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术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国际化语言,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课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美术课中,渗透中国的传统艺术,可以使学生撷取到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民族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 少儿美术教育 民族文化 弘扬
由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民间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正在流失,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卡通、动漫、电子游戏、电视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在一些地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穿自己民族的服饰,而更向往牛仔裤、KTV等现代生活方式。这些表浅的文化冲击了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也改变了人的伦理、道德。
一、树立多元文化观,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
许多国家都很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例如,法国政府为保护法语词汇,规定在重要的文化场所,只运用本国的文字;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抢先申报胜利而告终。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在树立多元文化观的同时更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教育。
二、在美术教育中关注视觉霸权现象
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海报、广告、报纸、影碟、动漫、电视、公共雕塑、霓虹灯,铺天盖地,在某些场合,文字已沦为图像的注解。
图像的泛滥同时也剥夺了文字语言带来的丰富的联想空间,在学生心目中只留下平面化的图像,而把握不住深层的意义,更谈不上思想上的深层体验、思考和想象了。
这些图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漫艺术现象,大多具有暴力色彩、充满了阴谋、流血和复仇;二是网络及网络游戏盛行,负面影响明显;三是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广告的影响,追逐时尚,崇尚名牌,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影响了身心健康。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还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西方的一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影响了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三、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
一种文化,决定一种思想与行为的模式。高尚的人格往往来自于高尚的审美情趣,而艺术鉴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1.艺术作品的欣赏
不仅包括技法的学习,还包括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例如,欣赏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学生不仅可以从技法上学习到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体会作者如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的巧妙的笔墨章法。还可以了解到北宋的清明时节,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自然风光和当时的风土人情。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了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这画面中绝非单单只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是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
在欣赏作品当中,必须提到的是中国的写意画。纵观中国千年的绘画史,从战国帛画到敦煌壁画;从唐代的鞍马人物到宋元的山水花鸟;从徐渭、石涛到现代的齐白石与张大千,无不闪烁着“意象”思维的智慧之光。这正是体现了我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的一种文化。通过欣赏学习中国画,学生明白了中国画写的是意象,写的是意境。要想画好中国画,还得有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2.对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
在上四年级七册《炊具与餐具》这一课时,本来只是一次技法训练课。但备课时我就在思索,能否从中挖掘出更深一层的东西呢?于是我查阅了炊具与餐具的来历,从中国的饮食文化入手来上此课。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也是最容易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一环。美味的食物享用得多,有没有考究过中国人何时开始脱离茹毛饮血的生活?何时开始用炉灶煮食?常吃的水饺、云吞何时出现?又怎样由分餐制度演化为围桌而食?
通过学习此课,学生知道了“灰陶釜”是中国已知发现较早、且完整的炊具,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鼎最开始其实是中国古代炊食器皿。鼎上多装饰饕餮纹,“饕餮之徒”这一成语的来历原来是来自于传说中特别贪食的兽。
上到五年级九册《门画》此课时,通过故事讲述了门画的来历。古人对门户的看重,产生了门神崇拜。于是产生了农历新年张贴门神画(年画)的民间习俗。因此诞生了我国四大著名的历史年画产地: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苏州的桃花坞、河南开封的朱仙镇。
一幅年画就是一个历史,就是一个故事,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改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很多同学还利用兴趣小组自己动手制作年画。
3.传统工艺的学习
把民间美术带进课堂,能引导学生从小了解和认识民族、家乡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我开设了剪纸、泥塑、雕刻、陶艺、染纸、京剧脸谱等课程。结合不同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剪纸十二生肖,了解十二生肖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了解它和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的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又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对时间、生命的深刻认识。
2008年奥运来临之际,还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现场剪纸活动,剪与奥运相关的题材,指导学生将传统剪纸与现代剪纸结合,有机地将传承与创造融为一体。
通过开设画京剧脸谱和中国传统家具欣赏课,学生了解了京剧的生、旦、净、末、丑,认识了红木家具的灵魂就是榫卯结构,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都让学生啧啧称奇,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
4.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每个节日都是文化的载体。透过节日,可以洞悉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性格,展示特色的民族习俗传统。
在美术课中我通过中秋节让学生用橡皮泥做月饼,画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端午节画龙舟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和象征意义,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
四、关注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美术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跨学科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
随着杜甫的《咏柳》,学生体会着《春天的消息》;吟诵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学生又感受到江南的诗情画意;欣赏着最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篆书、隶书,又使人体会到书法之美。
在美术教学中,还无处不隐含着数学之美。透视、平面设计中的重复、发散、螺旋,剪纸团花剪扇形、剪三折花、四折花、五折花,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原理。
在绘画作品中,透视的远近、色彩的冷暖,点的聚集、线的长短、面的转折以及画面的虚实等都构成了画面视觉上的节奏。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依稀可闻山泉汩汩之声;看了徐悲鸿的《奔马图》仿佛听见骏马自远而近的狂奔;凡是看过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的人,都不会忘怀那长征途中小红军为悠扬笛声所陶醉的神情。
参考文献:
[1]郭祥超.学校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新论——视觉文化反思和图文文化建构的视角.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2]涤非荭.“视觉文化”和美术教育.
[3]王大根.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4]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关键词] 少儿美术教育 民族文化 弘扬
由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民间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正在流失,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卡通、动漫、电子游戏、电视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在一些地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穿自己民族的服饰,而更向往牛仔裤、KTV等现代生活方式。这些表浅的文化冲击了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也改变了人的伦理、道德。
一、树立多元文化观,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
许多国家都很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例如,法国政府为保护法语词汇,规定在重要的文化场所,只运用本国的文字;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抢先申报胜利而告终。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在树立多元文化观的同时更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教育。
二、在美术教育中关注视觉霸权现象
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海报、广告、报纸、影碟、动漫、电视、公共雕塑、霓虹灯,铺天盖地,在某些场合,文字已沦为图像的注解。
图像的泛滥同时也剥夺了文字语言带来的丰富的联想空间,在学生心目中只留下平面化的图像,而把握不住深层的意义,更谈不上思想上的深层体验、思考和想象了。
这些图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漫艺术现象,大多具有暴力色彩、充满了阴谋、流血和复仇;二是网络及网络游戏盛行,负面影响明显;三是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广告的影响,追逐时尚,崇尚名牌,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影响了身心健康。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还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西方的一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影响了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三、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
一种文化,决定一种思想与行为的模式。高尚的人格往往来自于高尚的审美情趣,而艺术鉴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1.艺术作品的欣赏
不仅包括技法的学习,还包括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例如,欣赏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学生不仅可以从技法上学习到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体会作者如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的巧妙的笔墨章法。还可以了解到北宋的清明时节,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自然风光和当时的风土人情。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了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这画面中绝非单单只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是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
在欣赏作品当中,必须提到的是中国的写意画。纵观中国千年的绘画史,从战国帛画到敦煌壁画;从唐代的鞍马人物到宋元的山水花鸟;从徐渭、石涛到现代的齐白石与张大千,无不闪烁着“意象”思维的智慧之光。这正是体现了我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的一种文化。通过欣赏学习中国画,学生明白了中国画写的是意象,写的是意境。要想画好中国画,还得有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2.对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
在上四年级七册《炊具与餐具》这一课时,本来只是一次技法训练课。但备课时我就在思索,能否从中挖掘出更深一层的东西呢?于是我查阅了炊具与餐具的来历,从中国的饮食文化入手来上此课。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也是最容易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一环。美味的食物享用得多,有没有考究过中国人何时开始脱离茹毛饮血的生活?何时开始用炉灶煮食?常吃的水饺、云吞何时出现?又怎样由分餐制度演化为围桌而食?
通过学习此课,学生知道了“灰陶釜”是中国已知发现较早、且完整的炊具,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鼎最开始其实是中国古代炊食器皿。鼎上多装饰饕餮纹,“饕餮之徒”这一成语的来历原来是来自于传说中特别贪食的兽。
上到五年级九册《门画》此课时,通过故事讲述了门画的来历。古人对门户的看重,产生了门神崇拜。于是产生了农历新年张贴门神画(年画)的民间习俗。因此诞生了我国四大著名的历史年画产地: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苏州的桃花坞、河南开封的朱仙镇。
一幅年画就是一个历史,就是一个故事,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改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很多同学还利用兴趣小组自己动手制作年画。
3.传统工艺的学习
把民间美术带进课堂,能引导学生从小了解和认识民族、家乡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我开设了剪纸、泥塑、雕刻、陶艺、染纸、京剧脸谱等课程。结合不同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剪纸十二生肖,了解十二生肖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了解它和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的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又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对时间、生命的深刻认识。
2008年奥运来临之际,还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现场剪纸活动,剪与奥运相关的题材,指导学生将传统剪纸与现代剪纸结合,有机地将传承与创造融为一体。
通过开设画京剧脸谱和中国传统家具欣赏课,学生了解了京剧的生、旦、净、末、丑,认识了红木家具的灵魂就是榫卯结构,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都让学生啧啧称奇,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
4.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每个节日都是文化的载体。透过节日,可以洞悉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性格,展示特色的民族习俗传统。
在美术课中我通过中秋节让学生用橡皮泥做月饼,画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端午节画龙舟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和象征意义,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
四、关注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美术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跨学科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
随着杜甫的《咏柳》,学生体会着《春天的消息》;吟诵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学生又感受到江南的诗情画意;欣赏着最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篆书、隶书,又使人体会到书法之美。
在美术教学中,还无处不隐含着数学之美。透视、平面设计中的重复、发散、螺旋,剪纸团花剪扇形、剪三折花、四折花、五折花,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原理。
在绘画作品中,透视的远近、色彩的冷暖,点的聚集、线的长短、面的转折以及画面的虚实等都构成了画面视觉上的节奏。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依稀可闻山泉汩汩之声;看了徐悲鸿的《奔马图》仿佛听见骏马自远而近的狂奔;凡是看过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的人,都不会忘怀那长征途中小红军为悠扬笛声所陶醉的神情。
参考文献:
[1]郭祥超.学校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新论——视觉文化反思和图文文化建构的视角.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2]涤非荭.“视觉文化”和美术教育.
[3]王大根.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4]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