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走出课堂,劳动教育该学什么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ypf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劳动教育在我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随后,为落实这一文件,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劳动教育从被淡化、弱化,到以高姿态回归教育体系,各地区、各学校纷纷展开探索与实践。
  劳动教育为何被重拾?在实践中面临哪些问题?如何真正落到实处?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围绕劳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实施对策。
  议题一:劳动教育为何被重拾?在学校实践中存在哪些认识误区?如何纠正这些误区?
  隋桂凤:重拾劳动教育,源于两个需要——
  一是“人”成长的需要。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拥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生存技能,是中小学生未来幸福生活和顺利工作的基础保障。
  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既需要高端专业人才,也需要普通劳动者。无论从事哪一行业,都需要具备基本的劳动素养,比如勤奋、踏实、善于学习、合作、交流等。而这一切,都需从劳动教育中获得。
  纵观目前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主要存在两个认识误区——
  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认识存在偏差。教育本身具有社会性与时代性,要为时代发展服务,劳动教育也不例外。目前,学校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认识存在两种偏差:一种是因循传统,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过于狭窄,将劳动教育等同于生产劳动、体力劳动;另一种则是以过于开放的视角看待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的内涵无限扩大,将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和学校开展的所有活动都纳入劳动教育之中,让劳动教育变得无边界、模糊化。
  对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没有透彻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目前,一些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没有清晰的目标,导致劳动教育的浅表化、碎片化和盲目性,表现出“有劳动无教育”或“有教育无劳动”的现象。其中,有些学校以特色教育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即以学校为主体设计、开设校本课程,其目的在于挖掘学校特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学习内容,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同时补充学科课程的空白。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以活动代替课程或以原有资源拼凑劳动教育的做法。这种情形产生的根源,就是在开展劳动教育之初,对育人目标没有一个清楚的设定。这个育人目标既可以是针对学生整体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目标,也可以是针对某项技能培养的单一目标,关键是要符合校情与生情,通过开展扎实的课程可以实现。
  纠正这些误区,需要建立起学校劳动教育的理论体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理论体系,即建立一个包含学校特点的内涵体系,为解决本校的劳动教育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途径与策略等问题寻找依据、架构路径;目标体系,即在确立学校总体育人目标的基础上规划出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并为其寻找着力点,层层分解,以基于学校本身的视角诠释劳动教育的意义;课程体系,即要建立一个基于校情、生情,可实施、系统化、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以支撑育人目标,让理论落地。
  比如,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在开展“新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时,首先,对“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教育功能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确定了“新劳动教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即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建设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结合时代要求,将“劳动教育”的重心由“劳”转向“动”,将育人目标的核心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行动力”上。同时,将这个核心目标分解为“劳动自治、劳动逸美、劳动焕新”三个分目标,并据此来提炼、整合课程内容。最后,建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与实施,开设了三类、15门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劳动教育常态化、课程化、体系化。
  议题二:劳动教育该如何做“真”做“实”?
  郝明:劳动是生命的底色,劳动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作为学校,如何打破传统模式,将劳动教育踏踏实实地做真、做实呢?
  脑里解决一个“观”字
  推进劳动教育,学校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或“儿童观”,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决定劳动内容。如此一来,才能真正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预判能力、选择能力和决策能力。
  当然,既然是“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应该是首要任务。学校应引导学生从小确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明白“只有付出劳动,才能有所收获”。为此,张家口市怀安县柴沟堡镇实验小学开辟“百种植物种植园”,实施“物其种,果其收”负责制。这种有偿的劳动教育机制,培养了孩子们“劳有所获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意识,使孩子们懂得:要想有所收获,必须自己去做。
  手里抓住一个“实”字
  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特征和学校的实际资源,开发系列化劳动教育课程,梳理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与体系。以柴沟堡镇实验小学为例,每周一节的劳动课程、每年3月份的“学雷锋”主题劳动活动、冬季清扫积雪劳动等形成常态。
  为了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还创造条件开辟了一片种植基地,成立了百种植物亲子种植社团,探索出一种创新型劳动教育模式。春季,家长和孩子们来到种植园,一起挖坑、填土、浇水,种下西红柿、菠菜、黄瓜、牛椒等蔬菜瓜果。课余时间,孩子们会跑过来,看看自己种下的蔬菜长势如何,除除草,捉捉虫,浇浇水,并把自己的发现、体验写成观察日记。春去秋来,孩子们收获满满。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各种植物的生长知识,还体验到播种和收获的乐趣,同时涵养了爱心与责任感。   心里想着一个“家”字
  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两位一体,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在这方面,柴沟堡镇实验小学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布置一项“动手做一做”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学会一项劳动技能(比如叠被子、做菜、包饺子等);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作业的形式提醒家长:将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还给孩子,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
  段素玲:天津市蓟州区第一中学建校于1941年,在烽火里成长,在自强中茁壮。学校有着优良的劳动教育传统,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一代又一代师生以“物质生活艰苦朴素,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为追求,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在课程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学校每学年为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课(社会实践课),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新工艺、现代技术、创新发明为主的理论课;二是以职业体验性劳动及动手为主的技术性劳动课,如绢花、九连环、雕刻等传统工艺课。这些课程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天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自我的强大力量,明白了用双手可以改变和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活动中渗透劳动的快乐。学校每年有体育节、艺术节、合唱节、读书节,每月有特色活动,每周有社团活动,每个假期有学生进社区实践活动。任何节日和活动都是全员参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以体育节为例,每一名学生都要上场表演2—3个节目,他们起早贪黑利用休息时间排练,服装、道具均自己准备,旗子、帆布、扇子等采买、制作、维护、保管的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完成。
  在社团中感悟劳动的真谛。学校有一些职业体验性的社团,包括工业体验、军事训练、科技发明与创造等。其中,“六分之二”社团由学生自主组建,谐音是“又分享爱”,也寓意“除不尽的爱”。社团成员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去看望老年公寓内的爷爷奶奶们,给他们买爱吃的水果和点心、陪他们聊天、为他们梳头、帮他们打扫卫生等,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亲人般的体贴。另外,學校每年寒假都会组织敬老孝亲活动,通过帮助老人清洁个人卫生等,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在值周中发现劳动的伟大。学校的环境卫生一直都靠师生自己维护,教室、楼道、卫生区、门窗每天清扫两遍,校园干净又整洁。另外,还要擦玻璃、清扫厕所等。在用自己的双手扮靓校园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了“劳动创造美”的伟大。
  在家务劳动中自立自强。每一次放假,学校都会为学生专门布置家务劳动作业,包括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整理生活物品等,让学生学会照顾自己,养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依赖别人的良好习惯。
  李建华:作为国际化民办学校,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针对“有教育但缺少劳动教育,有课程但缺少劳动教育课程,有劳动教育课程但不系统”等问题,经过九年的探索实践,初步建构了“四园联动”小学劳动教育校本体系。
  真情实景
  校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核心阵地,起主导作用;田园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实践空间,起基地作用;家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发生地点,起基础作用;社园指向儿童目前与未来场景,起支持作用。学校将“四园”作为儿童第二教室,持续发展劳动教育场域理论,让儿童真正成为场域的主人、劳动的主人。此“四园”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
  校园:以自主管理涵养品行。通过划分班级清洁区、设置校园义工岗、设立校园劳动日和劳动周,每个班的学生都明确知道自己的劳动岗位和职责。
  田园:以亲身体验提升能力。学校依托300亩田园校区内的少年农学院、家庭小菜园,组织开镰日、采摘周、耕种节。每个班级从一年级开始就分到“一亩田”,将伴随学生整个小学生涯。
  家园:以持之以恒培育习惯。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设置了不同家政项目,形成家政劳动作业清单,共20周20个主题。
  社园:以联动参与发展素养。主要包括:单位见习,获得职业启蒙;工厂体验,感受工匠精神;社区服务,打造奉献品格。
  真做实干
  注重深体验,建构“四园联动”课程谱。课程目标上,基于“以劳动培育理想、以劳动发展本领、以劳动历练担当”的劳动教育目标,形成具体年级段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上,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进阶型课程;课时划分上,以必修加活动的课时组合,对学生每周在“四园”劳动的时间做出划分;课程形式上,坚持“少讲授、多探究、重实践”的原则;课程评价上,将“四园联动”劳动教育评价融入学校“学分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完善全体系,形成管理运行机制轴。形成“四园联动”劳动教育校本体系机制轴,包括组织运行机制、教师发展机制、班级管理机制、学生活动机制和家校联动机制。
  在“四园联动”劳动教育校本体系建构过程中,教师教科研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对自然生长课堂探索热情高涨。
  真心实意
  “四园联动”劳动教育重在让儿童真心实意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尊重劳动人民。通过这样的劳动教育,儿童在真动手、真感动和真创造中捋顺内在生长逻辑,打通个体生长路径,真正实现自然生长。
  在校园劳动中,专门负责喂食白鸽的义工同学向后勤部门提出改造鸽子房的建议,这是对生活工具的创新与再造;在田园劳动中,孩子与家长创造性地打造了油菜收割流水线,这是儿童真正深入劳动后有思考、获成长的体现。
  九年来,艾瑞德国际学校本着将劳动教育做“真”做“实”的原则,不改初心、不跟热门、不蹭流量,不把课堂局限在教室里,不把学习停留在书本中,不把儿童圈养在围墙内,让温度爬上教育的枝头,将故事别上童年的衣襟,真心希望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从教育的理想走向理想的教育。   议题三  劳动教育如何才能高效、有活力?
  孙伟良:劳动教育要实现高效、有活力,就不能停留在课堂讲授和引导,而应该走出教室空间的限制,走入生活。
  营造劳动教育氛围。学校可以结合地域文化营造相应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情。益农小学地处沙地垦区,学生居住、生活与学习的土地都是乡民肩扛担挑围出来的。为让学生了解这段艰辛的历史,我们将相关的素材整理出来,制作成50余块围垦风情展板,再现当时人民居住、生活、劳动等实景,并编印成乡土教材,学生人手一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均被当时人民的毅力所折服,对劳动也有了重新的定位与认识。
  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可以将各类劳动课程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既让学生乐于参与,又促进各项素养的提升。例如,杭师大附属益农小学利用农村的土地资源开辟劳动基地,带领学生进行科学选苗、适时播种、田间管理、有效采摘、多样使用等,融入语文的写作、数学的核算、科学的种养、体育的运动、美术的成品制作、综合实践的义卖等,让劳动课程更加充实有趣。
  开展趣味劳动实践。学期伊始的劳动大扫除活动和教室美化布置活动、劳动节的“小当家”活动、体育节的“运公粮”“开大船”“撞大运”等活动、六一节的美食制作与品赏活动、艺术节的精美书签设计制作活动等,都是益农小学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平台。
  在社会熔炉里炼化劳动因子。益农小学成立志愿服务小队,学生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走上街头,开展洁美家园活动、五水共治活动、垃圾分类活动等;走向敬老院,不定期开展为老人打扫卫生、整理衣物、剪指甲、表演节目等活动。
  在家庭教育中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家长要明白劳动教育对于孩子思想、习惯、身心、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孩子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学习我国优良的劳动传统,尊重一切劳动和劳动者。在孩子初步尝试劳動的过程中,家长要加以提醒与引导,与孩子共同寻找最佳的操作方法,也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查询资料、模仿比对等方式,让孩子学会劳动。另外,劳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点赞卡等方式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形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将劳动变成自觉的行动,成为生活、学习、成长的必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劳动教育必须秉承“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的理念,将课堂、课程、课改等有机结合,使学校、家庭、社会融为一体,以提升学生发展综合素养为目标,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体悟本真,自信成长。
其他文献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兴一小副校长娄增材,在疫情暴发后第一时间投入防疫支援工作,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温州龙湾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  奋战校园一线,坚守本职岗位  疫情就是命令。在校园抗击疫情第一线,娄增材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他安排专职人员对学校内部进行消毒,加强校园封闭管理,经常加班至凌晨两点,筑起了龙湾教育人同心共担当、合力抗疫情的美丽风景线。  解决应急问题,助力
期刊
教育优先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观念。该怎样发展教育、发展什么样的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要在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培育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和平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意识形态的斗争、中西文化的冲突、各个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特别是当前台湾的局势和香港的暴乱事件,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教育不力,国将不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
期刊
“听说要延长退休年龄,我心里一惊。这样一来,等到正常退休,我就64岁了,体力、脑力、精力都跟不上,再去搞教育基本来不及了,索性提前退休,从零开始,去实现我的支教梦。”今年54岁的周有光,3年半前提前脱下警服,离开了奋战30年的戒毒岗位,成为一名支教教师。迄今3年半的支教路,这位老警察克服气候、环境、饮食和语言的差异,领着1000元左右的支教补助,走进了湖南大山、走过了青海高原、走向了粤东乡村、走上
期刊
杭州观成实验学校小学部以公益为纽带,家校携手帮助孩子从公益中锻炼能力、磨练意志,品尝“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培养一颗感恩之心,体验成长的精彩。家校共育,立德树人,与孩子一起行走在“公益之路”。  加入公益联盟。2017年6月,杭州观成实验学校小学部成立了大益小益志愿者服务队,大益寓指老师、家长和社区志愿者,小益寓指全体少先队员。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由全体师生及家长参与的“大益小益,公益童行”活
期刊
作为学校管理中的核心人物,校长在推动学校持续、高效运转中的领军作用不容忽视,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变量。而“校长领导力”在赋予校长新动能的同时,于学校管理的改進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推动着学校的转型与变革,也代表了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  如何理解“校长领导力”的内涵?在困难与挑战中,校长们如何找到切实有效的成长路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如何牢牢把握住校长领导工作的本质,寻求
期刊
黑河市第五小学建于2002年,坐落于中俄边境、美丽的黑龙江畔。学校占地1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50平方米,现有32个教学班、1465名学生、95名教职员工;布局合理,环境和谐,拥有塑胶运动场、体育馆、图书阅览室、校园电视台等先进教育教学设施。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学校与瑷珲中心学校、西岗子中心学校、上马场中心学校组成黑河市第五小学教育集团,成为集团的核心学校;与高校牵手合作,成为黑河学院
期刊
9月10日,教师节,洛阳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洛阳师院”)老校长叶鹏家,一批批学生前来祝贺。86岁高龄的叶鹏如往常一样,给学生们讲大学精神,讲师范传统,讲河洛文化,他的学生、洛阳师院原副校长颜福海记录下这一幕,感慨“又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  洛阳师院文学院院长王建囯向叶鹏说起文学院正在筹建“叶鹏文学珍藏馆”的事情。王建囯说,建馆是为了充分彰显叶老的教育情怀、奉献精神、学术成就和对洛阳文化的贡献,作
期刊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期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河北玉田职教中心以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和服务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力改革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学校连续10年高质量就业率达100%,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安置先进单位”。企业对学校输送的人才满意率达98%。  “新”: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专业设置  近年来,玉田职教中心通过企业调研、前景研讨,调整专业设置方向,实
期刊
201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侯长亮纠结良久,最终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前往山村支教两年。谁想,两年期限无限延长,他在山里坚守了一年又一年。2017年,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雷宇丹。这个秀外慧中的姑娘,在上海有一份待遇优渥的工作,过着朝九晚五、平淡闲适的生活,却为了心中念念已久的支教,奔赴千里之外的云南昭通,守护着一群大山里的“快乐精灵”。两个人教育理想和价值观念相合,在大山中一路扶持,自然而然地走到了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浙江舟山南海实验学校惠民桥小学校区(以下简称“惠民桥校区”)开发的“劳动美之校园美容师”系列课程充分阐释了这一观点。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是社会热点话题。惠民桥校区设立家庭垃圾分类劳动岗位,指导学生回收家庭中待丢弃的快递盒、包装袋、旧纸板等“废品废料”。曾经,很多家长不理解:这些东西除了丢弃或变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