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地教学监控能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对教学监控能力的认识不够全面,陷入误区:监控就是对学生身体和思维的“绝对控制”;监控仅针对学生学习行为。作为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监控能力。
关键词:教学监控能力;误区;培养途径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由高水平教师执教才能得以保证,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教学策略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其中,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更是影响其他因素发挥作用的监督者和调解者,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监控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及其发展水平,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概述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有来自教师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观念等),也包含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还涉及来自课堂环境的因素(如学习气氛、环境布置、师生关系等)。这些因素能否有机融合、发挥最优作用是教学活动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而教学监控就在其中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其他因素都在它的监督下进行。结合日常教学过程的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监控和调节,教师才能根据教学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的修正,从而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错误率,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监控已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对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研究,在国内学者中,以申继亮和辛涛的探讨最为完整和深入。他们不仅对教学监控能力的内涵、构成、特征、影响因素以及评估方法提出了独到而有意义的论述,而且就如何培养教学监控能力,即采取哪些干预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监控能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他们指出,“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①
由于教学监控是由教师主动采取的、针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的评价、控制和调节活动。因此,教学监控能力就相应地具有能动性、评价与反馈性、调节与校正性、普遍性、有效性的特征。在影响因素方面,申继亮等人认为教师的教学动机、知识、观念、情绪情感、教学风格以及教学活动中的人际相互作用因素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教学监控能力对教学发展的影响、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性、教学监控能力的应用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虽然著述不多,但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有关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研究正在逐渐受到关注。
二、纠正“教学监控”误区
在我国,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始终没有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教学监控能力的研究及其实践活动亦是如此。尽管在理论研究领域,学者们已经对其概念、构成、培养手段等做出了有意义的探讨和论述,但由于对“教学监控”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众多一线教师在实施教学监控的过程中,还是不能准确把握要旨,陷入监控误区。常见的错误观念如下:
(一)监控就是对学生身体和思维的“绝对控制”
从字面理解,所谓监控, “监”就是监视、监督和反馈;“控”就是控制、指挥与调节。把两者相结合,“监控”的涵义就是监视反馈并予以调节控制。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只从“监控”二字的后半部分理解,把“监控”等同于“控制”,把学生死死地限定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内,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中小学课堂尤甚。于是,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仍然发现,有很多学生一堂课自始至终都保持同一个姿势(双手并拢放置桌前),他们面无表情,或者说不以为然,没有发现问题时的疑惑,也没有破解迷题时的喜悦;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学生会提出质疑、教师所言即是真理,因为教师要追求如行云流水般的教学、不允许学生有异议,因为那样会打乱课前计划、影响课程进度;部分教师还习惯运用各种命令用语和体罚手段来制止学生的小动作或者错误,试图通过这种外在的强制措施控制学生的思维和精力,似乎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但,这是我们向往的课堂吗?应该不是。我们理想中的课堂有教师的循循善诱,有学生的积极思考,还有师生间的思想交锋,也有学生间的相互探讨。我们要知道,教师实施教学监控并不是要操纵和压制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不是要扼制学生独立思考、使其对知识“生吞活剥”,更不是单纯地控制学生的肢体动作。教师实施教学监控是要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引导,保证活动的正确方向和正常秩序。这种控制不能过紧过死,否则就失掉了学生自身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挥。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争论的自由还给学生,才能保证学生在反思和探索中获得真知。
(二)监控就是监控学生学习
由于教学活动极其复杂,包括和涉及多种多样的因素,在其中扮演“监督者”角色的教学监控自然要把各种因素纳入到监控体系,负责起全部要素的监督调节工作。因此,教学监控就不只包括对学生学习的监控,也涉及对教师教学、师生关系以及课堂教学中教学进程各个环节的监控。
对学生学习的监控要从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两方面进行。所谓学习行为的监控就是要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有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体验,形成对于事物或现象的正确见解和看法。所谓学习心理的监控相对行为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它主要是指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控制学生注意力,使其集中到学习内容上,这种热情和注意力不是一时的,而应当保持一贯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活动,涉及学生的学也涉及教师的教。因此,教学监控也要把教师教学作为自己的监控对象。监控教师教学从两方面入手。首先,监控教师自身情绪和态度。其次,监控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表明,教师带入课堂的情绪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状态。情绪高昂、精神饱满的讲授可以使学生群情振奋、思想活跃,课堂效果事半功倍。高效的课堂教学还有赖于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能力,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营造真诚、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提升教师自身魅力和素质,还要注意对待学生的方式和态度,真心爱护和尊重,相信学生,帮助学生。
教学环节的监控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调节以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师生间交流和互动的畅通性,注意启发学生主动建构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多途径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改善监控效果不仅要修正以上错误观念,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如加强反思、交流、采用干预手段等切实提高监控能力。
(一)改变教育观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教师的教学监控更加得力。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互相尊重,教师在进行教学监控时才会减少阻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变旧的观念,转换角色,从施教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师生彼此感到愉悦,拉近了心理距离,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并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动机,增强教学效能感
所谓教学效能感是一种积极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对自己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越强的教师越是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抱有信心,他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监控能力也就越高。因此,教师应当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教学实践,善于自我肯定和鼓励,敢于正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以保证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学反思,加强同事间的教学交流
波斯纳(Q.J Posner,1989)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反思是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由于每个人都以各自独特的视角观察教学活动,对于同一堂课,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也可以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从中发现不足并加以改正,有利于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
(四)采取干预训练,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在“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一文中,申继亮等人提出可采取两种干预方法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即自我指向型的干预手段和任务指向型的干预手段。自我指向型的干预手段是针对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而进行的训练。包括三种方法:认知自我指导技术、角色改变技术和归因技术。而任务指向型的干预手段是针对教师的任务指向型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进行的训练和干预手段。具体有策略培训、教学反馈技术和指导技术。
[注释]
①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1).
[参考文献]
[1]辛涛,林崇德,申继亮.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其教育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2]辛涛,林崇德.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质与量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1999(3).
[3]罗晓路.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研究[J].心理科学,2000(6).
[4]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1).
[5]申继亮、辛涛. 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1).
[6]宋秋前. 试论课堂控制的基本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4).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074)
关键词:教学监控能力;误区;培养途径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由高水平教师执教才能得以保证,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教学策略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其中,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更是影响其他因素发挥作用的监督者和调解者,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监控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及其发展水平,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概述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有来自教师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观念等),也包含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还涉及来自课堂环境的因素(如学习气氛、环境布置、师生关系等)。这些因素能否有机融合、发挥最优作用是教学活动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而教学监控就在其中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其他因素都在它的监督下进行。结合日常教学过程的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监控和调节,教师才能根据教学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的修正,从而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错误率,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监控已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对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研究,在国内学者中,以申继亮和辛涛的探讨最为完整和深入。他们不仅对教学监控能力的内涵、构成、特征、影响因素以及评估方法提出了独到而有意义的论述,而且就如何培养教学监控能力,即采取哪些干预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学监控能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他们指出,“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①
由于教学监控是由教师主动采取的、针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的评价、控制和调节活动。因此,教学监控能力就相应地具有能动性、评价与反馈性、调节与校正性、普遍性、有效性的特征。在影响因素方面,申继亮等人认为教师的教学动机、知识、观念、情绪情感、教学风格以及教学活动中的人际相互作用因素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教学监控能力对教学发展的影响、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性、教学监控能力的应用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虽然著述不多,但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有关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研究正在逐渐受到关注。
二、纠正“教学监控”误区
在我国,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始终没有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教学监控能力的研究及其实践活动亦是如此。尽管在理论研究领域,学者们已经对其概念、构成、培养手段等做出了有意义的探讨和论述,但由于对“教学监控”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众多一线教师在实施教学监控的过程中,还是不能准确把握要旨,陷入监控误区。常见的错误观念如下:
(一)监控就是对学生身体和思维的“绝对控制”
从字面理解,所谓监控, “监”就是监视、监督和反馈;“控”就是控制、指挥与调节。把两者相结合,“监控”的涵义就是监视反馈并予以调节控制。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只从“监控”二字的后半部分理解,把“监控”等同于“控制”,把学生死死地限定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内,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中小学课堂尤甚。于是,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仍然发现,有很多学生一堂课自始至终都保持同一个姿势(双手并拢放置桌前),他们面无表情,或者说不以为然,没有发现问题时的疑惑,也没有破解迷题时的喜悦;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学生会提出质疑、教师所言即是真理,因为教师要追求如行云流水般的教学、不允许学生有异议,因为那样会打乱课前计划、影响课程进度;部分教师还习惯运用各种命令用语和体罚手段来制止学生的小动作或者错误,试图通过这种外在的强制措施控制学生的思维和精力,似乎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但,这是我们向往的课堂吗?应该不是。我们理想中的课堂有教师的循循善诱,有学生的积极思考,还有师生间的思想交锋,也有学生间的相互探讨。我们要知道,教师实施教学监控并不是要操纵和压制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不是要扼制学生独立思考、使其对知识“生吞活剥”,更不是单纯地控制学生的肢体动作。教师实施教学监控是要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引导,保证活动的正确方向和正常秩序。这种控制不能过紧过死,否则就失掉了学生自身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挥。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争论的自由还给学生,才能保证学生在反思和探索中获得真知。
(二)监控就是监控学生学习
由于教学活动极其复杂,包括和涉及多种多样的因素,在其中扮演“监督者”角色的教学监控自然要把各种因素纳入到监控体系,负责起全部要素的监督调节工作。因此,教学监控就不只包括对学生学习的监控,也涉及对教师教学、师生关系以及课堂教学中教学进程各个环节的监控。
对学生学习的监控要从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两方面进行。所谓学习行为的监控就是要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有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体验,形成对于事物或现象的正确见解和看法。所谓学习心理的监控相对行为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它主要是指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控制学生注意力,使其集中到学习内容上,这种热情和注意力不是一时的,而应当保持一贯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活动,涉及学生的学也涉及教师的教。因此,教学监控也要把教师教学作为自己的监控对象。监控教师教学从两方面入手。首先,监控教师自身情绪和态度。其次,监控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表明,教师带入课堂的情绪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状态。情绪高昂、精神饱满的讲授可以使学生群情振奋、思想活跃,课堂效果事半功倍。高效的课堂教学还有赖于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能力,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营造真诚、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提升教师自身魅力和素质,还要注意对待学生的方式和态度,真心爱护和尊重,相信学生,帮助学生。
教学环节的监控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调节以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师生间交流和互动的畅通性,注意启发学生主动建构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三、多途径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改善监控效果不仅要修正以上错误观念,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如加强反思、交流、采用干预手段等切实提高监控能力。
(一)改变教育观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教师的教学监控更加得力。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互相尊重,教师在进行教学监控时才会减少阻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变旧的观念,转换角色,从施教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师生彼此感到愉悦,拉近了心理距离,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并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动机,增强教学效能感
所谓教学效能感是一种积极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对自己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越强的教师越是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抱有信心,他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监控能力也就越高。因此,教师应当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教学实践,善于自我肯定和鼓励,敢于正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以保证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学反思,加强同事间的教学交流
波斯纳(Q.J Posner,1989)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反思是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由于每个人都以各自独特的视角观察教学活动,对于同一堂课,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也可以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从中发现不足并加以改正,有利于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
(四)采取干预训练,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在“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一文中,申继亮等人提出可采取两种干预方法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即自我指向型的干预手段和任务指向型的干预手段。自我指向型的干预手段是针对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而进行的训练。包括三种方法:认知自我指导技术、角色改变技术和归因技术。而任务指向型的干预手段是针对教师的任务指向型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进行的训练和干预手段。具体有策略培训、教学反馈技术和指导技术。
[注释]
①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1).
[参考文献]
[1]辛涛,林崇德,申继亮.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其教育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2]辛涛,林崇德.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质与量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1999(3).
[3]罗晓路.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研究[J].心理科学,2000(6).
[4]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1).
[5]申继亮、辛涛. 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1).
[6]宋秋前. 试论课堂控制的基本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4).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 30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