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飞行员的蓝天情缘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ba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宇环做好飞行前准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共招收过12批女飞行员。能被空军选拔为女飞行员的可谓凤毛麟角。然而,在辽宁沈阳,就有这样一对母女:母亲董锁箴是中国空军第2批女飞行员;女儿刘宇环则是中国空军第6批女飞行员。这是截至目前中国空军历史上唯一的母女飞行员。
  今年国庆节前夕,记者慕名走进董锁箴沈阳的家中。今年已有85岁高龄的董锁箴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不仅我和女儿是飞行员,我老伴和女婿也是飞行员呢!”看到记者惊愕的表情,董老接着说:“我们这个‘飞行世家’,与中国空军、与祖国蓝天、与飞行事业有缘啊!”

藏在心底63年的“秘密”


  1956年,在沈阳27中读高中即将毕业的董锁箴,参加了空军第2批女飞行员的选拔。“当时全国参加报名的应届高中女毕业生成千上万,只有150多人被录取。仅我们沈阳27中就有30多名女同学参加了体检,最后只剩下我1人通过。”董锁箴说,体检、政治审查合格才是飞行之路的第一步,更严格的是预校和航校,随时都可能被淘汰。
  1957年元旦前夕,董锁箴所在的第2批女飞行学员队,经过预校综合训练考核,最后合格的仅有22人。“我们22人很幸运,在从预校转入航校途经北京时,还受到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接见。”董锁箴说,劉亚楼司令员亲切接见我们时讲的“5年内不要恋爱、不要考虑后路、22个学员一个不能淘汰”三句话,至今仍萦绕耳边。经过1年飞行训练,22人全部顺利毕业,真正成为中国空军女飞行员。
  采访中,董锁箴还向记者道出一个藏在心底大半生的“秘密”——“其实,我们当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当女飞行学员。但前途未卜,训练艰苦;二是上大学。目标明确,快乐学习。刚入预校不久,许多同学就相继接到地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是考上了沈阳医学院。但我们没有一人动摇过对飞行的信念,因为大家深切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多么需要更多女飞行员为国争光,都把祖国的需要作为人生的选择,无怨无悔!”
  刘宇环与母亲当年一样面临选择,她同时接到北方航空公司招收空姐和空军飞行学院招飞两张录取通知书。空姐每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而部队飞行员的工资只有二三百元。“在我为人生选择犹豫、彷徨的时候,是母亲的人生航迹给了我启迪、决心和勇气。”刘宇环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妈妈飞行生涯中发生的两件事,让她终生难忘。一件是她在上小学的路上,突然一架黑烟滚滚、摇摇欲坠的飞机从她头顶低低擦过,歪歪斜斜向机场方向滑落。刘宇环吓得尖叫起来,闭上了眼睛。事后当她得知那是她母亲驾驶的飞机发生单发故障的情景时,做了一夜噩梦。另一件是她妈妈48岁那年,因飞行最高年限停飞。妈妈一整天没吃饭,而是来到机场,抱着驾驶杆痛哭不止。那天晚上,董锁箴将多年的飞行资料收拾起来,表面恢复了平静,可刘宇环发现她常对着天空发呆。刘宇环说:“那时懵懂的我就在想,虽然飞行有危险,但长大如果有机会,一定要继承母亲的事业。”
  缘分也许是上苍冥冥之中的注定。1989年,空军招收第6批女飞行员,刘宇环的高考成绩已超过招飞分数线。为了通过严格的体检,董锁箴夫妇提前为女儿做“功课”:爸爸刘长祥制作1个转椅,每天让刘宇环左右各转二三十圈,提高刘宇环的平衡能力;妈妈董锁箴则每天陪女儿练长跑,母女俩坚持到野外跑1500米……1989年,18岁的她走进了中国空军第6批女飞行学员行列,1993年成为中国空军首批本科女飞行员。从此,刘宇环与蓝天为伍,与白云结伴。
刘宇环第一次放单飞,父母去航校看她

“飞天女”是这样炼成的


  女飞行员的生活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风光无限。实际上飞行员的训练之艰苦、管理之严格,超出常人想象。这一点刘宇环的感受比她妈妈董锁箴还深刻。
  刘宇环说:“当同龄人还沉浸在高考后最幸福暑假的时候,我们已在长春飞行基础学校训练场上挥汗如雨了。”
  飞行对飞行员身体素质的要求非常苛刻。入校第1个月,刘宇环就要接受第一挑战——新学员军事、体能强化训练。每天从早6点到晚10点,除了3个小时的站军姿、齐步、跑步、正步训练和1个小时政治教育外,其余时间包括双休日几乎是“泡”在运动场。训练内容除了1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全速跑和变速跑、单(双)杠器械体能训练,以及俯卧撑、仰卧起坐、“蛙跳”和“鸭子步”等,还有飞行员特有的固定滚轮、旋梯等训练。特别是训练固定滚轮、旋梯,都是要求必须在40秒左右正、反各转25圈,而且中间连接紧凑顺畅。否则,就不合格。紧接着就是长跑,许多学员一开始头晕目眩、呕吐不止,腿和腹部痛得上不了楼。但教员和队领导一点也不心慈手软,因为,他们知道新学员从青年学生到合格军人、到飞行员的转变,必须要过体能关。所以,每一堂体育课上,对没有完成训练任务的,都会被加罚。男飞行学员看着这群在操场上摸爬滚打的姑娘,给她们起了个外号——“女飞队,非女队”。
母亲董锁箴向女儿刘宇环传授飞行经验

  更让女飞行学员感到痛苦的还不是艰苦的队列、体育训练,而是自己学生时代的生活全“颠覆”了:不能提前起床、就寝;平时不能坐床、躺床;不能戴手表、听收音机、看电视;不准吃零食……,连离开她们住的楼层也要向干部请假,她们几乎中断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唯一被允许的,就是每周五晚上给家里写写信、洗洗衣服。   “正是长春飞行基础学校这段‘魔鬼式’训练,强健了体魄,更培养了自己顽强的意志、过硬的作风,为以后的飞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宇环感慨地说。1991年,她转入飞行学院学习飞行,20岁生日那天,她驾驶着银鹰首批放了单飞,从而拥有了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生日。当天,董锁箴和爱人刘长祥也前来给女儿鼓劲,见证她放单飞的荣耀时刻。
  作为中国空军第6批女飞行员,刘宇环曾飞过初教六、安-24、安-26、运七等机型。2003年底,刘宇环转业来到南航,加入A320機队,成为南航第一名女飞行员。2008年,她通过层层考核成为南航史上首位女机长,肩上的责任愈发重大。直到现在,她一直谨记母亲说过的话:“既然选择了飞行这个职业,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选择!”
  飞行事业不仅艰辛艰苦,而且险象环生。蓝天耕耘27年的董锁箴,曾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抗震救灾、飞播造林等重大任务的飞行运输保障,5次立功受奖。但也多次遭遇空中极危险情。董锁箴清楚地记得,1964年,她进入夜间复杂气象训练。那是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飞机刚刚起飞离地却突然下坠,与地面猛烈撞击。董锁箴从机舱的座椅上被抛了出来,飞机又经过一次猛烈撞击,却突然停了下来。逃出黑洞洞机舱的董锁箴看到,是鱼塘的土坝阻挡住了翻滚的飞机。这次严重事故对董锁箴的意志也是极大考验。“如果我害怕不飞了,那对不起国家,因为国家培养一名女飞行员太不容易了。”正是这种对祖国、对飞行事业执着的爱,她很快成为一个全天候飞行员。同时,董锁箴夫妇还在刘宇环兄妹俩身上寄托了殷切希望,希望两个孩子将来能比他们飞得更高、能当上宇航员,所以给儿子取名宇飞,给女儿取名宇环。

志同道合编织人间真爱


  女飞行员除了像男飞行员一样承担每日大量的工作、训练外,还要忍受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董锁箴自1956年8月离开家,3年后才抽空回家看望一次自己最想念的母亲。其间,工作地点6次变换,连家人都搞不清楚她在哪个地方。1964年,董锁箴与在同一个部队的机长刘长祥结婚,尽管如此,两人也是常常在机场擦肩而过、聚少离多,有时两三个月也难见上一面。“小时候,父母除了飞行,还是飞行。那时,父母过的是集体生活,平时吃住在飞行大队,每星期只有星期三、六的晚上才能回家,遇有飞行任务,回家就更少。难得回家,可回到家里,父母的话题也离不开飞行。他们经常拿扫把当舵练习飞行、体验飞行、感觉飞行,好像家中根本就没有我和哥哥。听姥姥说,哥哥出生3个月后,妈妈就外出飞行了,3个月回家后竟不认识哥哥了。”刘宇环说,当年,我实在想不通。成为人妻人母和飞行员后,我对父母亲更多了一份理解,一份敬意。
  刘宇环的丈夫赵江明也是一名飞行员。在长春飞行基础学校时,赵江明比刘宇环高一届,但都在一个大队,赵江明在10队,刘宇环在11队,住在楼上楼下,同在一个食堂就餐。刘宇环初识赵江明是刘宇环刚入学时,赵江明教刘宇环叠被子。那时赵江明的耐心、细致和英俊帅气给刘宇环留下很好的印象。
2008年11月24日,刘宇环被聘为南航首位女机长

  1990年,赵江明预校毕业,分配到远在四川的空军某飞院,开始了真正的飞行。还在学习飞行理论的刘宇环收到他的第一封来信,由于当时学校规定男女同学禁止通信,刘宇环一直没有回信。当赵江明等到心灰意冷之时,却意外收到了刘宇环父母的来信。原来,为了不影响飞行训练,刘宇环让同是飞行员的父母代为考察远在千里之外的“未来男友”。两年下来,他们共同探讨飞行技术的信件已经积累了厚厚一大沓,刘宇环的父母也对这个见解独特、思路缜密、技术扎实的小伙子赞赏有加。
  刘宇环20岁第1次放单飞,写了1篇飞行体会被《空军报》刊发。远在他乡的赵江明看到后,给她寄来了“特殊”的生日礼物。说特殊,就是一条空军用的白围巾,他自己在上面画上栩栩如生的牡丹花和鸳鸯。刘宇环想起当年拆开包装时的惊讶:“一个开着轰炸机的大男人,居然在白围巾上画水墨画!”后来,他们互相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唯有第1次的礼物让她至今还有点小激动。现在,那条围巾仍被珍藏着,作为两人的定情信物,见证着那段青涩的时光。
  1998年,刘宇环的儿子成雨出世,已停飞回到沈阳休养的董锁箴夫妇执意把外孙留在身边。一家三口,天各一方,刘宇环的心不知要分成几瓣。她牵挂着儿子,牵挂着丈夫,牵挂着年迈的父母。儿子在父母那里生活得再好,刘宇环也期盼着母子能早日相见。2004年5月底,刘宇环奉命空运鱼苗到吉林。按预定计划,如果天气不好,飞机备降沈阳加油;如果天气好,就到大连加油。机组人员都盼着有个好天气,早去早回,唯独刘宇环希望天气变坏,她与儿子有个约会。出发前,她打电话告诉母亲,如果飞机备降沈阳,就让母亲抱儿子到机场见一面;如果在大连落地,就让儿子听听飞机的声音。然而,那天天气特别好,飞机从沈阳侧方飞过。刘宇环不时向家乡方向张望,泪眼汪汪,仿佛觉得儿子听到了飞机的声音,看到了自己的飞机,正喊着妈妈,向她使劲地招手呢……
  2003年年底,刘宇环从空军转业至南航,结束了7年的两地分居生活。刘宇环把沈阳的爸爸妈妈接来广州。如今,刘宇环、赵江明都是机长,一家4个飞行员,围坐在一起吃饭看电视时,一不小心就成了飞行技术研讨会。
  对于未来,刘宇环说:“一是感恩祖国的培养,恪尽职守,牢记使命,沿着父母耕耘的航迹,高飞远航;二是感恩亲人的关爱,有空多陪陪家人,一起走过平凡的每一天,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其他文献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7编84章1260条,“从摇篮到坟墓”,人生各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未成年人又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成为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部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民法典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守护未成年人的各个阶段  胎儿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
期刊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青岛西海岸丁家河社区居民文化广场上热闹起来。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自由地唱歌、跳舞、嬉戏、聊天,尽情地享受着文明祥和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人群中,一个小姑娘指着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一尊铜质塑像天真地问她妈妈:“这个戴红领巾的叔叔是谁呀?”  妈妈告诉女儿:“这个叔叔叫雷锋,雷锋叔叔是好人。”  女儿又问:“他怎么到咱这儿来了?”  妈妈说:“这儿是咱的家,也是雷锋叔叔的
期刊
说话幽默风趣、爽朗健谈,待人和蔼可亲、富于爱心……这就是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英语教师任文英。除此之外,她还有另外的身份——张家港同城伙伴志愿服务团副团长、城管志愿者协会梁丰生态园团队负责人、暨阳湖实验学校志愿者团队负责人。  从2013年正式注册成为志愿者至今,任文英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达4390小时,获得了张家港市终身成就志愿星级奖。其实,在正式成为一名志愿者之前,她就常常资助贫困学生,为身边的朋
期刊
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单位,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的座谈会上作先进典型发言,经验做法入选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范例,各大媒体集中宣传推介他们的做法……山东省肥城市,这座位于齐鲁大地、泰山西麓的县级市,近年来一系列文明创建的耀眼成果,不仅散发着自身的魅力,还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肥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条件并不优越的鲁西地区,为何做得如此出众、引来上下一片叫好、呈现出“样
期刊
镇“老兵之家”外景镇党委书记李卫国(右一)看望老退役军人  9月11日,从山东省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日照市莒县洛河镇党委书记李卫国从省委书记刘家义手中接过“山东省退役军人工作先进集体”这一光荣金牌,以表彰该镇“老兵之家”。李卫国作为这次会议的基层代表首先登台作了《传承老兵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的发言。  莒县洛河镇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现辖46个村4.3万人,其中有970名退役军人,涌现出邓小平
期刊
“‘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的得主是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时至今日,塞罕坝人聊起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的这一幕,依然激动不已。  跨越50多年,三代塞罕坝人在平均海拔1500多米、最低气温-43.3℃的高寒荒漠上,成功植树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把荒漠沙地变成了广袤林海,创造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的绿色奇迹,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一面鲜红的旗帜,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
期刊
2019年9月24日,“雷鋒精神与初心使命”研讨会暨辽宁省第十届雷锋精神论坛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举行。  本次研讨会主要包含主旨报告会、辽宁省雷锋研究会理事年会、分论坛研讨会3场活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雷锋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后,15位与会代表先后作主旨报告,围绕雷锋精神与初心使命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作了《中国出了个雷锋》主旨报告,揭示了开展雷锋文化研究的方向性问题。  为期一天的研
期刊
仲夏时节,记者又一次走访沪上知名的民间学雷锋带头人、刚刚被《雷锋》杂志授予“弘扬雷锋精神突出贡献奖”的王树源老人。  “这是动迁后租住的房子,这里离东靖路地铁站近,方便带领老妈妈们到地铁站学雷锋做志愿者”。  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雷锋老人则“三句不离雷锋”。走进门口挂着四块奖牌。“前面两块是当年和老伴陈慧娟组织‘爱心妈妈’团队参加世博会时获得的,后面两块是《雷锋》杂志授予的……”王树源向记者回
期刊
金秋时节,我们迎来新中国70华诞。面对日新月异的山河胜景,人们发出啧啧称赞。这其中,有3张闪耀世界的“中国交通名片”——港珠澳大桥、高铁、北京新机场格外引人瞩目,甚至被外国媒体评为世界新工程奇迹。  这些骄人成就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强大支撑,是创新能力的突飞猛进,是精神气质的澎湃昂扬。70年间,从“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代中国人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接续砥砺前行,托举起中国奇迹
期刊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的决定,授予于敏等8人共和国勋章,授予劳尔·卡斯特罗·鲁斯等6人友谊勋章,授予叶培建等28人国家荣誉称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