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主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情景;创设;探究热情;培养
在新的语文课改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他们的探究的热情,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呢?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课题应是问题的一个着眼点,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猎人海猎布》时,可给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会纷纷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课文写什么事?”有的说:“我想知道猎人海猎布做什么事?”有的说:“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告诉读者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思想?”看到学生的求知欲很强,我们可用激励的口吻对学生说:“同学们有探究精神,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吧!”学生有了要想解决的问题,就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学习情趣就很浓厚。
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老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的课改中我们必须注重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学生学习的气氛就会很浓厚,积极性也会很高,学生就能自主探究学习。
二、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策略具体化是实施好情境教学的关键。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可根据第一自然段讲“鲁迅先生逝世了,许多人都来悼念他”这个内容,为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同学们,当你看无数个花圈、无数对挽联、大人、学生、老人、各界人士都来悼念鲁迅先生这样的情境,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为了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这样的一个问题,就会积极地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根据课文表达的思想,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学生在感悟到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时,我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又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又想知道什么呢?”
生:“老师,我想知道朝鲜人民在送中国人民志愿军时为什么依依不舍?”
生:“老师,我知道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所以,朝鲜人民舍不得离开中国人民志愿军。”
师:“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呢?”
学生通过读书,都能在课文中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许多事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朝鲜人民也为中国志愿军做许多事,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此,他们的情谊是无法比拟的。
四、抓住“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
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如在教《再见了,亲人》结尾时,问“当列车启动时,你会想到什么?”学生马上就说:“我会想到站台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会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积极的思维。
如:《李时珍》一课,课文中写到:“李时珍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这一段话中,用了“走遍、上万、千百、亲口品尝”针对这一系列的词语,可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提出以下问题:“李时珍走了那么多地方,拜访那么多的乡亲,需要多少时间呢?”“李时珍亲口品尝药材,他不怕药材有毒吗?”从孩子们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孩子进行了思考,但对李时珍好品质并未全领悟。于是,可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李时珍为什么要亲口品尝药材?”从而体会到李时珍严谨科学态度,以及不怕艰辛与危险,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好品质。孩子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由学生解决。孩子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也是非常正常的,教师也不用过于着急地替孩子解决问题,而应注重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孩子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要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了一个探究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这对挖掘教材中问题情境的因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情景;创设;探究热情;培养
在新的语文课改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他们的探究的热情,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呢?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课题应是问题的一个着眼点,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猎人海猎布》时,可给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会纷纷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课文写什么事?”有的说:“我想知道猎人海猎布做什么事?”有的说:“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告诉读者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思想?”看到学生的求知欲很强,我们可用激励的口吻对学生说:“同学们有探究精神,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吧!”学生有了要想解决的问题,就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学习情趣就很浓厚。
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老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的课改中我们必须注重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学生学习的气氛就会很浓厚,积极性也会很高,学生就能自主探究学习。
二、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策略具体化是实施好情境教学的关键。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可根据第一自然段讲“鲁迅先生逝世了,许多人都来悼念他”这个内容,为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同学们,当你看无数个花圈、无数对挽联、大人、学生、老人、各界人士都来悼念鲁迅先生这样的情境,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为了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这样的一个问题,就会积极地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根据课文表达的思想,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学生在感悟到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时,我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又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又想知道什么呢?”
生:“老师,我想知道朝鲜人民在送中国人民志愿军时为什么依依不舍?”
生:“老师,我知道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所以,朝鲜人民舍不得离开中国人民志愿军。”
师:“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呢?”
学生通过读书,都能在课文中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许多事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朝鲜人民也为中国志愿军做许多事,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此,他们的情谊是无法比拟的。
四、抓住“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
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如在教《再见了,亲人》结尾时,问“当列车启动时,你会想到什么?”学生马上就说:“我会想到站台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会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积极的思维。
如:《李时珍》一课,课文中写到:“李时珍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这一段话中,用了“走遍、上万、千百、亲口品尝”针对这一系列的词语,可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提出以下问题:“李时珍走了那么多地方,拜访那么多的乡亲,需要多少时间呢?”“李时珍亲口品尝药材,他不怕药材有毒吗?”从孩子们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孩子进行了思考,但对李时珍好品质并未全领悟。于是,可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李时珍为什么要亲口品尝药材?”从而体会到李时珍严谨科学态度,以及不怕艰辛与危险,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好品质。孩子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由学生解决。孩子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也是非常正常的,教师也不用过于着急地替孩子解决问题,而应注重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孩子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要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了一个探究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这对挖掘教材中问题情境的因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