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的炼钢工人许家印说,企业管理就好比是炼钢,“刚中带柔”才是极品。
现在的舞钢热处理车间,磅礴的生产场景。在这个车间,许家印曾有一个“小皇帝”的外号。
许家印(右一)在舞阳钢铁厂的工作照。图片提供_陆岳璋
一张30年前的中国式合影,后排右二为许家印。图片提供_陆岳璋
老同事张军还在舞钢工作,现在已是领导。
一张泛黄的照片中,长头发尖下巴的许家印,正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钢炉,心无旁鹜。
那是流水线式的作业,一旦运行,每一个环节都无法停止。这也是一种链条上的完美安排:遇到问题必须立即处理,高效,不拖拉。
许家印说,企业管理好比是炼钢,“刚中带柔”才是极品。每个商界精英都不会一开始就有游刃江湖的神功,必须经历一砖一瓦的磨练。10年,许家印在舞钢这个大型钢铁企业里炼成了“管理基本功”。现在,在恒大,你很容易就能寻到其中的些许痕迹。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许家印总结的集约化“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确保了总部的权威,也为每一个尚未成熟的地区公司降低了风险;更重要的是,它非常适用于扩张性战略,保证了“精品模式”能快速复制到全国。
这种管理模式的效率惊人。举个例子,如果今天凭空突然来了一个地产项目,恒大可以在短短两个小时内,组建一个工种齐全的队伍立即操作。再比如,许家印最近又在内部严令,一个项目从买地到开盘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
尽管听起来似乎空洞,但“精心策划,狠抓落实,办事高效”,这12个字确实是恒大高速发展的秘诀。许家印自己说,有了这个管理模式,“恒大用一年的时间能做完十年的工作量。”
如果你知晓舞钢期间的车间“小皇帝”,或许现在的恒大就没有了什么管理秘密。
150度考核法
1982年。
这一年,温州涌出了“矿灯大王”、“线圈大王”、“螺丝大王”、“目录大王”等个体富户,民间的经济智慧开始显现,同时这批人也遭受了一定的政治压力。9月,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终于确定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也是这一年,大学毕业的许家印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厂,对这个结果,他很不情愿。在他的眼里,上大学是为了离开农村,而舞阳不过是另一个“小山沟”罢了。不过在家里磨蹭了一个月后,他还是去报到了。
去车站接他的是热处理车间主任陆岳璋。“他书带得挺多,都是专业书,别的东西就不多了。”说到这里,现在已是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总工程师的陆岳璋,给记者拿出了一本当年许家印用过的专业书,页面已经泛黄,在扉页上还签有许家印的名字。
1978年才投产的舞钢当时很缺人手,许家印是第一个被分配过来的大学生。“他给我的印象是很热情,也很乐意跟人说话。”陆岳璋很高兴,因为他也是个大学生,和许家印比较能谈得来。
许家印被安排在一间很简陋的小房子,次日就进入工作状态。那时候车间一个炉子都没开工,当务之急是要把车间的工艺技术规程迅速建立起来,尽快投产。
他被安排协助车间主任陆岳璋工作。他开始整天睡不着觉,天天钻到钢板缝里研究流程,后来竟总结出了几百个问题。有些问题很细小,比如抢修设施的间隙,如果吃盒饭是在上面吃还是下面吃呢?问题看似琐碎,却会涉及安全。
他当时的管理概念很清楚:要用制度去管人。两个月后,许家印主持制定出了“生产管理300条”。在众多制度中,最有趣的当属他创立的“150度考核法”了。当时,企业要求工人24小时三班倒,很多值夜班的工人会打盹,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无奈之下,许家印提出一个极富创意的细节考核办法:当值班人员身体打开的幅度超过150度,就定性为上班睡觉,要接受罚款。
此法后来在厂里广为流传,许家印一炮打响,被人评价为“点子多”、“会管理”。
在那个特殊年代,这种现在看来很奇怪的考核方法,在全国其他企业也有,比如海尔的张瑞敏,就曾在1984年制定出13条制度,第一条就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进厂的第二年,许家印的职位从技术员升到了车间主任,此时他在管理方面的潜质也开始慢慢呈现。
“我们把热处理和厚板这两块,组建了一个调度中心,这个是许家印自己操作的,可以24小时进行监控和组织生产。要做到每个月合同100%完成,必须建立一套生产管理制度,这个是许家印最先创建出来的。”陆岳璋说。
在记者面前,陆岳璋拿出一本红色的小本,这是1987年冶金工业部颁发的一个荣誉奖。在这本光荣册上,舞钢公司当年获得了23个项奖,许家印自己一个人就占了6项。据陆岳璋介绍,实际上他与许家印参与的,远远不止6项,“因为所有的重要产品都要通过热处理车间,当时讲究谦让,不好意思再多拿奖励了。”
“小皇帝”的软与硬
短短几年里,许家印成就了舞钢最有活力的车间,他自己也获得了一个外号“小皇帝”。这个外号,包含着许家印在这个300多人大车间中的权威:技术上过硬,管理上言出必行,又善于处理跟下属的关系。
后来的恒大时期,外界评价他的管理风格很硬朗。根据自己的接触,陆岳璋是这样理解的:他是对内很硬,对外和善,这是一种“内紧外松”。在最早对许家印的提拔推荐语一栏中,他这样写道:“专业强,人朴实,能吃苦,很聪明,善于搞人际关系,管理上有一套。”
在鞍钢实习期间,许家印硬是把鞍钢全套的热处理技术、规程,全部“偷”了回来,全部手抄,数量惊人。陆岳璋惊奇地发现,能搞到这些规程,是因为许家印跟那些老师傅混熟了,关系非常好。这让他不得不感叹:“许家印你真有本事,我的面子就没那么大。”
青年许家印的交游能力,可见一斑。
当时的一些细节,也展现了他“聪明”一面。比如他在车间做了个“热处理大院”,有人戏称“许家大院”,其中的休息室、会议室等,包括里面的桌子、椅子,都是用废弃的钢材制成的!车间里没有洗澡房,许家印就用厚钢板焊了一个洗澡房,这钢板极厚,可以制造坦克,最厚处都有10厘米。有人开玩笑说:“这澡堂子,连机关枪都打不进去,防弹的!”
如此年代如此做法,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他的老同事张军回忆说,虽然也高谈阔论,但许家印并非那种夸夸其谈之人。“当时车间人挺多,差不多300多号人,并不好管,但厂里也认为他管得最好。其实他也没啥秘密,一个是用规范制度,再一个从严要求。舞钢的那些制度,很多都是他主持制订,真是要靠他。”
在张军看来,恒大时期的许家印,其实还延续了这段时间的很多性格、作风和管理方式,“说白了,很多都还是舞钢的那一套。”
张军还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由于经常被其他车间的人讨教,许家印索性拍摄了一个《热处理在前进》的专题片,展示热处理的生产人员高效管理下的工作状况。这个专题片在1989年制作完成,曾在舞钢电视台反复播放,宣传意识还是很超前的。后来的恒大地产每开大盘,总喜欢请成龙、范冰冰、谢霆锋等明星助阵,也正是许家印这种造势思维的延续。
那部《热处理在前进》的片子,有人说有包装的意识,也据此认为他很早就是一个高调的人。许家印自己后来说,这在当时确实是意识超前,但并非个人高调。“对企业和产品,要高调;对个人,始终要低调。”所以成名后的他很少接受采访,也不愿意在各种房地产论坛上抛头露面,抛出观点。
这是他的“高低调”原则。
宁当鸡头不做凤尾
舞钢时期的许家印,工作节奏像个“机器”。用他自己的话说“10年来从未休息过一天”:每天7点从家出门,7点半到车间,转一圈全部的生产工艺,8点整参加安全会。下午4点,参加上面的会,监督生产流程。周末加班,春节也要值班。
这时的许家印,也萌发了一些与当时体制并不合拍的商业意识。比如,有的合作单位买了公司的钢板以后,没有设备切割,他的车间就帮对方切割一下,挣点小钱,给员工换点福利。为了避嫌,他自己从来不拿。
不过,这可能也会惹人不高兴。比如一年春节,热处理车间每个员工都分到了200斤大米,厂里就有领导不高兴了,批评他“你怎么老给员工分大米”?许家印心里却想:我有什么错呢?给员工点福利啊。他后来才明白,只有我这个小团体的福利好了,那整个厂子怎么办?领导的面子又往哪里放?
“那个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锋芒毕露。作为一个国有单位,走在前头的,领导肯定是喜欢的。相邻车间的有赞赏的,当然也有不赞赏的,毕竟那个年代体制没那么活。”他的老同事张军说,许家印确实算个强势人物,如果他做厂长,做起改革也肯定不会默默无闻。
许家印在舞钢待了整整10年,后来整个恒大地产的管理模式,有很多都是在这里开始发酵。一般企业发展过快,管理会滞后,比如之前的地产“恐龙”顺驰就倒在糟糕的管理上,但恒大在他的强势把控下,似乎并无其虞。
“他到哪儿,都是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人。”张军评价许家印时,曾用了这样一句话。到了舞钢生涯的后期,许家印已经感觉发展空间越来越少,除非满足于这个“鸡头”的位置,否则他势必要离开。许家印后来对身边人还透露了一个个人原因:在他的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舞钢不过是自己走出了小山沟以后,又走入的另一个大山沟罢了,“四面都是山,一直有离开闯荡的想法。”
面壁十年图破壁,他真的该走了。
现在的舞钢热处理车间,磅礴的生产场景。在这个车间,许家印曾有一个“小皇帝”的外号。
许家印(右一)在舞阳钢铁厂的工作照。图片提供_陆岳璋
一张30年前的中国式合影,后排右二为许家印。图片提供_陆岳璋
老同事张军还在舞钢工作,现在已是领导。
一张泛黄的照片中,长头发尖下巴的许家印,正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钢炉,心无旁鹜。
那是流水线式的作业,一旦运行,每一个环节都无法停止。这也是一种链条上的完美安排:遇到问题必须立即处理,高效,不拖拉。
许家印说,企业管理好比是炼钢,“刚中带柔”才是极品。每个商界精英都不会一开始就有游刃江湖的神功,必须经历一砖一瓦的磨练。10年,许家印在舞钢这个大型钢铁企业里炼成了“管理基本功”。现在,在恒大,你很容易就能寻到其中的些许痕迹。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许家印总结的集约化“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确保了总部的权威,也为每一个尚未成熟的地区公司降低了风险;更重要的是,它非常适用于扩张性战略,保证了“精品模式”能快速复制到全国。
这种管理模式的效率惊人。举个例子,如果今天凭空突然来了一个地产项目,恒大可以在短短两个小时内,组建一个工种齐全的队伍立即操作。再比如,许家印最近又在内部严令,一个项目从买地到开盘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
尽管听起来似乎空洞,但“精心策划,狠抓落实,办事高效”,这12个字确实是恒大高速发展的秘诀。许家印自己说,有了这个管理模式,“恒大用一年的时间能做完十年的工作量。”
如果你知晓舞钢期间的车间“小皇帝”,或许现在的恒大就没有了什么管理秘密。
150度考核法
1982年。
这一年,温州涌出了“矿灯大王”、“线圈大王”、“螺丝大王”、“目录大王”等个体富户,民间的经济智慧开始显现,同时这批人也遭受了一定的政治压力。9月,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终于确定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也是这一年,大学毕业的许家印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厂,对这个结果,他很不情愿。在他的眼里,上大学是为了离开农村,而舞阳不过是另一个“小山沟”罢了。不过在家里磨蹭了一个月后,他还是去报到了。
去车站接他的是热处理车间主任陆岳璋。“他书带得挺多,都是专业书,别的东西就不多了。”说到这里,现在已是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总工程师的陆岳璋,给记者拿出了一本当年许家印用过的专业书,页面已经泛黄,在扉页上还签有许家印的名字。
1978年才投产的舞钢当时很缺人手,许家印是第一个被分配过来的大学生。“他给我的印象是很热情,也很乐意跟人说话。”陆岳璋很高兴,因为他也是个大学生,和许家印比较能谈得来。
许家印被安排在一间很简陋的小房子,次日就进入工作状态。那时候车间一个炉子都没开工,当务之急是要把车间的工艺技术规程迅速建立起来,尽快投产。
他被安排协助车间主任陆岳璋工作。他开始整天睡不着觉,天天钻到钢板缝里研究流程,后来竟总结出了几百个问题。有些问题很细小,比如抢修设施的间隙,如果吃盒饭是在上面吃还是下面吃呢?问题看似琐碎,却会涉及安全。
他当时的管理概念很清楚:要用制度去管人。两个月后,许家印主持制定出了“生产管理300条”。在众多制度中,最有趣的当属他创立的“150度考核法”了。当时,企业要求工人24小时三班倒,很多值夜班的工人会打盹,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无奈之下,许家印提出一个极富创意的细节考核办法:当值班人员身体打开的幅度超过150度,就定性为上班睡觉,要接受罚款。
此法后来在厂里广为流传,许家印一炮打响,被人评价为“点子多”、“会管理”。
在那个特殊年代,这种现在看来很奇怪的考核方法,在全国其他企业也有,比如海尔的张瑞敏,就曾在1984年制定出13条制度,第一条就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进厂的第二年,许家印的职位从技术员升到了车间主任,此时他在管理方面的潜质也开始慢慢呈现。
“我们把热处理和厚板这两块,组建了一个调度中心,这个是许家印自己操作的,可以24小时进行监控和组织生产。要做到每个月合同100%完成,必须建立一套生产管理制度,这个是许家印最先创建出来的。”陆岳璋说。
在记者面前,陆岳璋拿出一本红色的小本,这是1987年冶金工业部颁发的一个荣誉奖。在这本光荣册上,舞钢公司当年获得了23个项奖,许家印自己一个人就占了6项。据陆岳璋介绍,实际上他与许家印参与的,远远不止6项,“因为所有的重要产品都要通过热处理车间,当时讲究谦让,不好意思再多拿奖励了。”
“小皇帝”的软与硬
短短几年里,许家印成就了舞钢最有活力的车间,他自己也获得了一个外号“小皇帝”。这个外号,包含着许家印在这个300多人大车间中的权威:技术上过硬,管理上言出必行,又善于处理跟下属的关系。
后来的恒大时期,外界评价他的管理风格很硬朗。根据自己的接触,陆岳璋是这样理解的:他是对内很硬,对外和善,这是一种“内紧外松”。在最早对许家印的提拔推荐语一栏中,他这样写道:“专业强,人朴实,能吃苦,很聪明,善于搞人际关系,管理上有一套。”
在鞍钢实习期间,许家印硬是把鞍钢全套的热处理技术、规程,全部“偷”了回来,全部手抄,数量惊人。陆岳璋惊奇地发现,能搞到这些规程,是因为许家印跟那些老师傅混熟了,关系非常好。这让他不得不感叹:“许家印你真有本事,我的面子就没那么大。”
青年许家印的交游能力,可见一斑。
当时的一些细节,也展现了他“聪明”一面。比如他在车间做了个“热处理大院”,有人戏称“许家大院”,其中的休息室、会议室等,包括里面的桌子、椅子,都是用废弃的钢材制成的!车间里没有洗澡房,许家印就用厚钢板焊了一个洗澡房,这钢板极厚,可以制造坦克,最厚处都有10厘米。有人开玩笑说:“这澡堂子,连机关枪都打不进去,防弹的!”
如此年代如此做法,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他的老同事张军回忆说,虽然也高谈阔论,但许家印并非那种夸夸其谈之人。“当时车间人挺多,差不多300多号人,并不好管,但厂里也认为他管得最好。其实他也没啥秘密,一个是用规范制度,再一个从严要求。舞钢的那些制度,很多都是他主持制订,真是要靠他。”
在张军看来,恒大时期的许家印,其实还延续了这段时间的很多性格、作风和管理方式,“说白了,很多都还是舞钢的那一套。”
张军还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由于经常被其他车间的人讨教,许家印索性拍摄了一个《热处理在前进》的专题片,展示热处理的生产人员高效管理下的工作状况。这个专题片在1989年制作完成,曾在舞钢电视台反复播放,宣传意识还是很超前的。后来的恒大地产每开大盘,总喜欢请成龙、范冰冰、谢霆锋等明星助阵,也正是许家印这种造势思维的延续。
那部《热处理在前进》的片子,有人说有包装的意识,也据此认为他很早就是一个高调的人。许家印自己后来说,这在当时确实是意识超前,但并非个人高调。“对企业和产品,要高调;对个人,始终要低调。”所以成名后的他很少接受采访,也不愿意在各种房地产论坛上抛头露面,抛出观点。
这是他的“高低调”原则。
宁当鸡头不做凤尾
舞钢时期的许家印,工作节奏像个“机器”。用他自己的话说“10年来从未休息过一天”:每天7点从家出门,7点半到车间,转一圈全部的生产工艺,8点整参加安全会。下午4点,参加上面的会,监督生产流程。周末加班,春节也要值班。
这时的许家印,也萌发了一些与当时体制并不合拍的商业意识。比如,有的合作单位买了公司的钢板以后,没有设备切割,他的车间就帮对方切割一下,挣点小钱,给员工换点福利。为了避嫌,他自己从来不拿。
不过,这可能也会惹人不高兴。比如一年春节,热处理车间每个员工都分到了200斤大米,厂里就有领导不高兴了,批评他“你怎么老给员工分大米”?许家印心里却想:我有什么错呢?给员工点福利啊。他后来才明白,只有我这个小团体的福利好了,那整个厂子怎么办?领导的面子又往哪里放?
“那个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锋芒毕露。作为一个国有单位,走在前头的,领导肯定是喜欢的。相邻车间的有赞赏的,当然也有不赞赏的,毕竟那个年代体制没那么活。”他的老同事张军说,许家印确实算个强势人物,如果他做厂长,做起改革也肯定不会默默无闻。
许家印在舞钢待了整整10年,后来整个恒大地产的管理模式,有很多都是在这里开始发酵。一般企业发展过快,管理会滞后,比如之前的地产“恐龙”顺驰就倒在糟糕的管理上,但恒大在他的强势把控下,似乎并无其虞。
“他到哪儿,都是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人。”张军评价许家印时,曾用了这样一句话。到了舞钢生涯的后期,许家印已经感觉发展空间越来越少,除非满足于这个“鸡头”的位置,否则他势必要离开。许家印后来对身边人还透露了一个个人原因:在他的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舞钢不过是自己走出了小山沟以后,又走入的另一个大山沟罢了,“四面都是山,一直有离开闯荡的想法。”
面壁十年图破壁,他真的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