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语诸多方言中,闽南语大概是距离普通话“最远”的一支。一方面,在地理上,闽南语从福建南部的漳州、泉州和厦门一带远播台湾岛、海南岛甚至“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另一方面,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如今的闽南语都显得跟其他汉语方言颇不一样——甚至早在北宋时期,宋太宗就抱怨泉州人刘昌言在奏对时说的“南音”,让人一字都理解不了。
好在汉字是一种跨方言的文字。若是写成汉字的话,外地人对大部分闽南语还是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比如《爱拼才会赢》里面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等等,类似的歌词在全中国百姓看来都是很好理解的。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中国台湾著名女歌手苏芮在上世纪80年代演唱的一首歌曲《酒干倘卖无》,其歌名用的是闽南语,乍一看让人如坠五里雾中。
说来滑稽,若是较真起来,《酒干倘卖无》的歌名一共五个字,倒有两个是“错”的,正确的写法理应是“酒矸通卖无”。虽然如此,“酒矸通卖无”的含义仍然颇为费解。实际上,在闽南语中,“矸”的本义是“山石貌”,“酒矸”则是“酒瓶”的意思;“通”表示许可或可能,与普通话“可以”的意思相当;句尾的“无”字,则与唐诗名句“能饮一杯否”中的“否”字用法一样,表示一种疑问的语气。因此,“酒干(矸)倘(通)卖无”的意思就是“(空)酒瓶可以卖吗”。
话说回来,人们都说闽南人精明,“酒干倘卖无”又正好体现了闽南人会做生意的特点。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閩南地区常有人挑着个担子或开着小六轮的车子,喊着“酒干倘卖无”,走街串巷收购酒瓶子,有人还跟酒楼签订合同,定期收购空酒瓶,转卖到晋江、南安等地进行再加工。时至今日,在闽南的一些乡村,时不时还会响起这个熟悉的短语。
而真正让这句闽南方言流行起来的却是出于电影和音乐的魅力。鲜为人知的是,《酒干倘卖无》是1983年出品的台湾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作为台湾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之一,《搭错车》在5个月内创下了八重映的空前纪录,讲的是退役的国民党老兵哑叔,以捡拾空酒瓶的微薄收入为生,却养大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的感人故事。这部电影的主题曲《酒干倘卖无》由侯德健作曲,罗大佑与候德健作词,贯穿全曲的主旋律歌词“酒干倘卖无”以一种强烈的沧桑感,歌颂了无私的父爱展现出来的伟大力量,在宝岛台湾、香港乃至祖国大陆的听众中引发了深沉的共鸣,从而让“酒干倘卖无”成为国人最为熟悉的闽南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