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胸有情,学生始与亲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8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命题,意在强调“情”是“缀文者与观文者”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亲近、同振共鸣的有效链接点。同样道理,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情感浓郁”这一学科优势,借助丰富多元的情感元素,积极开展“以教入情、以生促情、以文品情”课程活动,不仅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自己、与文本之间的实际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且有利于不断放大情感活动效应,从中攫取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情感智力”效益。
  一、以教入情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这一大背景下,在课程教学改革形势如火如荼的今天,对于教师教学活动来说,其根本之道就在于积极有效地“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我们以什么样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来主导课程教学呢?又如何进行“有效主导”呢?笔者从实践与探究中得出,那就是——“以教入情”,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教师首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积累。人常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情感教学何尝不是“杯水与桶水”现象呢?单就人文性角度而言,我们应通过拓展阅读(包含社会阅读)的宽广度和深厚度,不断增强自身情感内涵的积累与积淀,努力成为情感活动中的探索者和践行者,为“以教入情”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与此同时,要本着“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教学活动的情感预设,努力达成“以教入情、濡染人心”的情感活动目标。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这样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也不会有一个人,一生从来不会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人犯了错误并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你在认识到了错误后应该怎么去做呢?有些人死不悔改,一错到底;有些人善于自省,并从中汲取教训,重新走向‘错误乃正确之母’的良性发展之路。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认识到自己误解对方后,主动坦然地承认一切,并且在第一时间内登门认错,留下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并且赢得了时人和历史的永久尊敬,他是谁呢?他就是……”“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如此地激情洋溢,不但感染了自己,而且在“先声夺人、以情传情”中激发了学生良好的期待心理。
  二、以生促情
  时至今日,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不仅形成了教育共识,而且正在逐步平稳地确立起来。不仅如此,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来衡量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是否高效的现象,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而且正在日益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这就是“以生促情”的理论依据和客观现实。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情感意识和活动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发挥情感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呢?以《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为例,笔者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以“用现实眼光重新审视大观园人物形象”为题,让学生在联系实际认知和个体读悟基础上,通过“小组研讨+集体交流”形式,开展相互之间的分享和共享活动。这是一个既有情趣,又相对熟悉的话题,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迅即投入到了兴致勃勃的情感活动之中。
  从过程和结果看来,研讨活动异常热烈,而且产生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实质性效果。有些学生认为,林黛玉弱质多情、聪颖可人,却生性多疑、恃宠而骄,与人难以沟通、和谐共处,在现实生活中属于“此人仅为梦中有,不宜配婚现实人”现象;有些学生认为,贾宝玉生性风流、情感专注,却懒学惰行、不求上进,严重缺乏家庭责任意识和社会时代感,在现实生活中属于“众美错爱一暖男,此君只是纨绔人”现象;有些学生认为,薛宝钗体态丰美、宽容大度,善解人意、易于相处,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古今贤妻良母范,唯有宝玉不识卿”现象;还有些学生认为,王熙凤虽然矫情造作、工于心计、心肠毒辣,却为人聪慧、精打细算、左右逢源,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宜商宜官宜古今,惜被捉弄一美钗”现象……而在原著之义和传统认识中,人们普遍视黛玉为“梦中人”,视宝玉为“痴情人”,视宝钗为“夺情人”,视熙凤为“歹毒人”。由两相比较可以看出,现代青少年表面上“难入情、不入世”,他们却自有个性思维,胸中蕴藏着“注重实际、照亮现实”的丰富情怀。这些非常浓郁、富有个性的人文元素,难道不值得肯定、珍视和保护吗?
  三、以文品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指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与宋代陆游倡导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强调“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以文品情”,不仅契合当前顶层设计的“核心素养”理念和“旅行教学”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
  培养情感意识和情感能力在于“厚积薄发”式的长期体悟与逐步养成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借助文本中的“思想与审美”“道德与情感”等丰富多元的人文元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理解”“感受与体悟”“迁移与内化”等系列情感实践活动,从潜移默化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作者通过这一小说,描写了生活在封建道德压迫下的一位农村妇女的人生悲剧。女主人公祥林嫂本是一位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农村劳动妇女,却由于丧夫失子走向了生活的绝境,在历经“多灾多难、生不如死”的精神折磨后,终于得到了永久性超脱——“死”。阅读这一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既令人同情,又让人气愤”。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如下值得深思的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是谁夺去了祥林嫂无辜的生命?究竟谁才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雷同,却层层推进、寻根究底。以此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认知,通过反复多元的解读、品析、交流、辩讨,逐步弄懂了原因——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与洗礼”下,鲁四老爷那副“自私而又伪善的丑恶面孔”以及柳妈那种步步紧逼的封建迷信思想,让祥林嫂在极度绝境中无法挣脱命运的牵绊而“得以超度”,一句话,封建礼教“吃人”于无形之中。这是“祥林嫂”式封建女性的悲剧,更是那种社会、时代的悲剧。
  总之,语文课程教学饱含丰富多元的情感和审美元素。它们或在“以教入情”中,或在“以生促情”中,或在“以文品情”中得以充分地顯现出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胸中有情、动中生情”,就会让“情感之花”不断绽放在学生心灵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外国语学校(214031)
其他文献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文本仅仅是“课文阅读”教学的“例子”。新课程标准中涉及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可以借助归纳法和类比法等科学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自主研究文本的主旨和创作思路与结构,综合了解阅读知识,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对文本的思想艺术进行评价。要想切合实际开展“课文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就应该“因文解道”与“因道悟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一、明确授课思路  1
期刊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越是深入持久地思考,越是恒久地震撼心灵,那就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和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灿烂星空”就是指我们置身其中的大自然。千百年来,令人敬畏的大自然以其博大而灵动的面貌,让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发诸多感悟,为之吟诵而成就了众多经典美文。  这些对自然的感悟,是人们在某种情境下对自然的体会和感受,是心里突然生发的一种奇妙顿悟,是思维活动从量变到质变产生的
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要求,且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题目便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设问,如2019年全国卷Ⅰ是从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这本书进行提问,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考查的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下面笔者以《三国演义》为例谈谈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  一、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整本书阅读教
期刊
“思辨”原本是哲学术语,将之引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意在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禁锢,对学生进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育,以发展其语文核心思维,塑造理性人格。具体到阅读教学实践中,就涉及到一个思辨什么和怎样思辨的问题,即思辨对象和思辨方法必须得到很好地解决,思辨性阅读教学才能正常进行。  一、思辨什么——明确思辨的对象  教师要从思辨的要义出发,明确思辨的对象。阅读教学的对象是文本,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学生核心
期刊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唯教参化的片面解读往往会造成“以言盖意”或“得意忘言”的问题,文言文解读的深度取决于它所呈现的言与意的客观深度,也取决于解读主体思想情感体验的主观深度。解读的起点是文本所具有的三境:字面之境、字中之境、字外之境。但教材文本如何发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有效解读文本理解的三境。教师的文本解读应该实现三个层次:  一、陌生阅读  以平和的心走进文本,以平实的态度审视文本。以《
期刊
在中国诗歌这块百花争艳的园地里,有一类意蕴深沉、富有哲理和魅力的奇葩,这便是哲理诗。诗人通过观察、感受、思考,对自然、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然后用诗的形式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哲理诗就是将鲜明的艺术形象与深刻的道理融合成一个整体,可以说是哲学与诗情的结合。  中国古代有大量的哲理诗,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生命生生不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示我们,当事人处在事
期刊
当前,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基本模式都是学一首鉴赏一首,学生通过熟读、赏析、背诵等方式对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达到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之目的。但我们知道诗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之分,词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别,诗词的流派是诗词所蕴含的不同风格的体现,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同时,孟子告诉我们,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一定要对作者和
期刊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为宴序,皆为锦绣文章,穿越历史时空历久弥新,大放异彩,后人奉为经典。细细咀嚼,两场精神盛宴呈给我们的是不同的美的意蕴,引发了不同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不同的艺术格调。  一、时代背景不同  王羲之和李白身处不同的时代。时代格局不同,时代精神迥异,个体的思想境界也就大不相同,人生追求当然也就大相径庭。  东晋时国家分裂,五胡十六国与东晋并立,民族矛盾尖
期刊
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高三语文复习质量进行了一番探索,最终发现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发散性工具可发挥出重要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的复习工作,下面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针对思维导图辅助下的高中语文有效复习谈谈自己的探索与体会。  一、思维导图在复习框架搭建中的运用  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看来,语文复习就是把之前学过的课文再回顾一遍,记记里面的词汇,背背其中重要的句子或者段落,这实质上
期刊
古人云:“开卷有益。”这四个字在当下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中可能有不一样的理解,书卷变成闲物,习题卷成为正道。笔者有这样的经历,课上我与一位答错问题的学生开玩笑:“小张,你怎么像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下面没有笑声,学生一片懵,我只好提示:“段誉?《天龙八部》?……金庸知道吗?”学生的回答很干脆且有底气:“教师,那种闲书没时间看。”何为“闲书”?我哑然。审视当下高中生的阅读,在以成绩与分数为考评标准的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