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语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新课标已经把语文课程学习提到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人文素养的高度,并对各个阶段语文教学在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方面, 应达到的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认识活动,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教师应通过对阅读技巧的指点、阅读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最终目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定将要阅读的材料正是人们所需要而且应该阅读的,这就要根据标题、首句或首段,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然后确定有无必要继续阅读。预测是否准确,可以通过阅读来加以检验,而这种预测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教师在教授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前,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这时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通过讨论,激发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讨论要广开言路,让学生畅所欲言,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还要注意加入对本单元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在备课时要花费很多工夫,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背景知识科学地、有趣地呈现出来。
通过预测认定了这是应该阅读的材料之后,最常见的是要从所读材料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这时就要通过快速阅读,尽快找到这一信息,对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生词,我们注意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猜测和理解生词的技巧,减少阅读中的障碍,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率。当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还只停留在泛读的层面上,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进入精读阶段。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我们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尽地说明,对语文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语文进行思维,从整体上加以理解,而不仅仅是字词的理解。通过长期的训练,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理解中的绊脚石。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字面上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对所述事物的态度。除此之外,比较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介绍各种修辞手法,都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教师还把教学要求从理解提高到欣赏的高度,特别是学习经典篇目和文学作品时,指出文章的精华所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要求学生早自习大声朗读课文,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遇到剧本、小说等课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语文语感,也使他们初步体会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要求学生背诵,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出口成章的境界。
课文是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但仅仅精读课文远远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语文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使他们看得明白,读得有趣。笔者倡导学生订阅语文课外辅导报,推荐他们阅读课外书籍,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增加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语文教师,一定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加强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梧台镇中心小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定将要阅读的材料正是人们所需要而且应该阅读的,这就要根据标题、首句或首段,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然后确定有无必要继续阅读。预测是否准确,可以通过阅读来加以检验,而这种预测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教师在教授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前,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这时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通过讨论,激发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讨论要广开言路,让学生畅所欲言,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还要注意加入对本单元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在备课时要花费很多工夫,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背景知识科学地、有趣地呈现出来。
通过预测认定了这是应该阅读的材料之后,最常见的是要从所读材料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这时就要通过快速阅读,尽快找到这一信息,对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生词,我们注意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猜测和理解生词的技巧,减少阅读中的障碍,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率。当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还只停留在泛读的层面上,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进入精读阶段。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我们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尽地说明,对语文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语文进行思维,从整体上加以理解,而不仅仅是字词的理解。通过长期的训练,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理解中的绊脚石。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字面上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对所述事物的态度。除此之外,比较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介绍各种修辞手法,都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教师还把教学要求从理解提高到欣赏的高度,特别是学习经典篇目和文学作品时,指出文章的精华所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要求学生早自习大声朗读课文,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遇到剧本、小说等课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语文语感,也使他们初步体会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要求学生背诵,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出口成章的境界。
课文是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但仅仅精读课文远远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语文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使他们看得明白,读得有趣。笔者倡导学生订阅语文课外辅导报,推荐他们阅读课外书籍,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增加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语文教师,一定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加强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梧台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