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人称改换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一般情况下人称是不允许改换的,这样才能保持作品叙述的统一性、连贯性。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作者为了便于抒情,往往改换人称,形成一种面对面的情境氛围,亲切热烈,真挚奔放。现以初中教材为例略谈一二。
  现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绿》,就是鲜明的佐证。《绿》是朱自清先生于1924年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脍炙人口,传诵至今,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而且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情感。作者这种情感的抒发并不像奔腾的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构思上采用了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的笔法,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梅雨潭瀑布的美。但这种描写只不过是一个过渡,为下文作者抒情蓄势。当作者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为潭水那摄人心魄的美所吸引、所陶醉时,他顿作奇想,将满潭“奇异”的绿幻化为梦中情人,“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欲与之融为一体,血肉相依。显然作者对大自然的痴迷,已经达到了忘情无我的地步,情不自禁地神与物游。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和对比,穷形尽相地描摹了这“醉人”的绿,绘画出一位婀娜多姿、浓淡相宜的绝代佳人的形象。至此,作者那饱满充沛的激情已如“万斛涌泉,不择地而出”变为直接呼喊:“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是疑问,又是肯定;是议论,更是抒情。作者在这儿写到动情处,改用第二人称“你”将潭水女性化、人格化,与之直接交谈,抒发情感。不容置疑,在人称改换之前,作者使用了呼告语“可爱的”,这是人称改换的前提,没有这种提示语就不能改换人称,否则就会出现全文人称杂乱现象,使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无独有偶,在人教版第二册由著名作家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一文中同样存在着人称改换现象。《我的老师》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全文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作者详写了第六件事:对一个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作者先写对老师的爱,继而再写对老师的依恋,感情愈加浓厚,作者在文中这样写道:“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可见,作者对老师的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他已经离不开蔡老师,哪怕是短暂的分别。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用了一个呼告语“蔡老师”作提示语变换人称,由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二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之情。这里使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自然,热情奔放、洒脱飘逸。
  综合上述,不论是在抒情散文中还是在叙事散文中,只有在作者感情喷涌而发时,才能把第三人称改换成第二人称,这样便于作者直接抒情。我们在写作时,千万要谨记:在人称改换之前,一定要使用提示语即呼告语,然后再改换人称,做到文章表述清晰、人称统一。
  (作者单位:单县郭村镇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编写程序,交换两个图片框中的图形。教学方法开始阶段:采用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讲授阶段:采用类比教学法,将编程方法和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中医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理念需要变革。本文分析了在数字化进程中医院图书馆的藏书特点以及信息资源构成,提出了数字化进程中医院图书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