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深切呼唤着诗意的课堂,政治教师要把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体验带进教学中,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教师课堂上清晰流畅的思维过程、精美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教学材料是构建诗意课堂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营造;诗意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138-01
新课程改革深切呼唤着诗意的课堂,那么如何营造诗意的政治课堂呢?
一、诗意的课堂是散发着浓郁的生命气息与人文关怀的天地
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狭义的理解,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如同小说、戏剧、散文等等;但诗这种文学形式,以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通过节奏和韵律,给人以美的感受。马丁·海德格尔对诗意的解析有了更广的哲学拓展。他说:“诗意已不再局限于文学之诗的逻辑,诗意既蕴含着文学的审美意义,又蕴含着人的主观能动,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存在的哲学意蕴。诗意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也自是教育的过程与归宿。”受诗“美”的样态,“自由”的价值表达,笔者提倡的“诗意课堂模式”,其诗意直指植根于内心的学科素养,即一种用生活逻辑讲道理的求真向善的行为,一种困难在前却不气馁的自觉,一种承认规则又努力打破规则的自由。诗意在人性寻美的内涵中,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震颤,表现为政治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以及努力之后的发现、质疑、反思、悟道……
营造诗意的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是个有情人。他能视学生有血有肉,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能以精心设计的情境、丰富多彩的媒体、声情并茂的语言、独具匠心的引导把生动的学科教学内容逼真地“重现”。他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用灵魂塑造灵魂。如在《科学发展观》一课,教者使用了《春天的故事》這首歌(,同时让屏幕配合演示相关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重大发展成就的图片(如天眼、航母、三峡工程、中国高铁等等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发展历史的脉动,触摸到民族灵魂深处的自信与自豪,让新时代的中国梦在学生心中雄雄燃烧。
营造诗意的课堂还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他能抛弃喧嚣尘上的急功近利,抛弃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能超然物外、平心静气,苦心经营人类的精神家园。他还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不以分数论英雄,不以强制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
二、诗意的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追求美、探索美、享受美的地方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要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回归到素质教育的本质上来,那就必须让课堂引领学生走向美的自由天地,探寻美的无穷奥秘,提高审美能力,促使美与德的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世界。
诗意的政治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散发着美的光辉。这里应该有教师的教态美、语言美,有师生关系的和谐美,还有严密谨慎的逻辑美、张弛有度的节奏美、激思探微的启迪美,更有浩如烟海的学科教学素材本身携带的艺术美。诗意的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充分综合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一带一路”战略》时事课堂中,教者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形象直观的素材,充分创设一个图文并荗、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展现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宏大画卷和恢宏气象。上课伊始是诗意的导人,师生欣赏Flash MV《出塞曲》(请为我唱一支出塞曲,用那遗忘了古老言语……)。讲到阳关和玉门关时师生又一起背诵了两首唐代边塞诗:《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师的语言也充满了诗意:“西域歌舞、大漠驼铃、黄沙万里、冰雪晶莹……这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拓的‘丝绸之路’在我们脑海中唤起的美好遐想。随着悠悠驼铃声……今天,中国倡导的国际合作的新格局,沿着这条发展之路,……丝绸之路犹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部壮丽而优美的史诗。”今天新的“丝路之旅”不仅有自然风光美,还有文化艺术美,更有深层次的民族精神美。
三、诗意的课堂是洋溢着趣味、浸透着和谐的乐土
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缺乏趣味与和谐的课堂,会给师生增加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如行进在无边的沙漠,使人昏昏欲睡,甚至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与反感。诗意在课堂决不应该死气沉沉、枯燥乏味。
像图片、视频、歌曲、Flash等多媒体素材,因其对感观的强大冲击,都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主体主动参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除了合理使用这些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求知和创造的乐趣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主动探究。诗意的课堂(教学)决不应该是由教师向学生说教和灌输,而是双方的平等对话、合作探究。师生之间彼此沟通情感体验,同欢愉、共忧伤,才能使学生从审美对象中得到感染,使自己的情感与心灵得到陶冶、塑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条件。
四、诗意的课堂是处处迸发着思维与创新火花的殿堂
教师可以借助思维这一美丽的花朵,即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设问,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本来平淡或抽象的事物诗意起来。他可以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设问,调动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在学生对重大社会事件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散性思考,允许学生适当讨论,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平铺的叙述中,给学生一点意外的刺激,或制造悬念,或引入争鸣,或联系热点,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
新课程改革深情呼唤着高中政治课堂多一点诗意,热切期盼着诗意的清泉流淌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 营造;诗意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138-01
新课程改革深切呼唤着诗意的课堂,那么如何营造诗意的政治课堂呢?
一、诗意的课堂是散发着浓郁的生命气息与人文关怀的天地
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狭义的理解,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如同小说、戏剧、散文等等;但诗这种文学形式,以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通过节奏和韵律,给人以美的感受。马丁·海德格尔对诗意的解析有了更广的哲学拓展。他说:“诗意已不再局限于文学之诗的逻辑,诗意既蕴含着文学的审美意义,又蕴含着人的主观能动,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存在的哲学意蕴。诗意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也自是教育的过程与归宿。”受诗“美”的样态,“自由”的价值表达,笔者提倡的“诗意课堂模式”,其诗意直指植根于内心的学科素养,即一种用生活逻辑讲道理的求真向善的行为,一种困难在前却不气馁的自觉,一种承认规则又努力打破规则的自由。诗意在人性寻美的内涵中,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震颤,表现为政治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以及努力之后的发现、质疑、反思、悟道……
营造诗意的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是个有情人。他能视学生有血有肉,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能以精心设计的情境、丰富多彩的媒体、声情并茂的语言、独具匠心的引导把生动的学科教学内容逼真地“重现”。他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用灵魂塑造灵魂。如在《科学发展观》一课,教者使用了《春天的故事》這首歌(,同时让屏幕配合演示相关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重大发展成就的图片(如天眼、航母、三峡工程、中国高铁等等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发展历史的脉动,触摸到民族灵魂深处的自信与自豪,让新时代的中国梦在学生心中雄雄燃烧。
营造诗意的课堂还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他能抛弃喧嚣尘上的急功近利,抛弃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能超然物外、平心静气,苦心经营人类的精神家园。他还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不以分数论英雄,不以强制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
二、诗意的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追求美、探索美、享受美的地方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要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回归到素质教育的本质上来,那就必须让课堂引领学生走向美的自由天地,探寻美的无穷奥秘,提高审美能力,促使美与德的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世界。
诗意的政治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散发着美的光辉。这里应该有教师的教态美、语言美,有师生关系的和谐美,还有严密谨慎的逻辑美、张弛有度的节奏美、激思探微的启迪美,更有浩如烟海的学科教学素材本身携带的艺术美。诗意的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充分综合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一带一路”战略》时事课堂中,教者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形象直观的素材,充分创设一个图文并荗、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展现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宏大画卷和恢宏气象。上课伊始是诗意的导人,师生欣赏Flash MV《出塞曲》(请为我唱一支出塞曲,用那遗忘了古老言语……)。讲到阳关和玉门关时师生又一起背诵了两首唐代边塞诗:《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师的语言也充满了诗意:“西域歌舞、大漠驼铃、黄沙万里、冰雪晶莹……这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拓的‘丝绸之路’在我们脑海中唤起的美好遐想。随着悠悠驼铃声……今天,中国倡导的国际合作的新格局,沿着这条发展之路,……丝绸之路犹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部壮丽而优美的史诗。”今天新的“丝路之旅”不仅有自然风光美,还有文化艺术美,更有深层次的民族精神美。
三、诗意的课堂是洋溢着趣味、浸透着和谐的乐土
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缺乏趣味与和谐的课堂,会给师生增加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如行进在无边的沙漠,使人昏昏欲睡,甚至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与反感。诗意在课堂决不应该死气沉沉、枯燥乏味。
像图片、视频、歌曲、Flash等多媒体素材,因其对感观的强大冲击,都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主体主动参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除了合理使用这些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求知和创造的乐趣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主动探究。诗意的课堂(教学)决不应该是由教师向学生说教和灌输,而是双方的平等对话、合作探究。师生之间彼此沟通情感体验,同欢愉、共忧伤,才能使学生从审美对象中得到感染,使自己的情感与心灵得到陶冶、塑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条件。
四、诗意的课堂是处处迸发着思维与创新火花的殿堂
教师可以借助思维这一美丽的花朵,即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设问,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本来平淡或抽象的事物诗意起来。他可以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设问,调动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在学生对重大社会事件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散性思考,允许学生适当讨论,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平铺的叙述中,给学生一点意外的刺激,或制造悬念,或引入争鸣,或联系热点,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
新课程改革深情呼唤着高中政治课堂多一点诗意,热切期盼着诗意的清泉流淌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