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速度和特点,面对不同层次数学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师很有必要引入分层教学法,立足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满足满足社会对教学的需求。
关键词:分层;初中;数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当前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紧紧围绕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来实施学科教学活动。可是仍旧存在一些教师对“以学生为本”有误解的现象。所以,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立足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层次目标
目标是一个激励,一种鞭策。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意识到由于学生实际水平不同,要为其设定不同的目标,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所以,教师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使每位学生都有相应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立目标,为成绩好的学生设立相对较高的目标,达到进一步提升的目的;同时,对成绩差的学生设立低层次目标,让其掌握好课本知识基础上,能基本学会运用,让这类学生也有信心学好数学。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时,在目标设计上要注意进行分层划分,通过这一部分几个课时的学习,要求班级全部学生都要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能够独立去检验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由于函数概念的概括性、符号的抽象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使得这部分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对于初中生尤其是数学学困生来说,学习是比较吃力的,只要他们可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能够根据简单的实际问题列出方程组即可,而对于那些数学基础本身较好的、数学能力强的中上等层次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能够准确读懂数学语言,准确分析数量关系,发现等量关系,并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组并进行计算。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采取设题分层,完善学生数学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题目设计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全体学生都要完成同样的做题任务。究其原因还是数学教师对学生能力了解的不够透彻。因此,要将初中数学题目的分层设计落实到实处,首要工作就是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特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明確分层的基本方向。其次就应巧妙地进行课堂提问,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例如,我们可以在开学之初进行摸底测验,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大致了解;或者可以教学的过程中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验,比如,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变化。然后,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时,教师也能通过课堂提问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有了解后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数学作业合理分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终在分层提问中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依据难易程度找学生进行回答,能有针对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不同题目难度,分层布置学生作业
课后作业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作业练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对作业的分层,既可以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够让他们的薄弱部分得到有效提升。有效的作业训练能够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既不能提升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使基础差的同学产生挫败感。因此,将初中数学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进行分层设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使每一个阶层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也利于提升班级整体的数学成绩。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作业如何进行分层设计和落实进行浅析。
例如,在作业布置中可以做到: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多布置一些课外拓展作业,因为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比较牢固,需要拓宽他们的思维;至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可以以教学中的相关练习为基础,配合增加对应的练习题,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去提升他们的能力;第三层次的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习题即可。教师要注意在三个层面作业的设置上,保证时间上的大致相等。层次的划分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习的不断累积,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作业难度,尝试去完成其他层次的作业,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将初中数学进行分层设计不仅是创新教学理念的产物,也是新课改的必然成果。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据此进行合理分层,并将分层教学设计全面落实到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提高数学的学习成绩,从而使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恒.初中数学中的分层教学策略摭谈[J].学周刊,2019(25):30.
[2]吕燕彬.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13):100.
关键词:分层;初中;数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当前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紧紧围绕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来实施学科教学活动。可是仍旧存在一些教师对“以学生为本”有误解的现象。所以,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立足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层次目标
目标是一个激励,一种鞭策。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意识到由于学生实际水平不同,要为其设定不同的目标,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所以,教师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使每位学生都有相应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立目标,为成绩好的学生设立相对较高的目标,达到进一步提升的目的;同时,对成绩差的学生设立低层次目标,让其掌握好课本知识基础上,能基本学会运用,让这类学生也有信心学好数学。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时,在目标设计上要注意进行分层划分,通过这一部分几个课时的学习,要求班级全部学生都要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能够独立去检验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由于函数概念的概括性、符号的抽象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使得这部分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对于初中生尤其是数学学困生来说,学习是比较吃力的,只要他们可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能够根据简单的实际问题列出方程组即可,而对于那些数学基础本身较好的、数学能力强的中上等层次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能够准确读懂数学语言,准确分析数量关系,发现等量关系,并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组并进行计算。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采取设题分层,完善学生数学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题目设计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全体学生都要完成同样的做题任务。究其原因还是数学教师对学生能力了解的不够透彻。因此,要将初中数学题目的分层设计落实到实处,首要工作就是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特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明確分层的基本方向。其次就应巧妙地进行课堂提问,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例如,我们可以在开学之初进行摸底测验,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大致了解;或者可以教学的过程中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验,比如,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变化。然后,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时,教师也能通过课堂提问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有了解后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数学作业合理分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终在分层提问中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依据难易程度找学生进行回答,能有针对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不同题目难度,分层布置学生作业
课后作业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作业练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对作业的分层,既可以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够让他们的薄弱部分得到有效提升。有效的作业训练能够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既不能提升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使基础差的同学产生挫败感。因此,将初中数学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进行分层设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使每一个阶层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也利于提升班级整体的数学成绩。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作业如何进行分层设计和落实进行浅析。
例如,在作业布置中可以做到: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多布置一些课外拓展作业,因为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比较牢固,需要拓宽他们的思维;至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可以以教学中的相关练习为基础,配合增加对应的练习题,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去提升他们的能力;第三层次的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习题即可。教师要注意在三个层面作业的设置上,保证时间上的大致相等。层次的划分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习的不断累积,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作业难度,尝试去完成其他层次的作业,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将初中数学进行分层设计不仅是创新教学理念的产物,也是新课改的必然成果。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据此进行合理分层,并将分层教学设计全面落实到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提高数学的学习成绩,从而使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恒.初中数学中的分层教学策略摭谈[J].学周刊,2019(25):30.
[2]吕燕彬.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