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大成果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常常更看重最后阶段的感受,而并不是很在乎整个过程的感受。
199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做了一个看似很简单却很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
卡尼曼以682名做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一组患者的结肠镜检查时间稍作延长,即检查结束后,先不抽出管子,而是静静地放一会儿,这时候病人也会感到不舒服,但没有什么大的疼痛。结果发现,延长了检查时间的患者,不管开始阶段多么痛苦,最后都反应不错。他们纷纷表示,如果下次做结肠检查,一定还是要首选结肠镜,而不是钡餐和X光。与此相反,另一组没有延长检查时间的患者。检查结束后痛苦不堪地抱怨:“做结肠镜检查简直就像下地狱一样遭罪。下次再也不做了!”
卡尼曼由此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人们在评价某种经历时。某种感觉出现的时间先后、长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最后阶段的痛苦程度或轻松程度,决定了人们对整个事件的记忆与评价。换句话说,相比之下,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常常更看重最后阶段的感受,而并不是很在乎整个过程的感受。
卡尼曼的出类拔萃之处,是善于放大自己的科研成果,他把上面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引入到经济学领域,并因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给这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的颁奖贺词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卡尼曼对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卡尼曼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领域,特别是关于人们在不确定情况下进行判断的心理过程,对于经济工作的决策更科学,更符合人们的心理规律,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蒋光宇)
晓晓竹荐自《武汉晨报》
谁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大学科研人员进行过一次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他们向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做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疤的人。
每位志愿者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一个专业化装师在其面部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疤,志愿者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后的效果,镜子就被拿走了。
最为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疤表面再抹一层粉末,防止它被误擦掉。实际上,化妆师已经用纸偷偷地把那道疤痕抹去了。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个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疤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更加粗鲁无礼,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与以往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意识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原来,一个人的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侧面验证了西方的一句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衅的眼光;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会收获什么样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来,一个人要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可能是他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世界一旦改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苇笛)
选自《市场报》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常常更看重最后阶段的感受,而并不是很在乎整个过程的感受。
199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做了一个看似很简单却很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
卡尼曼以682名做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一组患者的结肠镜检查时间稍作延长,即检查结束后,先不抽出管子,而是静静地放一会儿,这时候病人也会感到不舒服,但没有什么大的疼痛。结果发现,延长了检查时间的患者,不管开始阶段多么痛苦,最后都反应不错。他们纷纷表示,如果下次做结肠检查,一定还是要首选结肠镜,而不是钡餐和X光。与此相反,另一组没有延长检查时间的患者。检查结束后痛苦不堪地抱怨:“做结肠镜检查简直就像下地狱一样遭罪。下次再也不做了!”
卡尼曼由此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人们在评价某种经历时。某种感觉出现的时间先后、长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最后阶段的痛苦程度或轻松程度,决定了人们对整个事件的记忆与评价。换句话说,相比之下,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常常更看重最后阶段的感受,而并不是很在乎整个过程的感受。
卡尼曼的出类拔萃之处,是善于放大自己的科研成果,他把上面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引入到经济学领域,并因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给这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的颁奖贺词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卡尼曼对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卡尼曼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领域,特别是关于人们在不确定情况下进行判断的心理过程,对于经济工作的决策更科学,更符合人们的心理规律,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蒋光宇)
晓晓竹荐自《武汉晨报》
谁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大学科研人员进行过一次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他们向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做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疤的人。
每位志愿者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一个专业化装师在其面部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疤,志愿者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后的效果,镜子就被拿走了。
最为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疤表面再抹一层粉末,防止它被误擦掉。实际上,化妆师已经用纸偷偷地把那道疤痕抹去了。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个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疤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更加粗鲁无礼,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与以往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意识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原来,一个人的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侧面验证了西方的一句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衅的眼光;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会收获什么样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来,一个人要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可能是他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世界一旦改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苇笛)
选自《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