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叶芝的作品《当你老去》为语料个案,研究文学作品的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该作品中语言选择关照了交际语境的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并且发生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因此印证了顺应理论的一个重要立场:顺应是必须的,一旦使用语言,就面临语言结构、语言策略的选择,并适应语境。
关键词:顺应论;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当你老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8-0206-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3.053
1 . 引言
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2000)是关于人类语言交际的行为和认知的理论。它以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为基本点,探究人们语言交际的心理机制及其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的作用,揭示语言运用的实质,对语言现象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概括我国顺应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谢万少(2009)指出国内学者顺应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主要涉及翻译、言语交际、文学语言以及外语教学等领域。其中也有一些学者用来分析书面文本的文体特征。如沈春华(2008)和宋杰(2007)分别探讨了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语境顺应特点和对话在各个层面的顺应。然而总体来说存在应用性研究文章偏少、语料单一且涉及的范围“局限于小说文本和小说译本方面”(李怀奎,2010)。本文尝试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探讨叶芝的诗歌《当你老去》中语言使用的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问题,深刻解读和欣赏该作品。
2 . 语言顺应论与语言的选择性使用
1987年瑞士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hueren创立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即作为一种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pragmatics as a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经过十余年发展和不断完善,Verschueren(1999)将其重要概念概括为:(1)作出选择;(2)变异性、协商性、顺应性;(3)四个研究维度。语言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内(即结构)、外(如交际意图)动因的驱动下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是选择得以产生的语言保证,其中变异性和协商性是基础,为顺应性提供了实质内容;顺应性是语言表意功能的发挥,是语言选择的功能性指向。以顺应性为基点,语言顺应论从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等四个方面描写和解释语言使用现象。其中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交际双方、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后者也称语言信息通道,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
“When You are Old”《当你老去》是叶芝(1893)献给他心仪之人的作品。该诗因其浅显的文字、直白的叙述和构建的优美意境而深受读者的喜爱和传诵,也被众多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本文拟以该作品为例,参考袁可嘉的中文译本,通过对交际语境(交际双方、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和语言语境(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等)的顺应性分析,探讨顺应理论在文学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启示与运用。
3 .《当你老去》中语言的顺应性选择
3 . 1 对语境因素的顺应
首先,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1889年叶芝遇见了茅德·冈,对她一见钟情,从此深深爱恋着她,直至终老。然而后者的美貌、家世和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的身份使其形象无比高贵,相形之下,羞怯的年轻诗人因为自己只是个不成熟的穷学生而自卑。因而尽管深受恋情煎熬,他却不敢轻易向她表白。正是这种痛苦爱情激发了叶芝的创作灵感。该诗中以第二人称为主,仿佛是在闲适、平和地向对方陈述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但是在提及自己的爱意时使用了第三人称one man,这样隐晦的指称减轻了给对方的心理压力,同时也降低了被对方拒绝而伤及自己自尊心和面子的可能性,成功地顺应了对方的情感自由和自己的面子需求。
其次,对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主要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时间指示涉及事件时间、说话时间和参照时间。事件时间是话语或者语段所描述事件的发生时间。说话时间就是发话时的时间;参照时间指事件的发生是以指示中心而不是话语中的时间词作为参照来标示事件时间。该诗体现了语言选择对时间指示的顺应,最显著的特点是参照时间的选择,首先反映在题目和正文的第一个单词when这一副词的选用上。诗人将所讲述的内容放在数十年后的将来,对恋人老去时的状态描写用了现在进行时,而说话的时间“现在”成为恋人白发之年回首的往事,因而采用了过去时。这样的时态选择回避了“一家有女百家求”的激烈竞争,回避了自卑的诗人直面“女神”的忐忑与卑微,这些顺应的结果是以平和的方式将自己独特的爱缓缓道来,也引导对方平心静气地阅读并思量这份爱的告白。同时,时态上过去时与现在时的对比也在意境上形成了“当你老去”时读到这首诗所感受到的诗人的炙热爱情和错过这份真爱后的凄凉晚景之间的反差与对比。
再次,对社交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既包括种族、民族、语言社团、年龄,也包括宗教信仰、职业、社会阶层等元素。然而在这首诗中除了“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这句简单地提及外,诗人并没有过多关照两人之间信仰与事业间的距离,而恰恰也许是因为这一点,两人终究是陌路,“女神”也永远遥不可及。叶芝从一介书生到诗人、剧作家,与茅德·岗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领导人的身份相去甚远,无论叶芝如何仰慕她的美貌、才华与能力,都不足以弥补他们之间的距离,更何况对方彼时已有志同道合的心上人。无论叶芝爱得多深,多么才华横溢、情深意切,他最终还是空等一场,究其原因,与其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失败不无关系。 最后,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叶芝的定题可谓用心独特。红颜惧老,尤其是美丽的女人。而叶芝将这篇对话式的表白取题“当你老去”,并以当“你”老去后的种种可能性为叙述内容,顺应了红颜惧老的心理。既容易抓住女人的眼球,也会让对方仔细思量其中的道理。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无论有过多少风花雪月,人至暮年,万事皆空,远去的不仅有美貌与青春,还有各种浮躁与空洞,所以要抓住时光的分分秒秒,分辨出最真的爱情并珍惜。诗中表达了他对心上人爱恋的独特之处,即并非常人所贪恋的美貌与青春,而是她的灵魂和老去时满脸的皱纹。既顺应了对方的心理需求,又表达了与其偕老的决心。
3 . 2 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是以语境关联成分需要为基点不断作出选择以达到交际的满意位点,具体包括语言不同层面上的结构成分以及结构组织。首先在宏观的语言、语码和风格层面上,诗人在选择了与茅德·岗共同使用的英语这一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了文学语言这一语域中诗歌这一抒情味浓郁的体裁。
篇内衔接方面,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分类,有五种形式,即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及词汇衔接等。该诗主要采用了两种篇内衔接手段。该作品突出的衔接特点是短短十四行的小诗使用了11个并列连接词and和1个转折词but,将全诗各部分的词汇、语法等成分有机连接起来,使之浑然一体。另外,虽然这是一首爱情诗,作者却采用了省略的手段,略去了动作的主语“love”,以低调、腼腆的方式抒发热烈的情怀,让读者结合语境去理解。
再次,篇际制约上该诗同样有顺应的表现。所谓的篇际制约(intertextuality)指的是互文现象,即特定主题中的语言使用要受到与该主题相联系的规范和风格的制约。作者对心上人的爱恋炙热如火,却又寂寞无望,最终以诗文吟唱出一首单身情歌。诗歌是语言的精髓,能以千锤百炼的文字刻画刻骨的深情,描绘丰富的内涵。叶芝这一首诗短小精悍,多为单音节单词和简单句,却运用了暗喻、对比、拟人和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渲染出了真诚圣洁的爱意。
最后,线性序列上来看,作者首先把年轻貌美的姑娘构想成为数十年后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妪。打着盹的间隙翻开了诗集,勾起对美好往日的追忆。继而在第二节,诗人通过比较自己和他人对她的爱情,表达了自己爱意的深沉与始终如一。无论她青春美少女还是沧桑老太,他这份真诚而崇高的爱都不会改变,因为他更在乎的是她“朝圣者的灵魂”,是她为了民族独立运动而奋斗的精神。最后一节,作者回到了炉火旁的景象,想象她在追忆往事后的惆怅与哀叹。合卷之后,该是年老时的她和年老后的她都应该深思的时候了,也就是慎重考虑诗人对她的情谊。
4 .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语言结构等方面都很好地顺应了语境关系,实现了表达自己真挚爱情的语用功能。本文通过运用具有强大解释力的语用顺应理论,从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选择,以新的视角进行文学作品评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文学作品的构思、成文过程中,写作者依据语境和语言结构作出动态顺应,不断选择适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更加准确的传达意图和意境;在鉴赏过程中,读者可以从同样的视角来理解作品的构成,既避免歧义与误解的产生,也深层次地把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意欲传达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信息。
参考文献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2004.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李怀奎.政治演说文本中语言选择的多层次语境顺应——以奥巴马2010年的国情咨文为例.语用学研究第三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谢万少.顺应理论研究在中国——近二十年来我国语用学顺应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评述.语用学研究第二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顺应论;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当你老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8-0206-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3.053
1 . 引言
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2000)是关于人类语言交际的行为和认知的理论。它以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为基本点,探究人们语言交际的心理机制及其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的作用,揭示语言运用的实质,对语言现象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概括我国顺应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谢万少(2009)指出国内学者顺应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主要涉及翻译、言语交际、文学语言以及外语教学等领域。其中也有一些学者用来分析书面文本的文体特征。如沈春华(2008)和宋杰(2007)分别探讨了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语境顺应特点和对话在各个层面的顺应。然而总体来说存在应用性研究文章偏少、语料单一且涉及的范围“局限于小说文本和小说译本方面”(李怀奎,2010)。本文尝试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探讨叶芝的诗歌《当你老去》中语言使用的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问题,深刻解读和欣赏该作品。
2 . 语言顺应论与语言的选择性使用
1987年瑞士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hueren创立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即作为一种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pragmatics as a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经过十余年发展和不断完善,Verschueren(1999)将其重要概念概括为:(1)作出选择;(2)变异性、协商性、顺应性;(3)四个研究维度。语言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内(即结构)、外(如交际意图)动因的驱动下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是选择得以产生的语言保证,其中变异性和协商性是基础,为顺应性提供了实质内容;顺应性是语言表意功能的发挥,是语言选择的功能性指向。以顺应性为基点,语言顺应论从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等四个方面描写和解释语言使用现象。其中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交际双方、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后者也称语言信息通道,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
“When You are Old”《当你老去》是叶芝(1893)献给他心仪之人的作品。该诗因其浅显的文字、直白的叙述和构建的优美意境而深受读者的喜爱和传诵,也被众多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本文拟以该作品为例,参考袁可嘉的中文译本,通过对交际语境(交际双方、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和语言语境(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等)的顺应性分析,探讨顺应理论在文学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启示与运用。
3 .《当你老去》中语言的顺应性选择
3 . 1 对语境因素的顺应
首先,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1889年叶芝遇见了茅德·冈,对她一见钟情,从此深深爱恋着她,直至终老。然而后者的美貌、家世和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的身份使其形象无比高贵,相形之下,羞怯的年轻诗人因为自己只是个不成熟的穷学生而自卑。因而尽管深受恋情煎熬,他却不敢轻易向她表白。正是这种痛苦爱情激发了叶芝的创作灵感。该诗中以第二人称为主,仿佛是在闲适、平和地向对方陈述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但是在提及自己的爱意时使用了第三人称one man,这样隐晦的指称减轻了给对方的心理压力,同时也降低了被对方拒绝而伤及自己自尊心和面子的可能性,成功地顺应了对方的情感自由和自己的面子需求。
其次,对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主要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时间指示涉及事件时间、说话时间和参照时间。事件时间是话语或者语段所描述事件的发生时间。说话时间就是发话时的时间;参照时间指事件的发生是以指示中心而不是话语中的时间词作为参照来标示事件时间。该诗体现了语言选择对时间指示的顺应,最显著的特点是参照时间的选择,首先反映在题目和正文的第一个单词when这一副词的选用上。诗人将所讲述的内容放在数十年后的将来,对恋人老去时的状态描写用了现在进行时,而说话的时间“现在”成为恋人白发之年回首的往事,因而采用了过去时。这样的时态选择回避了“一家有女百家求”的激烈竞争,回避了自卑的诗人直面“女神”的忐忑与卑微,这些顺应的结果是以平和的方式将自己独特的爱缓缓道来,也引导对方平心静气地阅读并思量这份爱的告白。同时,时态上过去时与现在时的对比也在意境上形成了“当你老去”时读到这首诗所感受到的诗人的炙热爱情和错过这份真爱后的凄凉晚景之间的反差与对比。
再次,对社交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既包括种族、民族、语言社团、年龄,也包括宗教信仰、职业、社会阶层等元素。然而在这首诗中除了“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这句简单地提及外,诗人并没有过多关照两人之间信仰与事业间的距离,而恰恰也许是因为这一点,两人终究是陌路,“女神”也永远遥不可及。叶芝从一介书生到诗人、剧作家,与茅德·岗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领导人的身份相去甚远,无论叶芝如何仰慕她的美貌、才华与能力,都不足以弥补他们之间的距离,更何况对方彼时已有志同道合的心上人。无论叶芝爱得多深,多么才华横溢、情深意切,他最终还是空等一场,究其原因,与其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失败不无关系。 最后,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叶芝的定题可谓用心独特。红颜惧老,尤其是美丽的女人。而叶芝将这篇对话式的表白取题“当你老去”,并以当“你”老去后的种种可能性为叙述内容,顺应了红颜惧老的心理。既容易抓住女人的眼球,也会让对方仔细思量其中的道理。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无论有过多少风花雪月,人至暮年,万事皆空,远去的不仅有美貌与青春,还有各种浮躁与空洞,所以要抓住时光的分分秒秒,分辨出最真的爱情并珍惜。诗中表达了他对心上人爱恋的独特之处,即并非常人所贪恋的美貌与青春,而是她的灵魂和老去时满脸的皱纹。既顺应了对方的心理需求,又表达了与其偕老的决心。
3 . 2 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是以语境关联成分需要为基点不断作出选择以达到交际的满意位点,具体包括语言不同层面上的结构成分以及结构组织。首先在宏观的语言、语码和风格层面上,诗人在选择了与茅德·岗共同使用的英语这一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了文学语言这一语域中诗歌这一抒情味浓郁的体裁。
篇内衔接方面,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分类,有五种形式,即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及词汇衔接等。该诗主要采用了两种篇内衔接手段。该作品突出的衔接特点是短短十四行的小诗使用了11个并列连接词and和1个转折词but,将全诗各部分的词汇、语法等成分有机连接起来,使之浑然一体。另外,虽然这是一首爱情诗,作者却采用了省略的手段,略去了动作的主语“love”,以低调、腼腆的方式抒发热烈的情怀,让读者结合语境去理解。
再次,篇际制约上该诗同样有顺应的表现。所谓的篇际制约(intertextuality)指的是互文现象,即特定主题中的语言使用要受到与该主题相联系的规范和风格的制约。作者对心上人的爱恋炙热如火,却又寂寞无望,最终以诗文吟唱出一首单身情歌。诗歌是语言的精髓,能以千锤百炼的文字刻画刻骨的深情,描绘丰富的内涵。叶芝这一首诗短小精悍,多为单音节单词和简单句,却运用了暗喻、对比、拟人和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渲染出了真诚圣洁的爱意。
最后,线性序列上来看,作者首先把年轻貌美的姑娘构想成为数十年后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妪。打着盹的间隙翻开了诗集,勾起对美好往日的追忆。继而在第二节,诗人通过比较自己和他人对她的爱情,表达了自己爱意的深沉与始终如一。无论她青春美少女还是沧桑老太,他这份真诚而崇高的爱都不会改变,因为他更在乎的是她“朝圣者的灵魂”,是她为了民族独立运动而奋斗的精神。最后一节,作者回到了炉火旁的景象,想象她在追忆往事后的惆怅与哀叹。合卷之后,该是年老时的她和年老后的她都应该深思的时候了,也就是慎重考虑诗人对她的情谊。
4 .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语言结构等方面都很好地顺应了语境关系,实现了表达自己真挚爱情的语用功能。本文通过运用具有强大解释力的语用顺应理论,从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选择,以新的视角进行文学作品评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文学作品的构思、成文过程中,写作者依据语境和语言结构作出动态顺应,不断选择适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更加准确的传达意图和意境;在鉴赏过程中,读者可以从同样的视角来理解作品的构成,既避免歧义与误解的产生,也深层次地把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意欲传达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信息。
参考文献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2004.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李怀奎.政治演说文本中语言选择的多层次语境顺应——以奥巴马2010年的国情咨文为例.语用学研究第三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谢万少.顺应理论研究在中国——近二十年来我国语用学顺应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评述.语用学研究第二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