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培养中职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法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
我所在的学校是县直职业中专学校,进入本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是一般普通高中都考不上或者不参加中考的差生,这些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学习倦怠、缺乏兴趣,学习被动、懒于思考、学习呆板、忽视创新。另外,大部分学生都来自贫困的农村,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自然较少,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操作技能也较低,而那些条件稍好一些的县城学生也多数只想着上网或玩游戏,学习目的不明确。总之,中职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而我校计算机专业一年级一直开设《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打造学生本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基础为目标,因而对这门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
二、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必要性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非常实在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总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厌烦。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础稍好的同学学得快,但是不深入,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把精力浪费在玩游戏上,不用心学习,甚至旷课;而基础差的同学又觉得学得慢,学不会,从而失去信心,产生厌烦情绪。当今社会人们只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找不到好教学方法的老师。所以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职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学科特点,研究适合的教学教法,针对中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结合本人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多年的经验,我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法”的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基本特征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能力。教师把教学内容布置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涉及哪些知识,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
下面我以“用word2003制作关于教师节的班级板报”为例,探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明确任务。
教学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明确任务是任务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布置任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任务在内容上要具有创新意义,不能离开实际,能够趣味性与成就感结合起来,灵活性与具体性也要统一,以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②任务的难度要适宜,大小适当。如果任务太深、力度大,学生完成难度大,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学生可能会失去信心,不想尝试;如果任务太简单,则容易使学生养成偷懒的毛病,而失去探索学习的欲望,任务设计要以基础知识点为主,把各个知识点巧妙地隐含在其中,给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但要做到优秀不容易。③明确任务的结果可以没有统一标准、统一模式,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创新、探索的空间。
我在本案例教学中,把班级板报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这个任务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要制作精美需要融会贯通各个知识点,学以至用;任务的背景学生都熟悉,可以结合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创新设计,展现个性,张扬自我,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欲望。
第二步:分解任务。
在学生明确任务了以后,我把任务进一步细分,使得教学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在这一过程中,把任务分解为子任务,以具体的子任务为主,把分散的知识点结合起来,通过子任务的完成,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子任务一:确定主题。
关于教师节的班级板报,主题是该教学的中心,是吸引学生最重要的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主题。我对本教学的主题要求如下: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开阔视野,能表达自己对教师的感恩之情。
子任务二:收集与选择素材。
结合板报主题,围绕主题收集、选择、筛选文字,图片等素材信息。
子任务三:版面设计。
我事先准备好样张演示给学生观摩,提示学生归纳出版面设计的特色并逐步体会,样张中的知识包括:整体版面布局,文字、图片、色彩的搭配,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子任务四:制作作品。
根据我所演示的样张,归纳出以下几个知识点,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知识点在自己的作品中一一体现,并可加入自己的创新,这几个知识分别是:艺术字的使用,文本框的使用,图形对象的使用。
第三步:执行任务。
任务设计好后,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指导贯穿于其中,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从模仿实例开始,掌握最常见的命令及操作,在熟练的基础上慢慢体会,融会贯通并逐步加入个人的创意。
第四步:总结交流。
学生每完成一项子任务后,都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思路,每个学生的思路、表现形式、方法各不相同,所以答案并不唯一,因人而异。因此不能靠主观地打个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而是要通过交流展示和讨论,先让同学们自己评比,然后进行成果演示,由学生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再由其他同学对操作过程进行评论。最后,由教师指出其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让学生理解一幅好的板报需要满足哪些要求,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或操作来完成同一任务。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能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
五、“任务驱动法”的教学体会
采用“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为使老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反馈与调控方面的设计极为重要。根据我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勤巡查,通过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②定期听小组长汇报,多找小组中的“差生”了解情况;③通过作业的情况发现解决问题。这里要注意的是每完成一个子任务小组同学要共同完成一个大任务,但在完成这个大任务的过程中还需做一些小作业,老师主要通过检查同学的阶段成果掌握每组的学习情况,如有问题及时调控。做好探究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控可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活而不乱、活而不散,有序高效地进行。
任务评价、总结交流是培养学生成就感的根本所在。任务完成后,学生都期望自己的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因而教师可将考核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项措施。教师首先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分标准,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总之,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学生在“做中学”,从而真正让每位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赖珍.
[2]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余霞.
[3] WORD 电子小报”教学设计.
【关键词】任务驱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法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
我所在的学校是县直职业中专学校,进入本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是一般普通高中都考不上或者不参加中考的差生,这些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学习倦怠、缺乏兴趣,学习被动、懒于思考、学习呆板、忽视创新。另外,大部分学生都来自贫困的农村,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自然较少,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操作技能也较低,而那些条件稍好一些的县城学生也多数只想着上网或玩游戏,学习目的不明确。总之,中职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而我校计算机专业一年级一直开设《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打造学生本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基础为目标,因而对这门课程学习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
二、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必要性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非常实在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总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厌烦。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础稍好的同学学得快,但是不深入,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把精力浪费在玩游戏上,不用心学习,甚至旷课;而基础差的同学又觉得学得慢,学不会,从而失去信心,产生厌烦情绪。当今社会人们只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找不到好教学方法的老师。所以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职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学科特点,研究适合的教学教法,针对中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结合本人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多年的经验,我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法”的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基本特征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能力。教师把教学内容布置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涉及哪些知识,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
下面我以“用word2003制作关于教师节的班级板报”为例,探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明确任务。
教学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明确任务是任务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布置任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任务在内容上要具有创新意义,不能离开实际,能够趣味性与成就感结合起来,灵活性与具体性也要统一,以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②任务的难度要适宜,大小适当。如果任务太深、力度大,学生完成难度大,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学生可能会失去信心,不想尝试;如果任务太简单,则容易使学生养成偷懒的毛病,而失去探索学习的欲望,任务设计要以基础知识点为主,把各个知识点巧妙地隐含在其中,给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但要做到优秀不容易。③明确任务的结果可以没有统一标准、统一模式,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创新、探索的空间。
我在本案例教学中,把班级板报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这个任务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要制作精美需要融会贯通各个知识点,学以至用;任务的背景学生都熟悉,可以结合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创新设计,展现个性,张扬自我,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欲望。
第二步:分解任务。
在学生明确任务了以后,我把任务进一步细分,使得教学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在这一过程中,把任务分解为子任务,以具体的子任务为主,把分散的知识点结合起来,通过子任务的完成,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子任务一:确定主题。
关于教师节的班级板报,主题是该教学的中心,是吸引学生最重要的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主题。我对本教学的主题要求如下: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开阔视野,能表达自己对教师的感恩之情。
子任务二:收集与选择素材。
结合板报主题,围绕主题收集、选择、筛选文字,图片等素材信息。
子任务三:版面设计。
我事先准备好样张演示给学生观摩,提示学生归纳出版面设计的特色并逐步体会,样张中的知识包括:整体版面布局,文字、图片、色彩的搭配,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子任务四:制作作品。
根据我所演示的样张,归纳出以下几个知识点,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知识点在自己的作品中一一体现,并可加入自己的创新,这几个知识分别是:艺术字的使用,文本框的使用,图形对象的使用。
第三步:执行任务。
任务设计好后,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指导贯穿于其中,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从模仿实例开始,掌握最常见的命令及操作,在熟练的基础上慢慢体会,融会贯通并逐步加入个人的创意。
第四步:总结交流。
学生每完成一项子任务后,都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思路,每个学生的思路、表现形式、方法各不相同,所以答案并不唯一,因人而异。因此不能靠主观地打个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而是要通过交流展示和讨论,先让同学们自己评比,然后进行成果演示,由学生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再由其他同学对操作过程进行评论。最后,由教师指出其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让学生理解一幅好的板报需要满足哪些要求,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或操作来完成同一任务。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能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
五、“任务驱动法”的教学体会
采用“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为使老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反馈与调控方面的设计极为重要。根据我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勤巡查,通过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②定期听小组长汇报,多找小组中的“差生”了解情况;③通过作业的情况发现解决问题。这里要注意的是每完成一个子任务小组同学要共同完成一个大任务,但在完成这个大任务的过程中还需做一些小作业,老师主要通过检查同学的阶段成果掌握每组的学习情况,如有问题及时调控。做好探究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控可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活而不乱、活而不散,有序高效地进行。
任务评价、总结交流是培养学生成就感的根本所在。任务完成后,学生都期望自己的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因而教师可将考核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项措施。教师首先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分标准,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总之,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学生在“做中学”,从而真正让每位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赖珍.
[2]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余霞.
[3] WORD 电子小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