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营造读书的氛围,善作读书指导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mufe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从众心理较强,如果有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他们就容易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而氛围又是培养人性格、习惯的关键所在,大家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的根本目的也正是希望为孟子创造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指出:“使我们的青年们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的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闻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可见,“耳闻目染”正是读书入门的前提。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
  第一,建立班内的图书角,让书籍走进教室,从而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在班内筹建图书角,配置书柜,并取名字,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几十本的藏书,包括经典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辛酸的《活着》、动人的《穆斯林的葬礼》、励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隽永的《读者》、睿智的《伊索寓言》、亲切的《花季雨季》、畅销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图书角的建立为学生进行阅读提供了便利,对学生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作用很大。
  第二,协助建立家庭图书角,所谓“书香门第”,如果家庭中有浓郁的书香气息,长辈尊重书,那么,下一代爱书往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在这方面,犹太民族的做法就相當值得借鉴。据传,犹太民族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规矩: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在《圣经》上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尝,渐渐地,孩子幼小的心灵便烙下了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反观现在的许多家庭,特别是条件一般的家庭,书籍少之又少,这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很大的障碍。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家庭还是具备添置书籍的能力的,问题是许多家长没有这种意识和习惯,或者不清楚该添置哪些书。所以,教师应建议并协助家长定期为孩子适当购买一些合适的课外书。
  第三,建立“流动书橱”,规定学生在上学或放学时,他们的书包必须放一本课外书,此举旨在让学生时刻意识到书籍的存在,让他们在闲暇时能随手拿出书本读几页。
  第四,多搞一些读书活动。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中学生,不要以为开列一些书目给他们,就可以让他们手不释卷了,读书毕竟是一件需要很大耐心的事,如果无法让学生长期保持兴趣,他们很容易半途而废。当然,书籍本身有吸引读者的魅力,但对中学生来说,那是不够的。因此,要定期搞一些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才能让学生保持持续的读书兴趣。
  二、善作读书指导
  学生的认知水平很有限,况且,坚持读书也并非充满趣味的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感。而且,若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看书,收效可能不大,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具体的指导计划,引导学生更好地在书海中遨游。这些计划可以包括:
  第一,开列详尽而又层次分明的阅读书目。现在的图书,不可胜数,而且并非所有的书都适合学生阅读,正如清代作家唐彪在其著作《读书作文谱》中所言:“有当读书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必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而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很有限,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精心选择的书目,让学生读一流的书,读了一流的书,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自己的视野,从中受益。古人说:“取乎法上,仅得其中;取乎法下,仅得其下。”如果舍弃第一流的书而去读二三流的书,得到的也只是三、四流的读书心得。
  第二,传授读书方法。古往今来,善于读书的人其实都很讲究读书方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苏轼抄《汉书》,朱熹“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于彼”的循序渐进;又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摘抄,等等。在实践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做摘抄,可以规定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然后指导他们摘抄、配画、排版,把摘抄本做得让人爱不释手,这就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能动动手,使读书活动变得丰富。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从而体会更多的阅读成功感。
其他文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补充,这与教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
期刊
新的作文考查方式,意味着之前的作文教学已不适用,靠背过大量论据、套上模式和套路写作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作文教学更应该关注主题思想,提高学生思想的高度,挖掘学生思考的深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力支撑。设“题”阅读,凝“神”写作,就是阅读与写作良好的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中学多文本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立项编号:dwbyd17011514)研究成果。  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会努力追求对学生用对的方法进行对的教育。可是随着一届届学生的更替,不难发现中学生阅读能力越来越低,如此低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也是普遍的现象。于是便有了无数的语文教师思考并研究怎样通过阅读课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
期刊
副标题在第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中常常被忽视,没想到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却入了今年高考命题人的法眼,不由得让广大师生另眼相看。  全国高考试卷深受人们的关注,今年的全国三作文如下:“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
期刊
审美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借助美学理论、美学方法引导、开发和释放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带着情感领悟教学内容的寓意,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升华学生的情操和品格。而诗歌以简短、凝练、优美的文字,向学生展示诗人的情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诗歌的审美性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在理解诗歌本意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所呈现出的美的意境,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期刊
教育问题已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下一代的教育情况牵动着一个家族、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等各方人士的心。美国全国受教育委员会提供的53项研究有力地表明:与家庭、社区保持联系的学校,其学生的表现优于其他学校;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密切师生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他们的权威和对学生的影响力。在寻求家校成功合作的实践中,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表达了广大中学教师和家长的心声:“教育的效果取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下面,就我班的环境布置,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以幼儿的眼光自主创设环境  我班三位教师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和需求,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把区域和墙面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激发他们
期刊
一、多元文化概念的界定  多元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但强调文化平等,尽管由于不同群体在政治经济权力占有上的不平等以及那些被视为“非主流”的各单元文化群体自身的妄自菲薄造成的文化上的不平等,但多元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蕴涵,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尊重文化差别,提倡多样文化的共存与互补,了解自身文化的基本特点,将单元文化置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现代解读,是单元文化走向丰富和厚重的有效途径。多元文化
期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为实现班集体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课外活动等各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
期刊
一、创设良好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要营造自学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