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基泄密(Wikileaks)网站成了敢与超级大国的国家政权和军队对抗的孤胆英雄。早在2007年4月,它就曾因披露美军阿帕奇直升机在伊拉克对地面人群开火、造成包括2名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8人死亡的视频录像而名声大噪;今年7月它再爆惊人之举,将其获得的阿富汗战争情报提供给英国《卫报》、德国《明镜周刊》和美国《纽约时报》进行大幅报道,并在网站上将9.2万份美国军方机密文件公开。这是自1971年五角大楼泄密案后,美国军事史上最大宗的情报泄密事件。
维基泄密把自己的信念说得十分清楚,值得在此全文照录:“我们相信,政府活动的透明导致腐败的减少、治理的改善,令民主政体更加强大。所有的政府都会因自己的人民以及世界共同体的监督而获益,而这种监督有赖于信息。历史上,信息是昂贵的,无论从人类生活还是人类权利方面来说都是如此。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互联网与加密术,传播重要信息的风险降低了我们相信,不仅需要一个国家的人民来保持其政府的诚实,而且需要其他国家的人民也来监督同一政府。所以,一个匿名的、全球性的用以传递公众应该看到的文件的所在恰逢其时。”
可以清楚地看到,维基泄密的宗旨一定会令其与各国政府发生冲突。一个事实上的网络国家(Netstate)正在崛起,威胁着现有的民族國家。今后几十年,我们将会看到民族国家激烈然而可能是徒劳无功的努力,企图对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单一的全球互联网施加控制。
在另外一方面,维基泄密所信奉的“所有人都拥有撰写新的历史的权利”也使它注定要和现存新闻机构产生龃龉。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罗森把维基泄密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无国界新闻组织”。维基解密的整个架构设计就是跨国界的:其服务器设在瑞典和比利时,两国都有全世界最严密的对新闻消息来源提供保护的法律;同时,它也在美国等多个国家设有服务器;维基泄密仅有5位全职人员,目前公开身份的只有德国网络工程师丹尼尔·施密特和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但来自全球的数百位记者、工程师、法律人士、视频加密专家,作为志愿者帮助它维持运转,许多人仅参加一小部分工作。这样的架构保证了如果维基泄密在一个国家遭到打击,服务器可以马上转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令它得以置身于任何政府或法律系统所能染指的范围之外。
现在,假如你是一个拥有爆炸性材料的泄密者,你会选择一家为某国政府的法律所限的报纸呢,还是维基泄密?前者可能会被政府所迫,要求记者交出消息来源,而且你给到报社的材料可能上网,也可能不上网;而后者没有固定地址,不惧传票,还会把所有的东西都上网——并且,它还是信息加密方面的专家。难怪阿桑奇可以如此指责传统媒体:“我们揭露了不少秘密,但这不是说我们有多么成功——相反,这表明其他的媒体是多么不可靠。五个人的小组向公众公布的秘密比世界其他媒体加起来公布的还要多,这说明什么?可耻!”
维基泄密向传统媒体提出的挑战在于:第一,这家以“人民的情报机构”自居的网站开启了一种高科技调查新闻,令新闻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报道惯习。例如,阿桑奇认为新闻应更像科学,原始数据、事实都应是可公开、可证实的。他说,“你不可以在发表一篇物理学论文时不带全部实验数据及结果,这应该也是对新闻的要求”。第二,维基泄密也创造了一种更开放的新闻模式,或许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竞争性众包”,利用传统媒体的自然竞争,把传统媒体的分析与传播能力与网络社区的审视与纠错结合起来。第三,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不受传统的记者规则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在网站的架构内,“消息提供者不再依赖于必须找到新闻记者才能发布,而且也不用担心记者有可能对他的文件做些不良处理”。尽管阿桑奇号称要搞“科学化的新闻”,但他却又强调,他的使命是要揭露不公正,而不是对一个事件提供不偏不倚的记录。维基解密本身不对文件的真实性做出判断,判断取决于读者、编辑和网络社区。张贴虚假材料可以很快被其他用户纠正,用户们的集体智慧可以快速准确地传播、核查和分析。这意味着,很难把维基泄密归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媒体种类。该网站的运营者既非新闻人,也不是真正的黑客。他们处在技术与新闻的交叉地带。
维基泄密把自己的信念说得十分清楚,值得在此全文照录:“我们相信,政府活动的透明导致腐败的减少、治理的改善,令民主政体更加强大。所有的政府都会因自己的人民以及世界共同体的监督而获益,而这种监督有赖于信息。历史上,信息是昂贵的,无论从人类生活还是人类权利方面来说都是如此。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互联网与加密术,传播重要信息的风险降低了我们相信,不仅需要一个国家的人民来保持其政府的诚实,而且需要其他国家的人民也来监督同一政府。所以,一个匿名的、全球性的用以传递公众应该看到的文件的所在恰逢其时。”
可以清楚地看到,维基泄密的宗旨一定会令其与各国政府发生冲突。一个事实上的网络国家(Netstate)正在崛起,威胁着现有的民族國家。今后几十年,我们将会看到民族国家激烈然而可能是徒劳无功的努力,企图对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单一的全球互联网施加控制。
在另外一方面,维基泄密所信奉的“所有人都拥有撰写新的历史的权利”也使它注定要和现存新闻机构产生龃龉。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罗森把维基泄密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无国界新闻组织”。维基解密的整个架构设计就是跨国界的:其服务器设在瑞典和比利时,两国都有全世界最严密的对新闻消息来源提供保护的法律;同时,它也在美国等多个国家设有服务器;维基泄密仅有5位全职人员,目前公开身份的只有德国网络工程师丹尼尔·施密特和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但来自全球的数百位记者、工程师、法律人士、视频加密专家,作为志愿者帮助它维持运转,许多人仅参加一小部分工作。这样的架构保证了如果维基泄密在一个国家遭到打击,服务器可以马上转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令它得以置身于任何政府或法律系统所能染指的范围之外。
现在,假如你是一个拥有爆炸性材料的泄密者,你会选择一家为某国政府的法律所限的报纸呢,还是维基泄密?前者可能会被政府所迫,要求记者交出消息来源,而且你给到报社的材料可能上网,也可能不上网;而后者没有固定地址,不惧传票,还会把所有的东西都上网——并且,它还是信息加密方面的专家。难怪阿桑奇可以如此指责传统媒体:“我们揭露了不少秘密,但这不是说我们有多么成功——相反,这表明其他的媒体是多么不可靠。五个人的小组向公众公布的秘密比世界其他媒体加起来公布的还要多,这说明什么?可耻!”
维基泄密向传统媒体提出的挑战在于:第一,这家以“人民的情报机构”自居的网站开启了一种高科技调查新闻,令新闻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报道惯习。例如,阿桑奇认为新闻应更像科学,原始数据、事实都应是可公开、可证实的。他说,“你不可以在发表一篇物理学论文时不带全部实验数据及结果,这应该也是对新闻的要求”。第二,维基泄密也创造了一种更开放的新闻模式,或许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竞争性众包”,利用传统媒体的自然竞争,把传统媒体的分析与传播能力与网络社区的审视与纠错结合起来。第三,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不受传统的记者规则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在网站的架构内,“消息提供者不再依赖于必须找到新闻记者才能发布,而且也不用担心记者有可能对他的文件做些不良处理”。尽管阿桑奇号称要搞“科学化的新闻”,但他却又强调,他的使命是要揭露不公正,而不是对一个事件提供不偏不倚的记录。维基解密本身不对文件的真实性做出判断,判断取决于读者、编辑和网络社区。张贴虚假材料可以很快被其他用户纠正,用户们的集体智慧可以快速准确地传播、核查和分析。这意味着,很难把维基泄密归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媒体种类。该网站的运营者既非新闻人,也不是真正的黑客。他们处在技术与新闻的交叉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