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分析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并找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本文试图运用政策网络分类法,将我国的食品监管问题放在政策网络背景下进行研究。运用政策网络的分析视角,分析我国食品监管中的网络与参与行动者,总体评述我食品监管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现在的食品监管必须破除封闭的政策网络,纳入新的政策主体,探索新的政策方法,从而能够有效地改进政策结果,增加消费者的福利。
关键词:食品监管 政策网络 政府
一、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伴随着“苏丹红”、“毒奶粉”、“瘦肉精”、“毒血旺”、“黄金大米”等“新”食品的出现,食品安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主导,但是部门众多的“碎片化”管理也导致监管不力,广受诟病。因此需要新的思路解决问题,因此本文重在探讨在政策网络视角下的政策主体之间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动态过程,研究政策网络理论在我国食品安全政策中的应用,并对食品安全政策网络进行分类,将不同网络之间的关系协调放在政策网络结构去思考,能够找出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并研究其解决对策。
二、政策网络的理论框架阐释
政策网络理论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之后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隨后就盛行于欧美各个国家,并成为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范式。从发展过程来看,政策网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 第一是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利益协调学派,第二是以德国和荷兰为代表的伦理学派。
早期的政策网络理论代表人物是贝松,他认为政府与利益集团因资源的相互依赖会形成政治联盟。而之后的玛希和罗茨又依据政策网络中的成员间的资源权力配置标准,对政策网络的关系模式和结构进行了分类,具体划分为政策共同体、专业网络、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这五种类型按照成员的整合程度从紧密到松散的光谱特征存在于网络之中。根据罗茨对政策共同体与议题网络的研究,他认为政策共同体的参与者是因为权威或专业知识而结合,而议题网络的参与者是因为利益而连结在一起的,最后争取到的权力也只不过是零和博弈。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中的网络及参与行动者
由于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使得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也存在着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责任不清不到位等政策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大胆地尝试性利用政策网络理论,分清政策网络中的复杂而众多参与者。我们也知道,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中涉及较多的的行动者和参与者,本文利用玛希和罗茨提出的公共政策网络分类方法,将食品安全政策领域内的众多参与者分类为政策共同体、专业网络、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进行分析。
1.政策共同体: 中央政府(各部委)。主要包括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政策社群网络。在这一网络中,政策社群是以国务院为核心,包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工商管理总局等多个职能部门在内的国家机构。这些行动者位于国家权力的顶端,并且在决策上具有权威性,彼此间互补性较强,因此,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网络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形成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就存在着责任不明的问题,存在着多重监管、监管主体缺位的弊端。
2.专业网络: 相关学者。这一网络主要涵盖了社会学、法学、食品科学等各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具有特殊话语权的行动主体。总而言之,这一网络是具备一定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相关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具有特殊地位的群体组成的。政策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直是作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方针的“智囊”,他们可以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反馈与完善过程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网络为官方与民间组织的沟通起到了桥梁嫁接作用。
3.府际网络: 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府际网络中的政策网络中的重要一部分,而且也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枢纽。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立场、贯彻执行的能力、推出配套政策的有效性及执行策略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政策实施效果。因为,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策的执行代理机构,负责将中央的元政策贯彻落实。并且具体负责利益分配。然而,利益驱动不同,中央与地方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上会产生不同选择甚至冲突。想动谁的“奶酪”都有很大的阻力,即使他们愿意配合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也是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前提下,是可以顺利执行的,否则很难实施。
4.生产者网络: 食品工厂和食品包装公司等。食品在制作加工过程中主要涉及食品加工制作公司、包装公司等各个主体,这些行动者构成了政策网络的生产者网络。该网络的经济生产性就注定了其与公共利益的对立性,生产网络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在食品原料采购和加工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食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并不是采用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声誉的方法。比较明显的行业就是奶制品行业,市场价格固定的情况下,成本越低,收益越高,所以有些不合格的奶也进入工厂,制作成奶制品销往市场,所以这才是食品问题的源泉。
5.议题网络: 消费者、民间组织、媒体等。议题网络成员构成比较复杂,成员众多,具体包括消费者、民间组织、媒体等。这是个松散的网络,组织和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意见,成员参与也不受限制,结构也比较松散,整合度也较低。而众多的参与者中,消费者是最缺乏信息的,而且意见表达渠道也单一且不畅通,在政策执行中,消费者很难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和组织安排下,消费者只好接受既成事实,在体制外,表达途径较少。
四、结语
政策网络中各网络中的行动者拥有的资源和权力是不平等的。但是,各个网络之间是有沟通通道的,他们能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努力试图影响政策共同体的最终决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网络。
第一,从政策共同体网络来说,要明确中央政府的政策责任主体身份。加大中央政策执行力,明确政策目标,清醒认识政策环境,加强政策监督和事后的政策评估,保证中央改革政策内容落到实处。而且,面对执行难题,要发挥中央政府的强制力和维护中央权威。此外,还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适当采用结构重组和监管专员等创新思维,改进政策结果。
第二,要努力增加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制定、执行等政策过程的透明度,要促进政策网络中各个行动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只有增强政策网络共同体、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四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沟通,才能增强政策执行力。
第三,要严惩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的行为,打破地方政府的利益联盟,增加其变相执行政策的风险成本,改革各项食品监管措施,促进地方政府严格执行住房政策,保障其福利性。合理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形式,并且努力创新符合市场经济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专业民事诉讼渠道,并加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重要威慑作用,从而保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体系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1]竺乾威,朱春奎.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 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6.
[2]郭巍青,涂锋. 重新建构政策过程: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66-168.
[3]朱春奎等. 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 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张策,男,内蒙古人,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领域。
关键词:食品监管 政策网络 政府
一、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伴随着“苏丹红”、“毒奶粉”、“瘦肉精”、“毒血旺”、“黄金大米”等“新”食品的出现,食品安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主导,但是部门众多的“碎片化”管理也导致监管不力,广受诟病。因此需要新的思路解决问题,因此本文重在探讨在政策网络视角下的政策主体之间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动态过程,研究政策网络理论在我国食品安全政策中的应用,并对食品安全政策网络进行分类,将不同网络之间的关系协调放在政策网络结构去思考,能够找出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并研究其解决对策。
二、政策网络的理论框架阐释
政策网络理论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之后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隨后就盛行于欧美各个国家,并成为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范式。从发展过程来看,政策网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 第一是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利益协调学派,第二是以德国和荷兰为代表的伦理学派。
早期的政策网络理论代表人物是贝松,他认为政府与利益集团因资源的相互依赖会形成政治联盟。而之后的玛希和罗茨又依据政策网络中的成员间的资源权力配置标准,对政策网络的关系模式和结构进行了分类,具体划分为政策共同体、专业网络、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这五种类型按照成员的整合程度从紧密到松散的光谱特征存在于网络之中。根据罗茨对政策共同体与议题网络的研究,他认为政策共同体的参与者是因为权威或专业知识而结合,而议题网络的参与者是因为利益而连结在一起的,最后争取到的权力也只不过是零和博弈。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中的网络及参与行动者
由于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使得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也存在着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责任不清不到位等政策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大胆地尝试性利用政策网络理论,分清政策网络中的复杂而众多参与者。我们也知道,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中涉及较多的的行动者和参与者,本文利用玛希和罗茨提出的公共政策网络分类方法,将食品安全政策领域内的众多参与者分类为政策共同体、专业网络、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进行分析。
1.政策共同体: 中央政府(各部委)。主要包括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政策社群网络。在这一网络中,政策社群是以国务院为核心,包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工商管理总局等多个职能部门在内的国家机构。这些行动者位于国家权力的顶端,并且在决策上具有权威性,彼此间互补性较强,因此,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网络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形成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就存在着责任不明的问题,存在着多重监管、监管主体缺位的弊端。
2.专业网络: 相关学者。这一网络主要涵盖了社会学、法学、食品科学等各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具有特殊话语权的行动主体。总而言之,这一网络是具备一定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等相关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具有特殊地位的群体组成的。政策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直是作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方针的“智囊”,他们可以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反馈与完善过程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网络为官方与民间组织的沟通起到了桥梁嫁接作用。
3.府际网络: 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府际网络中的政策网络中的重要一部分,而且也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枢纽。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立场、贯彻执行的能力、推出配套政策的有效性及执行策略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政策实施效果。因为,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策的执行代理机构,负责将中央的元政策贯彻落实。并且具体负责利益分配。然而,利益驱动不同,中央与地方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上会产生不同选择甚至冲突。想动谁的“奶酪”都有很大的阻力,即使他们愿意配合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也是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前提下,是可以顺利执行的,否则很难实施。
4.生产者网络: 食品工厂和食品包装公司等。食品在制作加工过程中主要涉及食品加工制作公司、包装公司等各个主体,这些行动者构成了政策网络的生产者网络。该网络的经济生产性就注定了其与公共利益的对立性,生产网络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在食品原料采购和加工过程中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食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并不是采用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声誉的方法。比较明显的行业就是奶制品行业,市场价格固定的情况下,成本越低,收益越高,所以有些不合格的奶也进入工厂,制作成奶制品销往市场,所以这才是食品问题的源泉。
5.议题网络: 消费者、民间组织、媒体等。议题网络成员构成比较复杂,成员众多,具体包括消费者、民间组织、媒体等。这是个松散的网络,组织和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意见,成员参与也不受限制,结构也比较松散,整合度也较低。而众多的参与者中,消费者是最缺乏信息的,而且意见表达渠道也单一且不畅通,在政策执行中,消费者很难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和组织安排下,消费者只好接受既成事实,在体制外,表达途径较少。
四、结语
政策网络中各网络中的行动者拥有的资源和权力是不平等的。但是,各个网络之间是有沟通通道的,他们能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努力试图影响政策共同体的最终决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网络。
第一,从政策共同体网络来说,要明确中央政府的政策责任主体身份。加大中央政策执行力,明确政策目标,清醒认识政策环境,加强政策监督和事后的政策评估,保证中央改革政策内容落到实处。而且,面对执行难题,要发挥中央政府的强制力和维护中央权威。此外,还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适当采用结构重组和监管专员等创新思维,改进政策结果。
第二,要努力增加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制定、执行等政策过程的透明度,要促进政策网络中各个行动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只有增强政策网络共同体、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四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沟通,才能增强政策执行力。
第三,要严惩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的行为,打破地方政府的利益联盟,增加其变相执行政策的风险成本,改革各项食品监管措施,促进地方政府严格执行住房政策,保障其福利性。合理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形式,并且努力创新符合市场经济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专业民事诉讼渠道,并加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重要威慑作用,从而保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体系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1]竺乾威,朱春奎.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 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6.
[2]郭巍青,涂锋. 重新建构政策过程: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66-168.
[3]朱春奎等. 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 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张策,男,内蒙古人,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