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改良萆薢分清饮;乳糜尿;疗效
乳糜尿是多种疾病发展至后期的临床表现,常危害患者的健康,西医采用肾盂灌注疗法 ,应用0.1%~0.5%硝酸银或12.5%碘化钠液10ml缓慢灌注肾盂,用刺激性药液促使乳糜瘘口闭合的冲洗方法,一段时间后经常有反复,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改良萆薢分清饮治疗乳糜尿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9年。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改良萆薢分清饮加减治疗,基本方药: 萆薢15g,土茯苓30g,苦参20g,党参30g,黄芪20g,茯苓15g,炒白术10g,菟丝子15g,山萸肉15g,莲子15g,石菖蒲12g,薏苡仁20g,芡实10g,益智仁12g,乌药10g,甘草10g。随症加减:兼见尿血加茜草、白茅根各15g,或大小蓟各15g;兼见腰膝酸软者加杜仲、川断各20g;见腰酸腿软加杜仲、鹿角霜、仙茅;虚寒腹痛加肉桂、附子。每2日1剂,早晚分2次服,15天为1个疗程,共服1~3个疗程。服药期间嘱忌油腻、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劳累。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小便混浊、乳白如膏或兼见血尿、血块症状消失,尿常规正常、乳糜定性连续3次阴性;有效:以上主症明显减轻,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明显减少,但乳糜定性阳性;无效:以上主症改善不明显,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同前,乳糜定性阳性。
3.2 治疗结果 42例中治愈29例,其中服药3剂后小便转清、乳糜试验转阴者3例;服药1个疗程后小便乳糜试验转阴者12例;服药2个疗程小便乳糜试验转阴14例;平均转阴时间14天。10例症状基本控制,实验室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好转,3例无效。治愈率69%,好转率24%,总有效率93%。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42岁,于2004年6月15日初诊。诉反复小便混浊、乳白如膏偶有血丝8年,每因油脂、蛋白饮食、疲劳过度而诱发或加重,经中、西医治疗多年未愈。查患者面色萎黄,兼见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细。此乃湿热下注膀胱,日久迁延不愈,导致脾肾亏虚,治以补益脾肾,佐以清利湿浊,方用改良萆薢分清饮:土茯苓30g,苦参20g,党参30g,黄芪20g,茯苓15g,炒白术10g,菟丝子15g,山萸肉15g,萆薢15g,莲子15g,石菖蒲12g,薏苡仁20g,芡实12g,益智仁12g,乌药10g,杜仲20g,川断20g,甘草10g。服7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再继服1个疗程后诸症尽除,尿常规正常,乳糜定性连续3次阴性,服药期间嘱患者注意少食荤腥肥腻食物,劳逸结合,以后随访3年未再发作,多次复查小便常規正常,乳糜试验定性阴性。
5 讨论
尿中混有淋巴液并含有大量的脂肪微粒称乳糜尿,见于血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回流受阻等。证见小便混浊,在中医学中属于尿浊及膏淋范畴,早期病人多由于湿热,《医学正传·便浊遗精》说:"便浊之证,因脾胃之湿热下流,渗入膀胱,故使便溲或白或赤而混浊不清"。临床以小便混浊,白如泔浆,排尿时并无疼痛为主症,属实证。日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湿热耗伤正气;或年老、久病体弱;以及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此时多属虚证,或虚实挟杂。故本病的发生,与脾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肾者,水脏,主水、司开合,气化而能出焉,为先天之本。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肾气虚,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泄,尿液混浊,发为尿浊。治疗上着重从脾肾人手,本着补益脾肾,清利湿浊之原则,用改良萆薢分清饮治疗。方中在原方基础上加用土茯苓、苦参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中医药理研究上述二药具有抗炎抗肿瘤及杀虫之功效,对乳糜尿的发病原因如血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回流受阻等具有针对作用,黄芪、党参补益脾气,茯苓、炒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浊,五药合用使湿浊得化;菟丝子、山萸肉、益智仁、乌药益肾固本,使之开合有度,湿浊得清;萆薢清利湿浊;石菖蒲化浊利窍;莲子、芡实收敛固涩;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共奏补益脾肾,清利湿浊之功。改良后萆薢分清饮在临床实践中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乳糜尿是多种疾病发展至后期的临床表现,常危害患者的健康,西医采用肾盂灌注疗法 ,应用0.1%~0.5%硝酸银或12.5%碘化钠液10ml缓慢灌注肾盂,用刺激性药液促使乳糜瘘口闭合的冲洗方法,一段时间后经常有反复,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改良萆薢分清饮治疗乳糜尿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9年。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改良萆薢分清饮加减治疗,基本方药: 萆薢15g,土茯苓30g,苦参20g,党参30g,黄芪20g,茯苓15g,炒白术10g,菟丝子15g,山萸肉15g,莲子15g,石菖蒲12g,薏苡仁20g,芡实10g,益智仁12g,乌药10g,甘草10g。随症加减:兼见尿血加茜草、白茅根各15g,或大小蓟各15g;兼见腰膝酸软者加杜仲、川断各20g;见腰酸腿软加杜仲、鹿角霜、仙茅;虚寒腹痛加肉桂、附子。每2日1剂,早晚分2次服,15天为1个疗程,共服1~3个疗程。服药期间嘱忌油腻、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劳累。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小便混浊、乳白如膏或兼见血尿、血块症状消失,尿常规正常、乳糜定性连续3次阴性;有效:以上主症明显减轻,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明显减少,但乳糜定性阳性;无效:以上主症改善不明显,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同前,乳糜定性阳性。
3.2 治疗结果 42例中治愈29例,其中服药3剂后小便转清、乳糜试验转阴者3例;服药1个疗程后小便乳糜试验转阴者12例;服药2个疗程小便乳糜试验转阴14例;平均转阴时间14天。10例症状基本控制,实验室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好转,3例无效。治愈率69%,好转率24%,总有效率93%。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42岁,于2004年6月15日初诊。诉反复小便混浊、乳白如膏偶有血丝8年,每因油脂、蛋白饮食、疲劳过度而诱发或加重,经中、西医治疗多年未愈。查患者面色萎黄,兼见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细。此乃湿热下注膀胱,日久迁延不愈,导致脾肾亏虚,治以补益脾肾,佐以清利湿浊,方用改良萆薢分清饮:土茯苓30g,苦参20g,党参30g,黄芪20g,茯苓15g,炒白术10g,菟丝子15g,山萸肉15g,萆薢15g,莲子15g,石菖蒲12g,薏苡仁20g,芡实12g,益智仁12g,乌药10g,杜仲20g,川断20g,甘草10g。服7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再继服1个疗程后诸症尽除,尿常规正常,乳糜定性连续3次阴性,服药期间嘱患者注意少食荤腥肥腻食物,劳逸结合,以后随访3年未再发作,多次复查小便常規正常,乳糜试验定性阴性。
5 讨论
尿中混有淋巴液并含有大量的脂肪微粒称乳糜尿,见于血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回流受阻等。证见小便混浊,在中医学中属于尿浊及膏淋范畴,早期病人多由于湿热,《医学正传·便浊遗精》说:"便浊之证,因脾胃之湿热下流,渗入膀胱,故使便溲或白或赤而混浊不清"。临床以小便混浊,白如泔浆,排尿时并无疼痛为主症,属实证。日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湿热耗伤正气;或年老、久病体弱;以及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此时多属虚证,或虚实挟杂。故本病的发生,与脾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肾者,水脏,主水、司开合,气化而能出焉,为先天之本。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肾气虚,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泄,尿液混浊,发为尿浊。治疗上着重从脾肾人手,本着补益脾肾,清利湿浊之原则,用改良萆薢分清饮治疗。方中在原方基础上加用土茯苓、苦参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中医药理研究上述二药具有抗炎抗肿瘤及杀虫之功效,对乳糜尿的发病原因如血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回流受阻等具有针对作用,黄芪、党参补益脾气,茯苓、炒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浊,五药合用使湿浊得化;菟丝子、山萸肉、益智仁、乌药益肾固本,使之开合有度,湿浊得清;萆薢清利湿浊;石菖蒲化浊利窍;莲子、芡实收敛固涩;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共奏补益脾肾,清利湿浊之功。改良后萆薢分清饮在临床实践中疗效满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