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进行个性化阅读以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探讨。总结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想象“三部曲”,即想象释疑、想象激情、想象补白以此激发学生对阅读的谈及欲望与想象力、体悟文本内涵与情感、激发学生情感和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想象中阅读,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想象释疑 想象激情 想象补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诵读与想象则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尤其是想象。想象实际上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以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1]。而根据新形象其形成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2]。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正渐渐由无意的想象转变为有意想象,而所谓的有意想象,就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或任务,自觉进行的想象活动就为有意想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获得的想象就是有意的想象。这种有意的想象是以
1.想象释疑,探究研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例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进步,更是知识进化的源泉”[3]。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释疑,在释疑中探究研读,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情感与内涵的感悟。而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阅读中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文本的阅读中。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这一篇文章的阅读中,在上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大海啊,故乡》这一首歌曲,目的是为问题情境的创设做铺垫,同时也是为文章的研读预热。当学生沉浸于优美的歌曲旋律中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赶海这篇文章,但老师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好像有点问题,海本身就是固定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赶’它呢?或者说作者是怎么‘赶’的呢?”通过这一问题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对啊,作者怎么会说‘赶海’呢,海是怎么被作者‘赶’的?”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主动进入到文本的研读中。而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研读发现,原来作者所说的“赶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追赶大海,其指的是人们在海边捕捉、捡拾海鱼、贝壳、海蟹等东西。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第二个问题:“文中作者有明确提到‘童年赶海的趣事’,那么文中是怎么体现出‘趣’这个字的呢?”引导学生围绕着“趣”这个字,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对“赶海的趣事”展开想象:从作者赶海的场景,你能够看到哪些有趣的场面?此时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螃蟹张开它的两个大钳子,举得高高的。”有的学生则说:“我仿佛看到了浪花朝我追来,将海滩上的沙子打湿后默默退回海里的样子。”还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海鱼在海边游来游去,人们拿网去捞时,鱼儿快速游走的样子……”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作者“赶海”的乐趣。最后,通过向学生抛出最后一个开放性问题:“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让你感觉到有趣的事情?”让学生通过联系真实经历,真正体悟到作者的“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对课文阅读的不同阶段,展开相应的想象,从而在想象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提升阅读能力。
2.想象激情,涵咏品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意识到情感体验对学生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情感体验[4]。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品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想象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在诵读中品味文本内涵,从而对文本内涵形成独特的感受。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果树瀑布》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黄果树瀑布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对图片和视频的欣赏,初步感受到“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银雨洒金街”等美景。在欣赏完图片与视频后,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点名读或者是双人合作等方式,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体验和品味文章中“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瀑布从岩缝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谷回应”等语句。而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体验黄果树瀑布“哗哗”声、“喧嚣”、“泻下来”、“腾空而上”、“凉丝丝”以及“訇然作响”等特点。比如,教师可以在为学生播放黄果树瀑布的视频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视频中瀑布的水流声,并为学生播放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水流声中和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想象:此刻,我们正缓缓走入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前面就是黄果树瀑布,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学生通过想象,犹如“身临其境”般滔滔不绝:有的说看到了一道巨大的“帘子”挂在石壁上,还伴有哗啦啦的水声;有的说看到了漫天的水雾在空中漂浮,犹如“天女散花”般美丽,同时感觉到了丝丝凉意;还有的说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敲打着岩石,形成了轰隆隆的响声,瀑布在抵达谷底后,溅起了数米高的水花,波澜壮阔……通过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激发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使学生在对文中的句子进行品读时,能够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在学生充分想象之后,由教师介入问学生:“如此壮观的瀑布,还有那些优美的文字是否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们的脑海里了,那么同学们能够能尝试着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呢?通过想象或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达到“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效果,使学生在对文章进行诵读时,能够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比喻亦或是夸张等修辞手法;并且还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在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感受的同时,还可能使得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对文章进行诵读。
3.想象补白,读写结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涵盖了很多语言精练、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但由于篇幅限制或其他因素的限制,这些优秀的文章多多少少会存在某些空白。而这些所谓的空白指的是与文章有关但却没有在教材中写出来或是直接写出来的内容[5]。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这些空白进行填补,这对于脱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展示莫高窟的图片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展开想象:当我们漫步在敦煌莫高窟中,除了文中作者所观赏到的景象以外,我们还可能会看到什么景象?结合文章中的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的辉煌艺术殿堂。”让学生观察该句子的句式,抓住句子末尾处的“……”,对省略号的空白处进行补充。此时,教师通过为学生提炼出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并向学生指出该句子的末端选择用省略号表示,就说明成百上千的飞天其实各有各的姿态,同时各有各的美;而后,让学生不妨大胆地想象,在壁画中还有什么姿态的飞天,并以相同的句式尝试写出一两个。而后,教师通过激情澎湃的语言对学生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到敦煌莫高窟,去感受这个艺术宝库的魅力、去挖掘宝库中的奇珍异宝、去欣赏那精美绝伦的彩塑,通过导读,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莫高窟的景象,使其能夠自然且声情并茂地对文章进行朗读。而在学生整体朗读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采访环节,即:通过漫步于莫高窟中,有那些美景或是奇妙景象吸引了你?你仿佛看到、听到或是闻到了什么?在学生踊跃发言后,教师则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走出文本,将自己想象到的景象通过文字的方式描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将读和写有机结合,实现了阅读与写作双赢的目标,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综上所述,运用想象释疑、想象激情、想象补白的想象“三部曲”展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其次想象需要立足于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切忌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想象,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合理的安排。简而言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在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张梅.诵读、想象、体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2):193.
[2]曾庆明.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12):108-109.
[3]卢玉霞.想象“三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2):61-62.
[4]尚冬梅.为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阅读法在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4(Z1):78-79.
[5]李惠惠.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77.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沛城街道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想象释疑 想象激情 想象补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诵读与想象则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尤其是想象。想象实际上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以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1]。而根据新形象其形成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2]。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正渐渐由无意的想象转变为有意想象,而所谓的有意想象,就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或任务,自觉进行的想象活动就为有意想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获得的想象就是有意的想象。这种有意的想象是以
1.想象释疑,探究研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例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进步,更是知识进化的源泉”[3]。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释疑,在释疑中探究研读,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情感与内涵的感悟。而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阅读中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文本的阅读中。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赶海》这一篇文章的阅读中,在上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大海啊,故乡》这一首歌曲,目的是为问题情境的创设做铺垫,同时也是为文章的研读预热。当学生沉浸于优美的歌曲旋律中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赶海这篇文章,但老师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好像有点问题,海本身就是固定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赶’它呢?或者说作者是怎么‘赶’的呢?”通过这一问题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对啊,作者怎么会说‘赶海’呢,海是怎么被作者‘赶’的?”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主动进入到文本的研读中。而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研读发现,原来作者所说的“赶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追赶大海,其指的是人们在海边捕捉、捡拾海鱼、贝壳、海蟹等东西。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第二个问题:“文中作者有明确提到‘童年赶海的趣事’,那么文中是怎么体现出‘趣’这个字的呢?”引导学生围绕着“趣”这个字,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对“赶海的趣事”展开想象:从作者赶海的场景,你能够看到哪些有趣的场面?此时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螃蟹张开它的两个大钳子,举得高高的。”有的学生则说:“我仿佛看到了浪花朝我追来,将海滩上的沙子打湿后默默退回海里的样子。”还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海鱼在海边游来游去,人们拿网去捞时,鱼儿快速游走的样子……”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作者“赶海”的乐趣。最后,通过向学生抛出最后一个开放性问题:“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让你感觉到有趣的事情?”让学生通过联系真实经历,真正体悟到作者的“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对课文阅读的不同阶段,展开相应的想象,从而在想象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提升阅读能力。
2.想象激情,涵咏品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意识到情感体验对学生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情感体验[4]。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品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想象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在诵读中品味文本内涵,从而对文本内涵形成独特的感受。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果树瀑布》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黄果树瀑布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对图片和视频的欣赏,初步感受到“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银雨洒金街”等美景。在欣赏完图片与视频后,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点名读或者是双人合作等方式,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体验和品味文章中“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瀑布从岩缝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谷回应”等语句。而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体验黄果树瀑布“哗哗”声、“喧嚣”、“泻下来”、“腾空而上”、“凉丝丝”以及“訇然作响”等特点。比如,教师可以在为学生播放黄果树瀑布的视频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视频中瀑布的水流声,并为学生播放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水流声中和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想象:此刻,我们正缓缓走入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前面就是黄果树瀑布,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学生通过想象,犹如“身临其境”般滔滔不绝:有的说看到了一道巨大的“帘子”挂在石壁上,还伴有哗啦啦的水声;有的说看到了漫天的水雾在空中漂浮,犹如“天女散花”般美丽,同时感觉到了丝丝凉意;还有的说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敲打着岩石,形成了轰隆隆的响声,瀑布在抵达谷底后,溅起了数米高的水花,波澜壮阔……通过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激发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使学生在对文中的句子进行品读时,能够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在学生充分想象之后,由教师介入问学生:“如此壮观的瀑布,还有那些优美的文字是否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们的脑海里了,那么同学们能够能尝试着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呢?通过想象或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达到“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效果,使学生在对文章进行诵读时,能够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比喻亦或是夸张等修辞手法;并且还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在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感受的同时,还可能使得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对文章进行诵读。
3.想象补白,读写结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涵盖了很多语言精练、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但由于篇幅限制或其他因素的限制,这些优秀的文章多多少少会存在某些空白。而这些所谓的空白指的是与文章有关但却没有在教材中写出来或是直接写出来的内容[5]。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这些空白进行填补,这对于脱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展示莫高窟的图片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展开想象:当我们漫步在敦煌莫高窟中,除了文中作者所观赏到的景象以外,我们还可能会看到什么景象?结合文章中的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的辉煌艺术殿堂。”让学生观察该句子的句式,抓住句子末尾处的“……”,对省略号的空白处进行补充。此时,教师通过为学生提炼出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并向学生指出该句子的末端选择用省略号表示,就说明成百上千的飞天其实各有各的姿态,同时各有各的美;而后,让学生不妨大胆地想象,在壁画中还有什么姿态的飞天,并以相同的句式尝试写出一两个。而后,教师通过激情澎湃的语言对学生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到敦煌莫高窟,去感受这个艺术宝库的魅力、去挖掘宝库中的奇珍异宝、去欣赏那精美绝伦的彩塑,通过导读,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莫高窟的景象,使其能夠自然且声情并茂地对文章进行朗读。而在学生整体朗读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采访环节,即:通过漫步于莫高窟中,有那些美景或是奇妙景象吸引了你?你仿佛看到、听到或是闻到了什么?在学生踊跃发言后,教师则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走出文本,将自己想象到的景象通过文字的方式描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将读和写有机结合,实现了阅读与写作双赢的目标,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综上所述,运用想象释疑、想象激情、想象补白的想象“三部曲”展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其次想象需要立足于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切忌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想象,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合理的安排。简而言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在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张梅.诵读、想象、体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2):193.
[2]曾庆明.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12):108-109.
[3]卢玉霞.想象“三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2):61-62.
[4]尚冬梅.为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阅读法在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4(Z1):78-79.
[5]李惠惠.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77.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沛城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