读书赚钱两不误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gerfdgcvbrrgfd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有种最佳状态。
  
  坚持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但是,即使能坚持读书的人,也往往会钻牛角尖。
  有西方哲人说:“当我有一些钱的时候,我买书,剩下的钱再去买食物及衣服。”宋代诗人尤袤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幽愤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有人便总结道:物欲就像茫茫沙漠,没有一条路可以寻到绿洲,而精神的财富却像曲径通幽,妙趣无穷。这么说自然是断章取义,背离了哲人、诗人的初衷。衣不蔽体,饭尚不饱,哪里来的闲钱买书?无限鼓吹精神财富,显然不合实际,还是先填饱了肚子,再看书的好。
  基辛格辞去美国国务卿之后,曾经说过:“卸职以后最大的喜悦是不需要整天再看文件,可以读自己喜欢看的书。”于是,有人就说:“读书的乐趣盖过了从前国务卿的光彩。”这么说太夸张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老基”读书,弥补了当国务卿时事务缠身、无暇阅读的缺憾,从中不难窥见一个成功的外交家退休后对书的渴望。所以,没有必要把读书上升到“荣耀”、“光彩”的高度,读书只是一种平民化行为,任何人都触手可及。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夜,张生苦读,崔莺莺前来陪伴,此后,便传出了一段佳话,许多读书人为之向往,为之沉醉,而跃跃欲试。那就更不妥了,试想,书案旁站着一个美女,你是看书呢,还是看美女?心猿意马,还读什么书?“红袖添香夜读书”只是一种浪漫的情调和氛围,抑或希冀和慰藉,切不可当真。还是轻轻地关上门,一个人静静地,一桌、一椅、一灯,一卷在手,逆时间与古人会面,越空间与大师神游的好。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分析了邱吉尔、戴高乐等杰出人物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全部都是伟大的读书者。”尼克松的观点,就好比时下媒体大肆鼓吹“高考状元”一样,有过分夸大的嫌疑。倘若尼克松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个没有读过书的“领导者”——成吉思汗,他肯定不会再去断言领导者必定就爱读书了。
  “清寒把持不当,就会变成寒酸;小康处置不妥,则会陷入侩气。”只热爱读书,就会失去赚钱的机会,眼里只有钱,又太过于流俗。如此,正确处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油画《少女》中的女子,一手插在裤兜里,身体有些向后倾斜,给人一种要倒下的感觉,另一只手捧着一本书,又恰好保持了整体的平衡。或许,只有书才能让人保持精神和物质的平衡吧。一言以蔽之,读书别钻牛角尖儿,不走极端,不忽略精神,又兼顾物质,这才是读书的最佳态度。
  摘自《小资风尚》 编辑/小瑞
其他文献
很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个小伙子时,我每天上下班都是坐火车。由于没有家室,我每天总是工作到很晚。一天深夜,我乘火车回家,在同车厢的人中,有一位小个子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个很大的购物袋。我一看到她上车,就蓦地想,她一定是那种很健谈的人,也就是一路上没完没了与你说个不停的那种人。  “千万别坐在我身边!千万别!”我心想。  她的确没有坐到我身边,她坐在了我的对面。火车每站都停,但每次都是下车的人多,上车的人
期刊
如果教育只是坐在课堂上学习知识,那么亚里士多德肯定是一位不合格的导师。他经常从一个城邦流浪到另一个城邦,居无定所;或带领学生们集合到大厅,绕着巨大的石柱走来走去,讨论问题,人们叫他们“流浪汉”。  如果教育是遵循天性使然,让人自由发展,那么艾略特的这句话也很奇怪,他说:“纵使被迫研读不感兴趣的科目,你仍能获得真正的学识和教养,因为强迫自己对缺乏悟性的科目感兴趣,是教育的一部分。”  这就是教育,我
期刊
定居丹麦一个多月后的一个周六晚上,已搬出去的大儿子带着女朋友来家里吃晚饭。  我做了几个孩子们喜欢吃的菜,饭菜上桌后,我让儿子把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这时,儿子发现有一瓶无糖“可乐”少了约五分之一。  我一听,先仔细检查瓶口,确实是新的,没有打开过的痕迹。我便埋怨自己粗枝大叶,把这样的“可乐”也买了回来。  这时,一边的大儿子发话了:“妈妈,不要开它,跟‘可乐’公司联系,公司会给予赔偿的。”  我依
期刊
1987年我第一次入狱的时候,是依靠我的孩子们来打发那段难熬的狱中时光的。这在女囚监狱里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把有关自己孩子们的故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瑞奈,是我在监狱里遇到的一个朋友,她因为贩毒、吸毒被判入狱七年。她有一个五岁的儿子,由她的父母抚养。她的父母告诉那个五岁的孩子,瑞奈上学去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远离他的母亲被监禁给他带来的恐惧和羞辱。瑞奈经常打电话给她的儿子
期刊
他俩是在公共楼道里碰到的,每人手里拎着个垃圾袋。这是他们头一次搭话。   “早上好……”“早上好……”“太太您住610房间。”“先生您住612房间吧?”  “恕我冒昧,我已经看过您的垃圾……我注意到先生常吃罐头食品。”  “是啊,我得自己动手做饭,可又不会做……”   “也请你原谅我的冒昧,我也观察到你的垃圾里常有些吃剩下的食物……”   “我非常喜爱烹调,做各种不同的菜。可我独身一人,所以常常剩
期刊
迎来送往是日常礼仪的重要部分,可是许多人只注重“迎”,而忽略了“送”。去某人家,主人让座、敬茶、寒暄……极尽周到热情之能事,告别的时候到了,一出门,没走两步,“砰”地一声巨响从身后传来,让你的心冷冷地颤了一下。这样的情况,相信许多人都曾碰到过。   在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方面,周恩来非常重视每一个细节。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周总理前去机场欢送西哈努克亲王离京,前往送行的还有军队的一些高级干部。大家
期刊
中国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说话讲究一个“礼”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远离了繁文缛节,一些文明礼貌用语也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去,但偶尔看到和听到的却常常是误用。   比如“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之意。“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而有人把“笑”错误地理解为“高兴”,是因为高兴而笑,所以会
期刊
礼    你的最华丽的衣袍是别人织造的;你的最可口的一餐是在别人的桌上吃的;你的最舒适的床铺是在别人的房子里的。那么请告诉我,你怎能把自己同别人分开呢?  ——纪伯伦    让自己和朋友都快乐  《英国医学杂志》在线栏目上最近刊登了一篇题为“快乐像健康病一样在人们中传递”的研究结论,哈佛大学的尼古拉斯·克瑞斯塔卡斯博士和加州大学的詹姆士·福勒联合调查了将近5000名群众以及和他们相关的50000个
期刊
◆学文应该朗读,因为如此不但能欣赏文字美,且能欣赏古人心情,感觉古人之力、古人之情。“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怎么讲?念一念便觉其好。(还不只是念,其实看一看便觉其好。)  ◆悲剧中人物有两种:一、强者,与命运反抗、战斗;二、弱者,为命运所支配。中国悲剧人物多属后者。如《梧桐雨》之唐明皇,《汉宫秋》之汉元帝。  悲剧在强者弱者而外,又有“人”、“我”之分。“我”,自己的悲剧,与人无干;“人”,为
期刊
爱情并不是由出生直至死亡的线性历程。爱情给予我们的是一种短暂的永恒,它永远在此,却无法累积;它不会属于我们,而仅仅提供给我们一种神圣的可能性。  ——弗朗索瓦·梅约尼(法国散文家)    有时,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辜地挖一个大坑。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  几年后当我再经过这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地上有了些变化,以往长在土包上的杂草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