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统治的形式能够产生某种特定的时尚,这听起来似乎是匪夷所思,但这却是历史事实。《时尚的历程》就从追溯欧洲时尚的政治起源开始。其实,只要是在君主专制的社会,君主的趣味总会左右上层社会的风气。杜牧的诗句里曾有“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这让人们浮想联翩,去查阅历史,果然有“楚王好细腰而后宫多饿死”之说。说的还不是后宫的妃嫔,而是楚王的臣子,为讨国君的欢心,竟然节食至“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的地步。这恐怕是亲密政治学与时尚关系最早的起源了。
这里很清楚地看到,细腰在宫中成为时尚,不是为美的缘故,乃是成为宫廷中获取君王宠爱,从而获取政治地位的一种手段。这是从臣子的角度来看的亲密政治学,当然这也反映了国君所具有的权力和影响,说到最后也还是政治权力有效实施的结果。如果统治者的统治能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那统治的效果是可想而知了。
中国古代虽有宫殿,但并无真正的宫廷,宫廷不仅是一个奢华的宫殿,更是一个权力运作的社会空间。在西方,贵族如果在自己的领地上独立地生活,对于领主保持自己独立的地位,领主的权力随时会有失去的危险。所以在14世纪开始,一些领主就开始通过宫廷生活的欢乐和兴奋来吸引他们的那些贵族。比如布艮第公爵就以这种方式既维护了自己的权威,又树立了在国际上的声望。当公爵的宫廷获得了声誉,更是吸引众多的贵族来到宫廷,通过与公爵个人的接近来获得地位,争取经济上的利益。当然,最能成功运用亲密政治学维护自己权威的当非路易十四莫属。
路易十四初即位时,法国的权力掌握在贵族和红衣主教的手中。皇室非常羸弱,贵族甚至常常叛离。路易十四掌权之后,首先大兴土木,将路易十三过去打猎时所用的行宫建造成金碧辉煌且非常舒适宜居的凡尔赛宫,不仅如此,他还通过举办宴会、舞会、上演戏剧等多种形式,使得凡尔赛宫不仅成为法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艺术中心和娱乐中心。正是通过凡尔赛宫及其中的生活,路易十四将那些过去可能会对皇权产生巨大威胁的人物牢牢地连结在自己的战车上。凡尔赛宫使得这些人物的府邸黯然失色,凡尔赛宫的生活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枯燥乏味,他们以自己能在凡尔赛宫有一席之地为荣,以能享受到皇帝的恩赐为无比的荣耀。这就是所谓的“凡尔赛综合征”。就这样,路易十四不仅将贵族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使其成为虔敬的廷臣,而且以各種严格的宫廷礼仪将他们完全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将贵族吸引到宫廷中来,成为他的廷臣,效法他的生活方式。通过把与自己接近的程度作为宫廷贵族社会和政治地位的标志和象征使得过去的贵族放弃了手中的权力,而专心于在宫廷礼仪上的竞胜,这是一种真正的“亲密政治学”。
路易十四自己的衣着也是宫廷中所效法的榜样,即便不能十分肯定地说就是路易十四本人带动了凡尔赛宫廷时尚的形成,至少是在推动时尚的传播,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使得廷臣们来跟随,比如设置御衣官这样的官职等。在服饰时尚方面,国王做出了榜样,廷臣们不惜重金置办饰带、衣服上的小饰物和各种假发等紧紧跟随。有的廷臣因债台高筑,不得不申请补贴、租金,或者申请各种优惠待遇,这样,这些廷臣只有对路易十四俯首帖耳。曾经在路易十四的宫廷中生活过的圣西门在他的《备忘录》里说“他喜欢辉煌、壮丽和在一切方面的铺张:如果你的房间、你的衣服、你的桌子和你的马车华丽,你就能取悦他”。获得路易十四的青睐,就意味着政治地位的提升,意味着巨大的现实利益。因此凡尔赛宫的每一位贵族都会细心留意自己的举止言行,穿着打扮是否合乎宫廷礼仪,是否跟得上国王的脚步。不仅关注自己,还要注意别人是否在这些方面是否超越了自己。外观上任何一个细节的变化都可能是宫廷地位上升或下降的诱因,由此宫廷的贵族们锻炼了在对自己和别人外观上判断的敏感,这是宫廷时尚形成的氛围。
在凡尔赛宫,不仅男人的衣着外观,而且女人的装扮形象、衣着样式也是唯路易十四马首是瞻。当然不是仿效他的形象,但却按照他的品味爱好来决定自己的装扮。他因为曼特侬夫人的缘故爱好简易庄重暗淡的服饰,凡尔赛宫的女人立刻抛弃了那些繁杂艳丽的装扮。他厌倦了高得有点出格的方当诗发型,凡尔赛宫就再也看不到那些高耸的女人发髻,到处都是英国风格的低矮发式了。如果说那些男性贵族的时尚表现了路易十四亲密政治学实施的方式。这些女人的时尚则反映了亲密政治学统治的结果。路易十四成功地运用这种方式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专制君主,正如他所说“朕即国家”。这在孟德斯鸠的一段话里得到了确切的证明,他说:“法国人根据国王的年龄变换风俗。君主甚至可以使全国变得严肃庄重,如果他决意这样做,因为国王可以把他的精神传给宫廷,宫廷传给都城,都城传给外省。国君的心灵是一个模子,全国人的思想都按这个模子铸成”。
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的成功,为欧洲的其他的君王作出了榜样。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建造宫廷,使宫廷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成为时尚的中心,逐渐形成一种风气。一大批漂亮的男男女女聚集于宫廷,赏谈生活乐事,培养起真正贵族穿衣吃饭的品味,时尚就在男性彼此的竞争和男女互相的吸引中形成,并且传播开去。谁能想到,这无聊的奢侈竟然起于统治者处心积虑的谋划呢?这大约也是一种宫廷理性吧。《时尚的历程》描述的这一段历史会让人们对于琐碎的时尚与重大的治国之道之间的关系刮目相看。
(责任编辑 洪滔)
这里很清楚地看到,细腰在宫中成为时尚,不是为美的缘故,乃是成为宫廷中获取君王宠爱,从而获取政治地位的一种手段。这是从臣子的角度来看的亲密政治学,当然这也反映了国君所具有的权力和影响,说到最后也还是政治权力有效实施的结果。如果统治者的统治能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那统治的效果是可想而知了。
中国古代虽有宫殿,但并无真正的宫廷,宫廷不仅是一个奢华的宫殿,更是一个权力运作的社会空间。在西方,贵族如果在自己的领地上独立地生活,对于领主保持自己独立的地位,领主的权力随时会有失去的危险。所以在14世纪开始,一些领主就开始通过宫廷生活的欢乐和兴奋来吸引他们的那些贵族。比如布艮第公爵就以这种方式既维护了自己的权威,又树立了在国际上的声望。当公爵的宫廷获得了声誉,更是吸引众多的贵族来到宫廷,通过与公爵个人的接近来获得地位,争取经济上的利益。当然,最能成功运用亲密政治学维护自己权威的当非路易十四莫属。
路易十四初即位时,法国的权力掌握在贵族和红衣主教的手中。皇室非常羸弱,贵族甚至常常叛离。路易十四掌权之后,首先大兴土木,将路易十三过去打猎时所用的行宫建造成金碧辉煌且非常舒适宜居的凡尔赛宫,不仅如此,他还通过举办宴会、舞会、上演戏剧等多种形式,使得凡尔赛宫不仅成为法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艺术中心和娱乐中心。正是通过凡尔赛宫及其中的生活,路易十四将那些过去可能会对皇权产生巨大威胁的人物牢牢地连结在自己的战车上。凡尔赛宫使得这些人物的府邸黯然失色,凡尔赛宫的生活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枯燥乏味,他们以自己能在凡尔赛宫有一席之地为荣,以能享受到皇帝的恩赐为无比的荣耀。这就是所谓的“凡尔赛综合征”。就这样,路易十四不仅将贵族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使其成为虔敬的廷臣,而且以各種严格的宫廷礼仪将他们完全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将贵族吸引到宫廷中来,成为他的廷臣,效法他的生活方式。通过把与自己接近的程度作为宫廷贵族社会和政治地位的标志和象征使得过去的贵族放弃了手中的权力,而专心于在宫廷礼仪上的竞胜,这是一种真正的“亲密政治学”。
路易十四自己的衣着也是宫廷中所效法的榜样,即便不能十分肯定地说就是路易十四本人带动了凡尔赛宫廷时尚的形成,至少是在推动时尚的传播,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使得廷臣们来跟随,比如设置御衣官这样的官职等。在服饰时尚方面,国王做出了榜样,廷臣们不惜重金置办饰带、衣服上的小饰物和各种假发等紧紧跟随。有的廷臣因债台高筑,不得不申请补贴、租金,或者申请各种优惠待遇,这样,这些廷臣只有对路易十四俯首帖耳。曾经在路易十四的宫廷中生活过的圣西门在他的《备忘录》里说“他喜欢辉煌、壮丽和在一切方面的铺张:如果你的房间、你的衣服、你的桌子和你的马车华丽,你就能取悦他”。获得路易十四的青睐,就意味着政治地位的提升,意味着巨大的现实利益。因此凡尔赛宫的每一位贵族都会细心留意自己的举止言行,穿着打扮是否合乎宫廷礼仪,是否跟得上国王的脚步。不仅关注自己,还要注意别人是否在这些方面是否超越了自己。外观上任何一个细节的变化都可能是宫廷地位上升或下降的诱因,由此宫廷的贵族们锻炼了在对自己和别人外观上判断的敏感,这是宫廷时尚形成的氛围。
在凡尔赛宫,不仅男人的衣着外观,而且女人的装扮形象、衣着样式也是唯路易十四马首是瞻。当然不是仿效他的形象,但却按照他的品味爱好来决定自己的装扮。他因为曼特侬夫人的缘故爱好简易庄重暗淡的服饰,凡尔赛宫的女人立刻抛弃了那些繁杂艳丽的装扮。他厌倦了高得有点出格的方当诗发型,凡尔赛宫就再也看不到那些高耸的女人发髻,到处都是英国风格的低矮发式了。如果说那些男性贵族的时尚表现了路易十四亲密政治学实施的方式。这些女人的时尚则反映了亲密政治学统治的结果。路易十四成功地运用这种方式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专制君主,正如他所说“朕即国家”。这在孟德斯鸠的一段话里得到了确切的证明,他说:“法国人根据国王的年龄变换风俗。君主甚至可以使全国变得严肃庄重,如果他决意这样做,因为国王可以把他的精神传给宫廷,宫廷传给都城,都城传给外省。国君的心灵是一个模子,全国人的思想都按这个模子铸成”。
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的成功,为欧洲的其他的君王作出了榜样。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建造宫廷,使宫廷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成为时尚的中心,逐渐形成一种风气。一大批漂亮的男男女女聚集于宫廷,赏谈生活乐事,培养起真正贵族穿衣吃饭的品味,时尚就在男性彼此的竞争和男女互相的吸引中形成,并且传播开去。谁能想到,这无聊的奢侈竟然起于统治者处心积虑的谋划呢?这大约也是一种宫廷理性吧。《时尚的历程》描述的这一段历史会让人们对于琐碎的时尚与重大的治国之道之间的关系刮目相看。
(责任编辑 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