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泥狗”引进初中美术泥塑教学的实践思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0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塑活动本身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活动,是立体的艺术,初中阶段孩子立体思维空间能力发展迅速,渴望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心理体验,泥塑教学对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初中生由于塑造能力不强,只能做泥板、泥条,捏些小碗、小筐等简单器皿,对塑形感到为难,导致不敢做;而彩泥颜色鲜艳,学生认为这是低幼儿玩具材料,不愿做;教师希望学生每节课都出“作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的作品大同小异,缺乏创意,主动性难以发挥。对于这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我一直想系统研究解决,分析了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山东高密及北京的泥塑艺术品,试图寻找泥塑教学的最佳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泥泥狗”,为这一发现又惊又喜。变形、抽象的风格融合在泥泥狗的造型中,蕴含着强烈的“情”“韵”“境”“意”的精神内涵;程式化的色彩,以五彩点、线绘制等知识点特别适合初中生;大量有关泥泥狗的神话传说故事学生也特别感兴趣……目前,不少学校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泥塑教学的方法、举措,但对中学生泥塑教学本质研究的深度和力度还是不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研究的文献不少,但对民间美术引入初中美术泥塑课堂教学,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意义的探索相对较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泥泥狗”引进初中美术泥塑教学,探讨中学美术泥塑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索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泥塑教学思路,挖掘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泥泥狗的文化内涵,对提高中学生的审美素养有重要的作用。由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一、关于泥塑教学造型表现的思考
  泥塑教学,到底应该怎样做?在泥塑造型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泥塑三阶段教学法。
  首先是“触摸”阶段,是泥塑的本质最重要的阶段,每一个局部都记录了学生触摸的心理和艺术感受。材质的变化给学生带来非常强烈的新鲜感,不管有没有玩泥的经历,触摸泥就是一种乐趣,是泥本身的魅力所在。泥具有湿润柔软和多变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表现性、变化性。“触摸”贯穿整个过程,如和泥、搓、揉、摔等都要凭手感进行。使用的泥应力求均匀、细腻、有弹性;泥是否细,水的多少,软硬程度都很重要;泥块太软,好加工,但容易变形;泥块太硬,不易加工。经过多次反复比较,我选择了陶泥,细腻、不粘手,不易龟裂,易塑形,非常适合学生捏制泥泥狗。
  此阶段,教师轻松,学生放松。通过触摸自主玩泥,学生可以迅速感受到泥的特性,但教师要注意教学中的指导与发展延续,把触摸得来的感受进一步提升。
  “塑形”为第二阶段。重点在“塑”字上,为“加法”和“减法”两种。泥泥狗的题材无奇不有,包罗鸟、兽、鱼、虫等,造型上没有约束、局限,想到什么形象就捏出什么形象,可为学生提供无限的想象和表现空间,产生作品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一般的泥塑课,都要学习揉球、搓条、压片等基本的塑形技法。而泥泥狗造型更加简化,按照成品的大小取泥,团泥造型,从大处着眼,先捏出主体,要概括、简练,不追求细节,直率而朴实,采取“加法”,可以根据多头、双头、单头的设想,再捏出依附在主体身上的形体,像一个个小山丘,然后用手指捏出或摁出五官等纹样,构成较为复杂的形体,主要是运用捏、搓、压等技法。“减法”的使用则恰恰相反。在教学操作中,采用三种教学方式。第一种是模仿,初步尝试、探索泥造型的方法,依照传下来的“老样子”捏制;第二种是创新,学生的主动性有较强的体现,适合具备一定的泥塑经验,掌握了基本的塑形手法,需要进一步提高艺术表现能力的学生。第三种是由学生自主完成作品造型,教师给予必要的支持,关注学生的自主表现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与认识,也可凭直觉进行创造。
  这个才是真正的造型环节,对于泥块的局部再用手拉、捏、搓、卷、压、插、接、贴等技法刻画,借助泥塑工具处理手做不到的地方,对形体进行修整,调整造型;最后,在泥没硬化之前,除非特殊需要外,用手或塑料片把泥泥狗表面打磨光滑,如果已经硬化了,用潮湿的布覆盖一段时间,就可以使其软化了。
  “明确的主题”为第三阶段,这是泥塑课的主心骨。泥塑最大的乐趣就是表现我们的生活,泥泥狗造型是超自然的,令人赞叹的是民间艺术家就具有超常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以物化的形象表达信仰,采用“借形”的造型手法,塑造的“多头怪兽”“四不像”“九头鸟”等都是幻想中的动物形象,就像一部《山海经》,蕴藏着深厚的民族风格。在泥泥狗的设计活动中,学生设计的作品想象大胆、夸张,运用寓意、谐音手法,以积极乐观、淳朴活泼之心进行装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呈现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有学生做了“大雁泥泥狗”,寓意本班是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注重团队协作的精神,为班集体争光;有的做了“乌龟泥泥狗”,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失败落后,只要不断努力,就能获得最后胜利;有的做出了“熊猫泥泥狗”“团团”和“圆圆”,盼祖国统一;十二生肖、西游记系列的泥泥狗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给泥泥狗的传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不同的主题引导学生把美术与日常社会生活关联的作用,将手中的泥巴灌注了自己的情感,融入民间美术的元素和文化精神,学生乐意探究,拓展视野,就能有效地提高对民间美术欣赏力,心灵推动手巧,手巧又促进心灵,循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形成学校美术教育特色。
  二、关于泥塑教学色彩表现的思考
  民间泥塑色彩表现的实质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程式化,是泥泥狗色彩的最大特点。造型阶段是在不断完善艺术形象,是程式化的形成过程,色彩也是如此,经过不断的取舍,找到最具概括力的色彩完善形式,是学生艺术活力的主动追求过程,不断完善自己的审美标准。泥泥狗色彩程式运用了我国民间传统的“五色观”,以黄土为胎,涂五色,青、白、黑、黄、赤,热烈、艳丽,具有民间民俗味又厚重大气。绘制用的五色不用混合调配,简洁而规范,点线看起来随意却有一定的规律和程式化,易于学生使用与掌握。“五色观”源于“五行说”,形成中国传统哲学意味的五行色彩学体系,沿袭数千年,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木刻年画以及各类民间玩具中广泛运用。   “泥泥狗”行当中有一句俗语叫:“三分捏七分画”,不仅要捏好,更要画好,穿上彩衣,一块儿泥便“活”了,有了生命。等泥巴干透后,用水粉或丙烯颜料,用毛笔或小木棍由浅至深的顺序,进行泥塑绘色。为此设计了《我为泥塑穿彩衣》一课,选取各式泥泥狗进行介绍,学生们共同分析、探讨五行与五彩相互关系,由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了解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内涵。然后,强调学生先学会用眼睛去“读”出程式化的规律:以黑色染底,是尚黑的审美情趣凝结并渗透了中国哲学和审美选择,是“尚黑”遗风的继承和延续;红、黄、白、青等色在黑色反衬下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白色和黄色勾勒五官,五官凹陷处和手脚等不显眼的地方红色勾染,额头、鼻子等高起的位置用桃红画圆点,青色只用在大型泥泥狗身上起衬色作用,如腿、脖子、嘴等。色彩绚丽、对比强烈、自由随意,体现了民间美术原始、质朴、怪诞和“丑”的技艺性特点,泥泥狗的色彩蕴涵了中国古代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远古时期人们审美趣味和美好愿望的感性表达。泥泥狗看似简单,但它身上所具备的各种元素,犹如一部解读远古文化的天书,反映着远古的各种信息。当我们把民间美术中隐性的东西挖掘出来,学生非常愿意接受和乐于学习。如泥泥狗为什么以黑色做底呢?由黑色你会联想到什么?五色源于女娲补天炼五色石,该怎么理解这些颜色呢?泥泥狗中经典的“人面猴”和人祖伏羲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带着问题,积极收集泥泥狗的相关知识,组成团队,准备讲演稿,分享、展示,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学习兴趣。接着,进行“穿”彩衣的绘制。先染黑色,用笔刷或直接淋浇,等晾干后,用毛笔或小木棒蘸色点画,控制运笔的方向、力度和笔上颜色的多少,太多不好控制,太少则干涩、粗糙。“泥泥狗”的图纹,全身以点、线为基础,“·”是古老的主字,而“—”是中华民族古哲学中无所不包的一道,与伏羲创制的八卦符号有着惊人的相似,作为点与线的抽象组合,也启迪我们以此解读伏羲八卦。简约与繁复并存,泥泥狗的正面基本上都是涂满的,密集而有丰富,而背面几乎空白。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想法,无论怎么画都有真诚、质朴的感觉。用小木棍“点”画出来的线条挺括饱满稚拙,不事雕琢,独具韵味,感觉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形状、构成视觉的跃动感和形式美感,释放出原始图腾艺术的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融合、传播民间美术的过程。学生的艺术活力是程式化约束不了的,变化和创新是这种活力的体现。
  三、关于泥塑教学审美标准的思考
  泥泥狗穿好彩衣后,便有了灵性。课快结束时,学生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作品,满心欢喜地向老师、同学展示着,有个别学生抓紧做着最后的调整……对作品进行欣赏、审美时,我认为评价的标准即为审美标准。不只是通过眼睛去完成对它的感受,还更强调用触摸“把玩”来全面认识泥玩具。我借鉴中国传统对艺术的鉴别,把“情”“韵”“境”“意”作为衡量艺术作品能否成功的标准。设置了天真之“情”,趣之“韵”,工之“境”玩之“意”四个标准,体现泥之体、彩之美。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步骤的完成、学生实践的表现、教学重点难点等都落实在这一环节,通过开展作品的完善、欣赏、评价等,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喜悦,体验成就感,强化参与泥塑活动的浓厚兴趣,激发创作灵感,提升塑造经验,同时教师也会从交流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和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中,摸索了一些泥塑教学活动的指导方法及策略,慢慢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快乐表达、自由创造的教学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增强。由于泥塑作品本身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功能,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布置环境,进行展示,对于激发中学生参与泥塑活动的兴趣无疑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应利用好泥塑课程结束阶段的环节,只有注重在交流、评价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贯彻育人的指导思想。
  四、效果
  笔者尝试灵活地安排教学,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参观考察民俗活动,访问民间艺人或请到学校,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落实了教学的有效性。经过认真的实践研究,为初中美术泥塑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提出了有价值、有建设性的成果建议,得到美术中心组的重视与高度评价,被区块学校的美术教学广泛采纳与借鉴。
  学生课后的收获也很多。刘同学认为:“课堂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能加深我们对民间美术的理解、陶冶我们的情操;而对于民间美术的爱好能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丰富我们的生活。”初二的顾同学表示:“我本来对民间美术就十分感兴趣,对泥泥狗也有所闻,老师的详尽介绍,有了更深一层认识,十分引人入胜。在听了关于泥泥狗的介绍后,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去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更多知识。”一些班主任在碰到我面时,都会很兴奋地讲:“我班学生做的泥泥狗太漂亮了,把我们教室装饰的很美!王老师,有空也教教我吧!”有些家长还在微信群上自豪地晒出孩子的作品,溢美之词溢于言表。
  五、结论
  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必将影响到泥泥狗的造型变化,我们应从生活中、传统中汲取文化精髓,既不能天马行空的创造,又不能停留在先民的“老样子”上,要根据当代人的审美需要,以新的方式表达现代风格的泥泥狗,具有现代雕塑的神韵和时代气息,才能使泥泥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但不能失去精神内涵,这种文化是泥泥狗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五行五色”的色彩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应该很好地继承和保留,就一个简单的泥泥狗,还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其他文献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也走向了更加的多元化、人性化。对何为优秀学生的标准我们也有了更全面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班级中一些在学习或其它方面处于一种落后状态的学生,以前称之为“差生”,之后又改称之“后进生”,现在我们又将其称为“潜能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老师必须也要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野百合”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我是一名音乐老
期刊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6000多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无价的瑰宝。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就是汉字,它不仅是学习语文的根基,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每个学段的识字教学均有明确的规定,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识字教学基础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小学生,大多数一方面受地方少数民族语言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山
期刊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5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随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北京市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监测监控工作,从 2008 年起,每年都对北京市的学生进行抽样监测,为各区县改进体育教育工作提供数据基础。那么怀柔区小学生这三年来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什么改变呢
期刊
一、激发的概念和意义  激发兴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刺激手段,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对人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能推动人去寻找知识,激励人去用心钻研,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因此,激发与培养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教材的激发  (一)教材的有效安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纳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
期刊
一、体育文化的认识与解析  (一)体育文化起源的历史背景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处在不知不觉之中。  早期的体育,尽管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创造的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基本上是相同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学会了跑、跳、投、攀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仅能够激活他们的音乐学习潜能,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正确发展。在十几年的音乐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因学习兴趣和自身音乐基础等方面的影响,渐渐地疏远了音乐,甚至到了厌学的地步。慢慢地这些学生就成了所谓的音乐“后进生”。  一、音乐学科中的后进生  学生因为自身的先天因素或者是音乐基础薄弱等种
期刊
我们认为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的延续”“分组活动”;区域活动为“自由游戏活动”“学习性活动”。区域混龄体育活动是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创设若干运动区域,投放不同的运动器材,打破年龄、班级界限,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满足幼儿多方面需要的活动。怎样在区域体育游戏活动中实现“混龄”活动呢?我园开展全园式的区域体育游戏活动中不断探索、研究,尝试展开“混龄”户外区域体育
期刊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写的《体育之研究》中就讲了德、智、体三者的关系,他说:“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但是,在当前升学竞争和体育竞赛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怎样摆正体育在学校工作的位置,怎样理顺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若干关系,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下面谈几点粗浅意见。  一、重在一个“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突出了幼儿绘画是自主性活动,不受成人强制干预,享受思想和操作自由,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指导、帮助、启发尤为重要,当幼儿遇到困惑、难题时,老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发挥循偱善诱的爱心、耐心和才能。  一、树立正确的绘画观念,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自主性
期刊
随着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的部分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与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