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效,顾名思义,就是实际效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教学目标的变化,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就其实效性发展演变进行探索。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课堂教学只注重机械性学习,机械性记忆,缺乏创造性,以教为中心,缺乏互动性,显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它限制了个性发展,不注重思考,探究与合作,尤其是创造性思考能力,老师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能把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满足不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从长远看,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当然在“双基”方面的教学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新课改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出的历史背景
国际竞争和社会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趋势,新科技革命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不改革,不振兴,不创新,将影响到我国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课改的需要。外国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是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挑战。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教会学生四种基本技能:“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事”。课堂教学如不体现“四会”内容,那无疑是我们在制造新的文盲。
三、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师授课和学生课下乃至终身学习的联结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授课模式,才能胜任工作。下面我结合历史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从课堂创新、激发兴趣、改革教学方式、读写思记、课外导读、情感教育六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堂创新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大家深有体会,那位老师教学花样多,方法新,大家都乐意听,功课也学得好,反之,则差。这说明课堂创新对提高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搞好课堂创新必须从教学策略及提高自身素质方面着手。
课堂创新需要创新型、科研型教师。教师要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从教育着手。教师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在备课上、教研上下功夫,勤思考,勤探索,针对班级特点、学生特点确定授课方式,切忌千篇一律。如有一个乱班,只要讲课准乱,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这个班也有优点,集体观念强、人心齐,都学习又都不学习,好说好动又好闹,只能顺着莫逆着。针对这班和历史课程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授课法,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书声整齐而响亮,读下来加以表扬,课接着也就好上了。再有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研究学生心理特征,要少讲、精讲、切不可拖堂,抓住问题关键,引起共鸣。作业布置要少而精,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同时要卡死知识点,教育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把知识点记老记死记活,随用随取。
(二)激发兴趣
学习受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的制约,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如果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上来那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比如,讲《鸦片战争》,可让学生先看影片,说感想,再讲课本,讨论相关问题就容易多了。引用笑话、典故、幽默小故事不仅能够驱散课堂睡意,还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使她们产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这将大大提高授课实效性。
(三)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应包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教学方式力求多样化、新颖,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和学生共同学习,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学习方式,要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创新性学习,变标准化学习为个性化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性学习。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必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四)读写思记相结合
阅读历史课本,了解历史梗概,认识历史演变规律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内容。引导学生全面熟读课外、包括图标、小资料、名人名言、历史地图等,弄清单元主题间联系,提高综合能力,这些都是学好历史的根基。写,就是写知识点,写历史要素,如重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等。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写有助于记忆,避免提笔忘字现象的发生。思,指思考历史问题,探究新问题。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问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记,是指记老记死记活应掌握的知识点。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是学习历史的首要能力之一。记忆要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不同记忆方法进行。
(五)课外导读和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个人修养、科学态度、民主意识、国际意识等是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实现本目标,课外导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健康报刊、书籍、影视作品、网站、时事教育专题等,能够震撼学生心灵、启迪她们的智慧,增强她们的使命感,促使她们研究中国历史的欠缺性,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特点,认识民族优势和不足,借鉴其他民族的经验和先进成果,从而激发学习斗志,培养她们那种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民族精神,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好动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展开了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在于为课改服务,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建言献策。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课堂教学只注重机械性学习,机械性记忆,缺乏创造性,以教为中心,缺乏互动性,显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它限制了个性发展,不注重思考,探究与合作,尤其是创造性思考能力,老师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能把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满足不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从长远看,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当然在“双基”方面的教学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新课改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出的历史背景
国际竞争和社会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趋势,新科技革命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不改革,不振兴,不创新,将影响到我国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课改的需要。外国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是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挑战。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教会学生四种基本技能:“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事”。课堂教学如不体现“四会”内容,那无疑是我们在制造新的文盲。
三、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师授课和学生课下乃至终身学习的联结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授课模式,才能胜任工作。下面我结合历史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从课堂创新、激发兴趣、改革教学方式、读写思记、课外导读、情感教育六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堂创新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大家深有体会,那位老师教学花样多,方法新,大家都乐意听,功课也学得好,反之,则差。这说明课堂创新对提高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搞好课堂创新必须从教学策略及提高自身素质方面着手。
课堂创新需要创新型、科研型教师。教师要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从教育着手。教师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在备课上、教研上下功夫,勤思考,勤探索,针对班级特点、学生特点确定授课方式,切忌千篇一律。如有一个乱班,只要讲课准乱,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这个班也有优点,集体观念强、人心齐,都学习又都不学习,好说好动又好闹,只能顺着莫逆着。针对这班和历史课程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授课法,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书声整齐而响亮,读下来加以表扬,课接着也就好上了。再有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研究学生心理特征,要少讲、精讲、切不可拖堂,抓住问题关键,引起共鸣。作业布置要少而精,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同时要卡死知识点,教育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把知识点记老记死记活,随用随取。
(二)激发兴趣
学习受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的制约,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如果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上来那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比如,讲《鸦片战争》,可让学生先看影片,说感想,再讲课本,讨论相关问题就容易多了。引用笑话、典故、幽默小故事不仅能够驱散课堂睡意,还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使她们产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这将大大提高授课实效性。
(三)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应包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教学方式力求多样化、新颖,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和学生共同学习,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学习方式,要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创新性学习,变标准化学习为个性化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性学习。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必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四)读写思记相结合
阅读历史课本,了解历史梗概,认识历史演变规律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内容。引导学生全面熟读课外、包括图标、小资料、名人名言、历史地图等,弄清单元主题间联系,提高综合能力,这些都是学好历史的根基。写,就是写知识点,写历史要素,如重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等。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写有助于记忆,避免提笔忘字现象的发生。思,指思考历史问题,探究新问题。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问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记,是指记老记死记活应掌握的知识点。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是学习历史的首要能力之一。记忆要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不同记忆方法进行。
(五)课外导读和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个人修养、科学态度、民主意识、国际意识等是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实现本目标,课外导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健康报刊、书籍、影视作品、网站、时事教育专题等,能够震撼学生心灵、启迪她们的智慧,增强她们的使命感,促使她们研究中国历史的欠缺性,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特点,认识民族优势和不足,借鉴其他民族的经验和先进成果,从而激发学习斗志,培养她们那种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民族精神,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好动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展开了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在于为课改服务,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