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创新意识与高超的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在实践中或认识中出现疑惑,可促使人们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民主氛围,学生敢问,乐学、自主探索。
【关键词】问题意识 创新意识 敢问乐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激烈竞争的焦点无疑是创造型人才的竞争,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高超的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因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成为学科教育的重任之一。然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突破口在哪里呢?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疑思问”的主张。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在实践或认识活动中出现疑惑、问题时,便可促使人们积极思维,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发明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与源泉。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因此,教师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传统的教育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是真理的拥有者,是教学活动中的管理者。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的思想,因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了学生不敢向老师提出不同的意见。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总是缩手缩脚,有问题不敢提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不少方面的知识未必不如教师,教师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崇尚师生人格的平等,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只有师生关系轻松融洽,学生心情才能舒畅,思维才能活跃,才能做到敢想、敢说、敢问。
其次,要转变教师的角色。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由教师主宰着,学生是课堂上的配角。若偶尔有学生打断了老师的授课,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常常被认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若是被学生问倒,更是感到丢面子。长此以往,学生天真好奇的个性受到压抑,有问题也不敢问、不会问。所以要让学生敢问,教师必须要彻底更新观念。在教学方式上实现角色的转变,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各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的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促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勇敢地提出各种问题。
最后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鼓励学生发问,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特别要表扬那些有主见,思维角度新颖的同学。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地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甚重要,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并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不仅敢于提出问题,而且学会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了思维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问
1.在数学实验中,启发提问
实验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如剪拼实验、测量实验、计算实验、模拟实验等进行观察、发现、猜想。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从而自然提出问题:三条线段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
2.在实践活动中启发提问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需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有探索性,同时还要在“最近发展区”设置目标,目标设置过低会降低学生思维训练的要求,自然不会发现问题;过高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导致学习搁浅,也就不可能产生问题。因此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置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贴近的认知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欲望,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积极的思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引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善问
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要做问“问题”的示范,教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例如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发问:1.如何定义这个概念。2.在这个定义里面,哪些是关键性的字眼。3.定义了这个概念使用了哪些已有的概念?4.与这个概念接近的概念有哪些?它们的主要联系与区别是什么?5.能还举出这一概念的一般例子,特别是各种反例。以上的提问在目前的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以上的问题;在解决课本例题、习题的过程中或之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变换问题,常用的方法有:改变条件、引申结论,改编成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逆向思考,提出问题;追问过程,提出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处处包含着数学知识,数学教学中可“链接”社会生活的生动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并将这些现象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解决,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到学有所用。
在呼唤新人才的今天,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初级中学)
【关键词】问题意识 创新意识 敢问乐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激烈竞争的焦点无疑是创造型人才的竞争,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高超的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因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成为学科教育的重任之一。然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突破口在哪里呢?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疑思问”的主张。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在实践或认识活动中出现疑惑、问题时,便可促使人们积极思维,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发明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与源泉。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因此,教师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传统的教育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是真理的拥有者,是教学活动中的管理者。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的思想,因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了学生不敢向老师提出不同的意见。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总是缩手缩脚,有问题不敢提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不少方面的知识未必不如教师,教师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崇尚师生人格的平等,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只有师生关系轻松融洽,学生心情才能舒畅,思维才能活跃,才能做到敢想、敢说、敢问。
其次,要转变教师的角色。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由教师主宰着,学生是课堂上的配角。若偶尔有学生打断了老师的授课,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常常被认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若是被学生问倒,更是感到丢面子。长此以往,学生天真好奇的个性受到压抑,有问题也不敢问、不会问。所以要让学生敢问,教师必须要彻底更新观念。在教学方式上实现角色的转变,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各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的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促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勇敢地提出各种问题。
最后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鼓励学生发问,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特别要表扬那些有主见,思维角度新颖的同学。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地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甚重要,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并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不仅敢于提出问题,而且学会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了思维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问
1.在数学实验中,启发提问
实验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如剪拼实验、测量实验、计算实验、模拟实验等进行观察、发现、猜想。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从而自然提出问题:三条线段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
2.在实践活动中启发提问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需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有探索性,同时还要在“最近发展区”设置目标,目标设置过低会降低学生思维训练的要求,自然不会发现问题;过高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导致学习搁浅,也就不可能产生问题。因此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置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贴近的认知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欲望,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积极的思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引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善问
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要做问“问题”的示范,教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例如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发问:1.如何定义这个概念。2.在这个定义里面,哪些是关键性的字眼。3.定义了这个概念使用了哪些已有的概念?4.与这个概念接近的概念有哪些?它们的主要联系与区别是什么?5.能还举出这一概念的一般例子,特别是各种反例。以上的提问在目前的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以上的问题;在解决课本例题、习题的过程中或之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变换问题,常用的方法有:改变条件、引申结论,改编成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逆向思考,提出问题;追问过程,提出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处处包含着数学知识,数学教学中可“链接”社会生活的生动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并将这些现象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解决,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到学有所用。
在呼唤新人才的今天,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