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文本 用“心”阅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you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假如夏天时,我们走进小兴安岭,让你来画一幅画,你想画些什么?
  (学生兴趣盎然,不假思索地举手发言。我没有急着请学生回答,而是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生1(自信地):我要画很多的树。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1:课文中说:“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师:你能用读来展现这幅画吗?
  (生1读时表情丰富,语调起伏变化,其余学生闭上眼睛,静听想象)
  师(赞许地):听着他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2:我看到了很绿、很茂密的树林。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2:“葱葱茏茏”说明树木长得绿,“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看出枝叶非常茂密!
  师:你是在用心读书呀!这是一片多么茂密,多么葱茏的树林!让我们也来读读。
  (生齐读)
  生3:我要画一片黑暗的森林,因为树叶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师:你抓住了“挡、遮”来体会,多了不起呀!这样的词还有吗?
   生3:“封”。
  师:怎样叫“封”?
  生4:“封”是指封闭,枝叶封得严严实实的, 连一点光线都没有了。
  生5:被封得一点风也透不进来。
  师:听着,好像我也看到了黑暗一片的树林,谁能读出来?
  (指名读,生6读得入情入境,非常投入)
  生7:我还要在树林里画上雾,因为它说:“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笼罩(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师:“浸”和“笼罩”意思一样吗?
  (生疑惑了)
  师:把“浸”换成“笼罩”行吗?(生若有所思,又摇了摇头)平时,我们在浸衣服时,会看到水渗透到衣服的每一个地方去……
  生8(抢答):哦,我知道了!这时浓雾已经渗透到森林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换成“笼罩”就不会显出雾浸得很深,而是浮在森林的上面。
  师:体会真到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
  问题讨论: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广大教师从教学理念到课堂实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代讲”、“个性化地读”等理念深入人心,给语文课堂带来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不难看到,在实践中,“过于形式化的读”、“纯属于技巧化的读”、“机械无效的读”等教学现象还普遍存在,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使读有所获,将新课程理念付诸教学实践呢?还需要在课堂中不断摸索、反思和探讨。
  反思与研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认为,师生与文本各自进行充分对话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各自充分进行对话,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交流才会成为现实。而几乎每一位教师在课前都能做到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但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有时候却被忽略了,代之以形式化的讨论、表演、课件展示等,剥夺了学生自我感悟的权利。“对话”不够,以致造成后来的“空谈阔论”,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即在“读”上多下工夫。
  1.充分地“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与文本“交谈”。教师应当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交流,不要过多地说教。当交流的过程出现了“故障”,教师要适时引导。案例中,我引导学生“你想在画上画些什么”,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才有后面学生多元的、深刻的解读。教学中,我舍弃了繁琐的分析讲解,代之以学生抑扬顿挫的情感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朗读这一语言实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在反复的诵读中,我引导学生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画面,还文本以情感,化文境为心境,感受小兴安岭的美。在读中,学生不仅培养了语感,也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感受阅读的乐趣。
  2.方法助“读”
  想象助读。“想象力是人类思维的原动力,也是创造的源泉。”案例中,我不像往常一样,依赖于教学媒体,而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静止的文字化为活生生的画面,并借助“读”来展现。“听着他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课堂的朗读生成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再次感悟。想象与读文彼此融合,相互促进。
  品中赏读。读文如品茶,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更需要细细地品味,品出味儿,品出浓香,品出境界。从“密密层层、封”等词品出树林的茂密、葱茏;从“浸”品出雾浓、景美。从这些重点词语的体味推敲中,品味小兴安岭的美。只有悉心品味作者用词选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才能领略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评价促读。教师积极的评价是对学生读文理解的一种肯定、一种赞赏,可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到自信,带着更积极的心态继续学习。我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及时肯定、激励学生,更是创设了一种意境,使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以引导他们更好地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3.珍视“读”的独特感受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要使学生读中有所感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教师应该重视、珍惜。《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创造平等和谐、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说出源自内心的体验,真正与文本对话,迸发创造的火花。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研读、揣摩、感悟、玩味的心路历程中各有所得,发出不同的声音。笔者在此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课文《孔子游春》谈谈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因此,我们必须运用新的课程理念,积极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方法,努力在“趣”字上下工夫。  笔者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拼音教学中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四大关”。  一、第一关:利用画境  小学教材中的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有提示字母发音的,有表明字母形体的,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一
我们知道,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近期,我校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一课多磨活动,我和同事们一起备课、上课、反思、研讨,经历了“磨课”带给我们变化!  我们磨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少年王冕》。起初,我们对文本进行解读,并结合年段特点、学生情况以及新课程理念等具体要求,制定了认为比较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理解有关语句。  3.凭借生动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惊涛骇浪的气势,领悟黄河的主人——艄公的勇敢、镇静、智慧、机敏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感受黄河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河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板书:黄河)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文中这样几个词语进行概括——  (出示)  
众所周知,智慧课堂是指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追求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实施教学内容的实践过程。而智慧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机智的教学调控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提升教育智慧。所以,文本解读是构建智慧课堂的源头活水。  然而,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依然有许多课堂教学缺失智慧。
人的美感,总是要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是作为整体反映在审美主体意识之中的。阅读过程也是主体审美过程。人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总是先从整体上获得一种大体感受,然后才会去细细把玩、推敲言语细节。因此,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大抵上也要遵循整体——部分——再到整体的策略”(张志公语)。  一、直奔主题 寻“领”而读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时,读题导入新课后,整体把握环节就引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能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迷人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将这种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读一遍、两遍……一口气读了很多遍,到头来只有一个感觉,这篇课文太不适合自己了,于是最先我选择了退缩,无奈这条路没有走成功。“光读,你走进课文了吗?”“不妨,看看别人是怎么上的。”……我在不断地叩问自己:是呀,你
【设计理念】  作文课往往以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条分缕析,引经据典,一本正经,所以学生大多不喜欢也没有表达的欲望。为什么不让作文课变得轻松、自然一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真正愿意“用我手写我口”?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建议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年级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而绘本无疑就是最好的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的天地,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精彩感悟,往往因我们不注意,而从我们的眼前飘然而逝,使我们追悔、遗憾。学生往往更不注意,尽管有时他们醉心于其中,但不注意捕捉,或是不善于捕捉。这需要我们教师多鼓励,多引导。  很多时候,此情此景,一旦失去便难以追索,正如人生一样不可复制。  一、灵光可遇不可求  所谓灵光,既是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冲撞我们的心灵所激起的浪花飞沫,又是大自然的美景撩起的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