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能力是现代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谈了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造力;培养;基本方法
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与需要、求知欲、兴趣高度协调与活动的表现。创造力可分为“类创造力”、“潜创造力”、“真创造力”三个层次。“类创造力”是创造力的雏形;“潜创造力”指的是对本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在“潜创造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创造力”,即提供新颖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创造性成果。中学阶段注重的是开发学生的“潜创造力”。本文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潜创造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一、引发创造动机,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行为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引发创造动机,培养创新意识。
1、引发创造动机,培养兴趣。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系统地阐明了动机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认知内驱力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类生来就有求知的需要,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断地向成人提出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种好奇心,在进入学校以后,如果能得到满足,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
青年学生个个富有理想,他们都希望成为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等,这是推动他们学习的间接远景性动机。我们必须掌握并充分利用学生渴望成为创造型人才的这一积极动机。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善观察,敢于质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不只是继承,还要让学生不“唯教材”、不“唯教师”,要打破教材“绝对正确”的概念。
2、要合理调控学生的好奇心理。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主动求异,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心理品质,被科学誉为“人类的第一美德”。科学劳动的重要特点在于探索性和创造性,单纯接受别人的观点,是不能创新的。化学是一门生动的实验科学,必须发挥实验的作用,合理调控学生的好奇心。凡是课本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必须设法完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完成探索性实验,让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尽量争取补做一些有趣的课外实验。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五彩缤纷的化学实验现象,喜欢听混合气体尖锐的爆鸣声,喜欢节日里五彩缤纷的焰火,想了解大自然中无穷无尽的奥秘等,这种好奇心是十分可贵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有力契机,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细致地观察、认真地思索和深入地研究,使他们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投入学习。
3、鼓励大胆提问,诱发创新动机。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止步。会不会给自己提出问题是学习有没有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不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是诱发创新动机的有效途径。
二、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探索与创新的实践能力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从过程来讲,总是具有探索性;二是从活动的结果来讲,总是具有创新性。一个人的创造素质也包括这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即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运用多变的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条原则:
1、民主开放原则:教学应高度民主,组织无拘无束的开放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见解的观点。
2、成功快乐原则:建立师与生、生与生和谐友爱的关系,使学生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这样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创造性自会与之俱来。
3、激励求异原则:研讨问题,获得正确答案,予以肯定认同,与此同时,更要激励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从各个不同角度发掘新奇思路,提出各式各样的背逆性见解,即使荒诞离奇也要容纳。创造性教学方法有许多种,我们应采用分散和集中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创造性的问题。通过学生实践,针对设定的问题,让学生经过“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的思维过程”最后得出言之有理的各种结论或者是唯一可行的正确结论。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总体策略
1、应注重训练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摆脱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使自己的思路尽可能向多角度、多方向扩展开去,求得对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发散性思维所表现出的新行为就代表个人的创造。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方法。在开展这类训练时,教师可先不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是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困难时,稍作提示,长期这样做,可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2、应注重训练集中性思维。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展现学生的解题思维,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思路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哪一种方案最优,哪一些方案不可采取及其原因,使学生学会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比如怎样证明醋酸是一种弱电解质,可以设计多种方法来证明,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若不去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则不能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迅速准确地找出简捷可行的方法,甚至由于方法不对造成错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涉及面广泛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造力;培养;基本方法
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与需要、求知欲、兴趣高度协调与活动的表现。创造力可分为“类创造力”、“潜创造力”、“真创造力”三个层次。“类创造力”是创造力的雏形;“潜创造力”指的是对本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在“潜创造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创造力”,即提供新颖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创造性成果。中学阶段注重的是开发学生的“潜创造力”。本文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潜创造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一、引发创造动机,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行为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引发创造动机,培养创新意识。
1、引发创造动机,培养兴趣。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系统地阐明了动机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认知内驱力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类生来就有求知的需要,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断地向成人提出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种好奇心,在进入学校以后,如果能得到满足,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
青年学生个个富有理想,他们都希望成为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等,这是推动他们学习的间接远景性动机。我们必须掌握并充分利用学生渴望成为创造型人才的这一积极动机。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善观察,敢于质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不只是继承,还要让学生不“唯教材”、不“唯教师”,要打破教材“绝对正确”的概念。
2、要合理调控学生的好奇心理。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主动求异,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心理品质,被科学誉为“人类的第一美德”。科学劳动的重要特点在于探索性和创造性,单纯接受别人的观点,是不能创新的。化学是一门生动的实验科学,必须发挥实验的作用,合理调控学生的好奇心。凡是课本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必须设法完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完成探索性实验,让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尽量争取补做一些有趣的课外实验。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五彩缤纷的化学实验现象,喜欢听混合气体尖锐的爆鸣声,喜欢节日里五彩缤纷的焰火,想了解大自然中无穷无尽的奥秘等,这种好奇心是十分可贵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有力契机,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细致地观察、认真地思索和深入地研究,使他们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投入学习。
3、鼓励大胆提问,诱发创新动机。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止步。会不会给自己提出问题是学习有没有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不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是诱发创新动机的有效途径。
二、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探索与创新的实践能力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从过程来讲,总是具有探索性;二是从活动的结果来讲,总是具有创新性。一个人的创造素质也包括这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即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运用多变的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条原则:
1、民主开放原则:教学应高度民主,组织无拘无束的开放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见解的观点。
2、成功快乐原则:建立师与生、生与生和谐友爱的关系,使学生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这样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创造性自会与之俱来。
3、激励求异原则:研讨问题,获得正确答案,予以肯定认同,与此同时,更要激励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从各个不同角度发掘新奇思路,提出各式各样的背逆性见解,即使荒诞离奇也要容纳。创造性教学方法有许多种,我们应采用分散和集中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创造性的问题。通过学生实践,针对设定的问题,让学生经过“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的思维过程”最后得出言之有理的各种结论或者是唯一可行的正确结论。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总体策略
1、应注重训练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摆脱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使自己的思路尽可能向多角度、多方向扩展开去,求得对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发散性思维所表现出的新行为就代表个人的创造。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方法。在开展这类训练时,教师可先不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是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困难时,稍作提示,长期这样做,可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2、应注重训练集中性思维。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展现学生的解题思维,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思路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哪一种方案最优,哪一些方案不可采取及其原因,使学生学会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比如怎样证明醋酸是一种弱电解质,可以设计多种方法来证明,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若不去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则不能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迅速准确地找出简捷可行的方法,甚至由于方法不对造成错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涉及面广泛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