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白以当黑 化境而造势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实手法是我国给传统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书法、园林、诗词诸领域中常常用到。蓄势,就是蓄积一种表现的势能,含蓄而有能量。
  虚实
  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运用的好例非常多。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四字而可以想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答句之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于山中具体位置的问题。三番问答,须六句方能表达清楚,精简为四句二十字,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去填补。这首诗造象自然,意境邈远,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构成一幅水墨山水画,体现了中国画与中国诗在虚实相生方面的共通之处。
  在诗歌鉴赏中,“虚”一般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的情境与梦境,回忆的情境和想象的情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实景、实事、实境。例如:《兵车行》中所揭露的战争给普通百姓造成无限痛苦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描绘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奇壮阔的自然画卷,《雨霖铃》中所渲染与描摹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令人“黯然销魂”的情境与细节,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感应、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形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空灵境界,从而达到丰富意象、开拓意境、升华情感、深化意蕴,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提升人的审美趣味的目的。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的主题。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强化诗的表达效果。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虚实相济是一首诗创造出情景交融境界的最常见的方式。具体的意象,意象与意象之间相互映照所能生成的情感空间——意境,无不弥散着作者情绪的迷雾。“虚”不单指弥散于意境空间的情绪,还指一种蓄势,抑或张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蓄势
  诗歌的蓄势不是单纯语言方面的虚张声势,而是一种内敛的强有力的抒情氛围。意境的经营与氛围的渲染,使诗的感染力大大提高。“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蓄势就是挖掘潜意识里的能量,使其表层化,进而上升成一种审美的张力。诗往往通过层层铺陈蓄势,排偶与夸张又是铺陈能够在虚实相济的基础上得以蓄势的最好手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纵向铺陈,未必一年只做一件事,可见不全是写实,目的就是为“心中常苦悲”这一声长叹,蓄势。
  清人王士祯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的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也是一首虚实相济、蓄势颇佳的诗,与柳宗元《江雪》可相颉颃。
  蓄势,表面看只是一种经营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内敛的功夫。由引而不发,到蓄势待发,再到厚积薄发,积累、沉淀、砥砺是不可或缺的历练。
其他文献
我们在教育中往往会遇到“软硬不吃”的学生。这些学生常常不做作业、无视学校纪律、好像是专门与学校、老师作对的“人物”。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常常感到教育的无奈和苍白,但是如果换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方式—关爱,效果似乎还真的挺不错。  一、无微不至地关心  扬扬是六年级新转入学生。开校时,他妈妈一再嘱咐我要好好教育他,“不听话就使劲给我打”。这个孩子在原来的学校里,打架闹事、抽烟喝酒是经常的事儿。  虽然在
期刊
六年前,我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放在自己的博客中,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六年后,我才真正对这句话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实践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也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味到别样的幸福。  冬日:涌动在心底的朝阳  ——淇淇的故事  2007年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  那天,我准备给学生上《贺年片》,课前,淇淇送给了我一袋糖。上课铃响了,我高兴地走上讲台说:“元旦快到了,老师这儿有一张神秘
期刊
教育是一项值得倾注全部心血而为之的工作,因为沉甸甸的付出之后,换回的是沉甸甸的爱。作为一名教师要无条件热爱每一名学生,让你的爱在他们身上延伸。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班主任更要懂得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  让我们把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天空中一颗颗美丽的星星
期刊
9月22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了甘肃省第一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暨观摩研讨活动,这次活动由省教科文委工会主办,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  下面我就自己的参赛课和收获做如下汇报:  参赛课目和教学方式:我的参赛课目为北师大版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授课时间为40分钟。(与人教版的区别是《物体的质量》和《质量的测量》是2课时内容。)课前我认真撰写教学设计,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充分
期刊
小学低年级儿童刚刚进入学校不久。这些孩子刚刚从涂鸦期进入了图示期,这是最好的绘画启蒙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对绘画兴趣最浓,他们喜欢随心所欲地去画,不愿意接受技法的限制,没有比例空间的概念,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随意夸张某一部分。例如:孩子想让自己画的小朋友个子很高,就把他的腿画得很长很长;想让小朋友在天空中飞翔,就给小朋友身上画翅膀等等。这是孩子创作才能的萌发。我们不要禁锢他们的思维,应该让他们直接
期刊
新课改的推进,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新课程下的新情况,在课堂实践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积累经验,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感悟、用心去经营。新课改追求地是学生充满激情地自主学、随着课时的减少,学生学习时空的增多,仅仅有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有效率的教学是难以奏效的,下面就高中学生有效学习进行探讨研究。  一、在生本课堂上催生学生的有效学习  生本课堂把学生的学放
期刊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世代相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语文教师,不断挖掘、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并付诸于语文教学实践,使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的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多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
期刊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优点较多,语文教师觉得它好用,好教是主要的。笔者在三年前才接触到这套教材,经过一轮的使用之后,颇觉这套教材的新颖和实用,尤其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更是以往任何版本的语文教材所无法做到的。但是,这套教材在选编方面尚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 选文中相关知识与其他知识链接缺失  1.七(上)《紫藤萝瀑布》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在《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中学习),学生对文化
期刊
课前预习是一种课堂教学具有前瞻性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虽然语文教师经常会布置学生课下预习,但缺少系统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预习方法,笔者试图从课前预习的几种方法入手浅谈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通常是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形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课堂教学之前的热身运动。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只有预习充分,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从语文教学内容来
期刊
面对今天的世界,今天的教育,今天的学生,我们教师应努力做好教育工作,处于对新课改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改的理念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需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数学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去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使他们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