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实手法是我国给传统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书法、园林、诗词诸领域中常常用到。蓄势,就是蓄积一种表现的势能,含蓄而有能量。
虚实
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运用的好例非常多。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四字而可以想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答句之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于山中具体位置的问题。三番问答,须六句方能表达清楚,精简为四句二十字,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去填补。这首诗造象自然,意境邈远,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构成一幅水墨山水画,体现了中国画与中国诗在虚实相生方面的共通之处。
在诗歌鉴赏中,“虚”一般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的情境与梦境,回忆的情境和想象的情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实景、实事、实境。例如:《兵车行》中所揭露的战争给普通百姓造成无限痛苦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描绘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奇壮阔的自然画卷,《雨霖铃》中所渲染与描摹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令人“黯然销魂”的情境与细节,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感应、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形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空灵境界,从而达到丰富意象、开拓意境、升华情感、深化意蕴,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提升人的审美趣味的目的。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的主题。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强化诗的表达效果。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虚实相济是一首诗创造出情景交融境界的最常见的方式。具体的意象,意象与意象之间相互映照所能生成的情感空间——意境,无不弥散着作者情绪的迷雾。“虚”不单指弥散于意境空间的情绪,还指一种蓄势,抑或张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蓄势
诗歌的蓄势不是单纯语言方面的虚张声势,而是一种内敛的强有力的抒情氛围。意境的经营与氛围的渲染,使诗的感染力大大提高。“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蓄势就是挖掘潜意识里的能量,使其表层化,进而上升成一种审美的张力。诗往往通过层层铺陈蓄势,排偶与夸张又是铺陈能够在虚实相济的基础上得以蓄势的最好手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纵向铺陈,未必一年只做一件事,可见不全是写实,目的就是为“心中常苦悲”这一声长叹,蓄势。
清人王士祯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的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也是一首虚实相济、蓄势颇佳的诗,与柳宗元《江雪》可相颉颃。
蓄势,表面看只是一种经营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内敛的功夫。由引而不发,到蓄势待发,再到厚积薄发,积累、沉淀、砥砺是不可或缺的历练。
虚实
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运用的好例非常多。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四字而可以想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答句之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于山中具体位置的问题。三番问答,须六句方能表达清楚,精简为四句二十字,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去填补。这首诗造象自然,意境邈远,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构成一幅水墨山水画,体现了中国画与中国诗在虚实相生方面的共通之处。
在诗歌鉴赏中,“虚”一般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的情境与梦境,回忆的情境和想象的情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实景、实事、实境。例如:《兵车行》中所揭露的战争给普通百姓造成无限痛苦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描绘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奇壮阔的自然画卷,《雨霖铃》中所渲染与描摹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令人“黯然销魂”的情境与细节,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感应、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形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空灵境界,从而达到丰富意象、开拓意境、升华情感、深化意蕴,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提升人的审美趣味的目的。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的主题。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强化诗的表达效果。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虚实相济是一首诗创造出情景交融境界的最常见的方式。具体的意象,意象与意象之间相互映照所能生成的情感空间——意境,无不弥散着作者情绪的迷雾。“虚”不单指弥散于意境空间的情绪,还指一种蓄势,抑或张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蓄势
诗歌的蓄势不是单纯语言方面的虚张声势,而是一种内敛的强有力的抒情氛围。意境的经营与氛围的渲染,使诗的感染力大大提高。“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蓄势就是挖掘潜意识里的能量,使其表层化,进而上升成一种审美的张力。诗往往通过层层铺陈蓄势,排偶与夸张又是铺陈能够在虚实相济的基础上得以蓄势的最好手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纵向铺陈,未必一年只做一件事,可见不全是写实,目的就是为“心中常苦悲”这一声长叹,蓄势。
清人王士祯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的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也是一首虚实相济、蓄势颇佳的诗,与柳宗元《江雪》可相颉颃。
蓄势,表面看只是一种经营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内敛的功夫。由引而不发,到蓄势待发,再到厚积薄发,积累、沉淀、砥砺是不可或缺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