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从众心理较强,如果有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他们就容易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而氛围又是培养人性格、习惯的关键所在,大家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的根本目的也正是希望为孟子创造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指出:“使我们的青年们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的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闻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可见,“耳闻目染”正是读书入门的前提。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
第一,建立班内的图书角,让书籍走进教室,从而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在班内筹建图书角,配置书柜,并取名字,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几十本的藏书,包括经典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辛酸的《活着》、动人的《穆斯林的葬礼》、励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隽永的《读者》、睿智的《伊索寓言》、亲切的《花季雨季》、畅销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图书角的建立为学生进行阅读提供了便利,对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作用很大。
第二,协助建立家庭图书角,所谓“书香门第”,如果家庭中有浓郁的书香气息,长辈尊重书,那么,下一代爱书往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在这方面,犹太民族的做法就相當值得借鉴。据传,犹太民族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规矩: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在《圣经》上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尝,渐渐地,孩子幼小的心灵便烙下了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反观现在的许多家庭,特别是条件一般的家庭,书籍少之又少,这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很大的障碍。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家庭还是具备添置书籍的能力的,问题是许多家长没有这种意识和习惯,或者不清楚该添置哪些书。所以,教师应建议并协助家长定期为孩子适当购买一些合适的课外书。
第三,建立“流动书橱”,规定学生在上学或放学时,他们的书包必须放一本课外书,此举旨在让学生时刻意识到书籍的存在,让他们在闲暇时能随手拿出书本读几页。
第四,多搞一些读书活动。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中学生,不要以为开列一些书目给他们,就可以让他们手不释卷了,读书毕竟是一件需要很大耐心的事,如果无法让学生长期保持兴趣,他们很容易半途而废。当然,书籍本身有吸引读者的魅力,但对中学生来说,那是不够的。因此,要定期搞一些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才能让学生保持持续的读书兴趣。
二、善作读书指导
学生的认知水平很有限,况且,坚持读书也并非充满趣味的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感。而且,若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看书,收效可能不大,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具体的指导计划,引导学生更好地在书海中遨游。这些计划可以包括:
第一,开列详尽而又层次分明的阅读书目。现在的图书,不可胜数,而且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学生阅读,正如清代作家唐彪在其著作《读书作文谱》中所言:“有当读书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必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而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很有限,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精心选择的书目,让学生读一流的书,读了一流的书,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自己的视野,从中受益。古人说:“取乎法上,仅得其中;取乎法下,仅得其下。”如果舍弃第一流的书而去读二三流的书,得到的也只是三、四流的读书心得。
第二,传授读书方法。古往今来,善于读书的人其实都很讲究读书方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苏轼抄《汉书》,朱熹“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于彼”的循序渐进;又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摘抄,等等。在实践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做摘抄,可以规定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然后指导他们摘抄、配画、排版,把摘抄本做得让人爱不释手,这就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能动动手,使读书活动变得丰富。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从而体会更多的阅读成功感。
一、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
第一,建立班内的图书角,让书籍走进教室,从而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在班内筹建图书角,配置书柜,并取名字,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几十本的藏书,包括经典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辛酸的《活着》、动人的《穆斯林的葬礼》、励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隽永的《读者》、睿智的《伊索寓言》、亲切的《花季雨季》、畅销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图书角的建立为学生进行阅读提供了便利,对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作用很大。
第二,协助建立家庭图书角,所谓“书香门第”,如果家庭中有浓郁的书香气息,长辈尊重书,那么,下一代爱书往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在这方面,犹太民族的做法就相當值得借鉴。据传,犹太民族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规矩: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在《圣经》上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尝,渐渐地,孩子幼小的心灵便烙下了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反观现在的许多家庭,特别是条件一般的家庭,书籍少之又少,这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很大的障碍。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家庭还是具备添置书籍的能力的,问题是许多家长没有这种意识和习惯,或者不清楚该添置哪些书。所以,教师应建议并协助家长定期为孩子适当购买一些合适的课外书。
第三,建立“流动书橱”,规定学生在上学或放学时,他们的书包必须放一本课外书,此举旨在让学生时刻意识到书籍的存在,让他们在闲暇时能随手拿出书本读几页。
第四,多搞一些读书活动。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中学生,不要以为开列一些书目给他们,就可以让他们手不释卷了,读书毕竟是一件需要很大耐心的事,如果无法让学生长期保持兴趣,他们很容易半途而废。当然,书籍本身有吸引读者的魅力,但对中学生来说,那是不够的。因此,要定期搞一些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才能让学生保持持续的读书兴趣。
二、善作读书指导
学生的认知水平很有限,况且,坚持读书也并非充满趣味的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感。而且,若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看书,收效可能不大,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具体的指导计划,引导学生更好地在书海中遨游。这些计划可以包括:
第一,开列详尽而又层次分明的阅读书目。现在的图书,不可胜数,而且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学生阅读,正如清代作家唐彪在其著作《读书作文谱》中所言:“有当读书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必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而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很有限,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精心选择的书目,让学生读一流的书,读了一流的书,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自己的视野,从中受益。古人说:“取乎法上,仅得其中;取乎法下,仅得其下。”如果舍弃第一流的书而去读二三流的书,得到的也只是三、四流的读书心得。
第二,传授读书方法。古往今来,善于读书的人其实都很讲究读书方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苏轼抄《汉书》,朱熹“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于彼”的循序渐进;又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摘抄,等等。在实践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做摘抄,可以规定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然后指导他们摘抄、配画、排版,把摘抄本做得让人爱不释手,这就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能动动手,使读书活动变得丰富。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从而体会更多的阅读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