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观察—思考—创新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教版《必修2》教材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学生学习掌握乙醇性质的关键实验。
  课本中的实验操作为:“向1支试管中加入3 mL~5 mL乙醇,取一根10 cm~15cm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这种方法尽管简单易操作但是要使用更多的乙醇,产物的检测也不够严谨。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铜的变化而忽略该反应的主角——乙醇。
  关于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改进文献多有报道。其中改进的策略主要集中在:
  (1)实验仪器的设计,如采用弯型玻璃试管作反应器,在三颈瓶中发生反应,采用电热丝加热等。
  (2)产物的检验,多采用定性的检测方法如席夫试剂银镜反应等来代替通过闻乙醛气味,使实验更科学严谨。
  (3)进料方式设计,可采用蘸有酒精的棉花团加热,用滴管滴加或用注射器辅助等方法。这些改进都一定程度地节省了乙醇药品的使用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一、实验的改进
  1.改进思路
  本实验的改进从经典教材中的实验出发按照教材学生进行分组试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加热螺旋铜丝时,当铜丝变黑之后,靠近酒精灯焰芯时铜丝转化为红色,靠近外焰加热时又转化成黑色。这个现象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也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经过思考,铜丝被氧化成氧化铜,稿酒精灯的焰芯有没有燃烧的乙醇蒸汽还原氧化铜,自身被氧化成乙醛,这正是乙醇催化氧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酒精灯即作为加热装置又能提供反应原料。这一经典实验的发现和思考为改进实验提供了最初的灵感。
  2.改进过程
  本实验的改进主要集中在通过巧妙的设计并自制玻璃弯管,将酒精灯的酒精蒸汽引出作为反应底物,在带有催化剂(铜丝)的玻璃弯管中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将产物导入银氨溶液中通过银镜反应检验乙醇被氧化的产物。
  二、结果与讨论
  1.实验仪器创新
  自制玻璃弯管反应器:将螺旋状铜丝插入玻璃管中,在距玻璃管一端4 cm~5 cm处用酒精喷灯加热,缓缓弯成约45°角,将铜丝固定在弯管中,略长一端距离弯折处约1 cm的位置。将玻璃弯管一端通过橡胶导管接尖嘴玻璃导管。玻璃弯管的另一端稍扩口。
  2.实验过程创新
  (1)将尖嘴玻璃导管放入银氨溶液试管中。注意玻璃管尖嘴悬于液面,不要插入液面下,保证空气进入热的铜丝管中。小试管置于冷水浴中冷却减少乙醛逸出。
  (2)移动酒精灯,预热装有铜丝的45°角玻璃弯管反应器。
  (3)玻璃弯管口转至离开酒精灯火焰,集中加热弯管中的铜丝部位直至铜丝变为黑色。
  (4)转动玻璃管的方向,将弯管扩口置于酒精灯焰芯处。使乙醇蒸汽从酒精灯焰心引出进入反应器,同时使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铜丝至铜丝上黑色氧化铜被乙醇还原出现红色。
  这样使氧气和乙醇蒸汽交替进入反应器,发生催化循环。
  (5)重复步骤(3)(4)几次,使乙醇和空气交替进入玻璃管,可以看到铜丝红-黑交替变化(每次不到10 s),乙醇不断被氧化成乙醛,氧化铜被还原成铜。
  (6)停止加热后,将尖嘴玻璃导管插入银氨溶液,用洗耳球将玻璃管内的残余气体鼓入银氨溶液中,轻微振荡后置于约40℃水浴。
  (7)仔细观察试管中出现棕色浑浊,逐渐加深,约5分钟后形成光亮的银镜,证明乙醛生成。
  本实验改进的核心是巧妙设计45°角玻璃弯管这一简单易操作的仪器。在制作过程中预先把曲成弹簧状的铜丝置于玻璃管内,然后再通过酒喷灯加热把直玻璃管弯成约45°角。玻璃弯管的长度和角度要保证可以从酒精灯的焰芯引出酒精后同时可以使酒精灯外焰加热铜丝。角度过大或过小对实验都是不利的。同時应该注意,在氧化铜与乙醇发生反应时反应体系不能离开酒精灯。保证在持续稳定的加热条件下反应对实验成功是必要的。
  三、评价与反思
  本实验的改进灵感来自于教材实验的操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铜丝在酒精灯外焰和焰芯加热的有趣现象。通过认真思考分析,设计将酒精灯中的乙醇引出作为反应原料。怎样能利用酒精灯提供原料的同时又能加热铜丝发生反应实现酒精灯的多种用途是改进研究的瓶颈,直到巧妙设计了45°角的玻璃弯管反应器这一问题才得以突破。采用酒精灯气化的酒精做反应物,热的酒精蒸汽能顺利进入反应器发生反应。这样简化了操作而且节省乙醇药品,实验结束没有任何浪费的乙醇,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理念。
  教材中采用闻乙醛气味的方式认识反应产物是通乙醛的物理性质来辨别。这样虽然简单方便,但是怎样知道产生的气味就是乙醛缺乏说服力。另外由于乙醛大部分溶于乙醇溶液中挥发较少,不易察觉而被忽略。这样,通过教学实际情况反馈整个实验中学生的兴趣在于铜丝的颜色变化而忽略了乙醇被氧化成乙醛本身的反应,使得实验教学目标发生偏离。所以改进中,将检验乙醛的化学性质代替物理性质,将检测产物的方式改成现象明显的银镜反应。
  经过改进后的乙醛催化氧化实验使学生能整体把握实验的原理,更明确反应物和产物,而不是仅仅关注铜丝的颜色变化,使实验更严密,更据科学性,更具有说服力。
其他文献
一、精心选题  微课是为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需求,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简短、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因此,选择什么内容作为主题非常重要。  微课视频时间短,教学内容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中对知识进行完整性的认识呢?通过分析,笔者选择了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二单元课题一空气这部分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空气组成的
期刊
一、目前我国高中化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15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从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到教学模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都发生了实质变化,然而作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却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并因一标多本的现实而让教师和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加以应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了在学科教学中要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期刊
解读分子结构考点
期刊
例析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高考考查中的“陷阱”
期刊
教育时机是什么?在《学记》中的解释为“当其可谓之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也就是说,教育教学要遵循“及时施教”的原则。根据福建师范大学胡志刚教授的教育时机论,其一般模式包括四个阶段,即教育时机的创设-捕捉-利用-升华。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固定的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每一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用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联合运用。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第1课时糖类为例,结合导课时机、
期刊
化学与技术高考热点题型刘顺岭未
期刊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的另一条主线,其中之一的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最广的一种,因此新型电池成为高考题材中的“宠儿”,以新型电池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电化学原理及其应用的掌握程度。由于题材新、陌生度高,综合性强,有些学生的知识容量有限,难以识别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本文举例说明仅就以新型电池来考查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考查形式。  例1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如图1
期刊
图像题是以图像的形式将一些相关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直观的曲线表示出来,把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理解和运用能力,是一类难度较大的题型。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做到“五看”,一看坐标(纵、横坐标的含义)、二看起点(图像的起点)、三看拐点(图像的拐点及终点)、四看比例(看图像中横纵坐标的比例关系)、五看特征(看图像的走向,如上升还是下降)。其次把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对学习的效果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学生“乐知”?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创设引发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利用化学学科的内在美,来感染学生。  一、创设引发兴趣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更快
期刊
科学取向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贡献,就是它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与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之间的必然联系。根据该教学论可将现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分为如下几类课型:元素化合物课、概念课、原理课、基本技能课、高级技能课、复习课等。  其中,概念课的教学具有三个显性的教学任务:  1.知道概念是什么(名称、定义、属性和例证分析);  2.运用概念去办事(分类、属性的运用);  3.辨明新概念与有关概念的关系,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