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探究 在探究中提高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e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支持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其基本环节为:情境、探究、感知。教师要注重运用这种感受性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和参与,建构、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态度、情感等,发展自身的社会性、个性和创造性。
  一、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也可称为“抛锚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协商讨论,逐步形成对客观事实的深入认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探讨,自主地归纳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外在事实与已有知识理论之间的矛盾,整个探究过程是原有知识理论与新知识相互冲突和协调的过程,直到新知识被同化,并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后,知识才算被掌握。探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要想使探究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就要把握问题环节,因为它在整个探究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历史课堂上,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其实,历史浩瀚无边,教科书选取的只是其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教师若能抓住切入点,搜集相关资料,丰富课堂内容,精心设计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教学“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展示历史资料: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合理要求遭到帝国主义的无理拒绝,“弱国无外交”表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再展示中国爱国学生听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时的资料,从而引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然后展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时的影像资料,并利用下表总结五四运动的经过。
  另外,教师还可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利用这些图片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例如,在引导学生读图片“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当时一名被捕学生,见到这种景象你会有何感受?假如你是当时一名北京高师学生,你会去迎接被捕同学吗?这属于再造情境类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历程。
  二、转化形象,强化学生感知
  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形象的事物远比抽象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因而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会显得十分吃力。而如果教师能巧妙创设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就会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日本侵华罪行”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视资料,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养成爱好和平、捍卫人权的价值观以及珍惜生命的人生观,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相互启发,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开放的原则,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使学生围绕一个或者多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
  四、联系实际,创新思维
  探究性教学模式能让历史教学走出枯燥、刻板、单调的局面,步入一个培育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广阔舞台。例如,在教学“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入国家领导人考察西柏坡的事件,以强调七届二中全会的重要性以及毛泽东的高瞻远瞩。这样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引入历史教学,营造极具时代感和生活感的问题情境,并让学生借助自己的所见所闻去争论、去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验、来感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判断能力和社会批判能力,引发其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动情,以情燃情,从而使其在体验、体味、体悟历史的同时,培育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
其他文献
期刊
新课程改革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知识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  思想品德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
科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中的灵魂, 学习物理必须学会物理学的基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还是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就特别强调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理想化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之一,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化方法的培养指导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落实素质教育成为初中思品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已无法适应当前学生发展需求,初中思品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所谓“抓住‘圆心’散射教学”是指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课改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课堂教学由以往的注重结论逐渐转变为注重过程,所以具有广泛参与度和自由度的探究性学习,以其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性学习方式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于是在探究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猜想环节便被频频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  1什么是猜想  猜想是人类活动中时常经历和必不可少的思维环节,它不仅出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在人们遇到日常生活等方
中学物理的学科价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也应该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该在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探究过程,掌握物理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1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与物理学科价值  1.1科学方法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  科学方法是物理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科学方法教育当然应该是物理教学的一部分.一方面物理学科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物理学在长期发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这让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如何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如何发掘学生已有的教育资源?如何抓住教育时机,运用教学机智,
自1990年以来,尤其是中期起,具备了使用互联网的条件后,我们就浸润在一个超越时空的、内容丰富并不断更新、充实的信息世界中.我们从原有的知识出发,依据对反映学习研究的各种新成果、新动向的直觉,并借助于真实的与虚拟的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迅速地捕捉着学习理论研究领域的最新国际动向与不断涌现出来的原创观点.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认知体系也在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不断更新,尤其是多元文化环境对学生能力的提升速度令人
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单一的学科课程已明显不能满足大趋势的要求,因此,我国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将活动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就物理学科而言,活动课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物理活动课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全员参加并在活动中自由发展物理学习特长、获得即时信息的课程.物理活动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
“校长竞争上岗”是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的一个浪花。鄙以为,职校校长竞争上岗应以学校发展为本。这样,一定程度上使学校有了主动权,让学校跳出被动的接受,为自己作一次决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