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创新教育的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pip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多类、多种、多层次的美术教育已形成一个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看到:这个世界正在用越来越花哨的形式装扮着越来越贫弱的内容,急功近利和喧嚣浮躁的世态人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旧的僵化的教育观念在一些人身上已形成定势,许多人还将师从的一套模式不分环境,不分时代,不分对象地师从下去,结果全国似乎只有一种基本功,只有几种模式,舍此无他,岂不怪哉!美术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花哨的形式上得以体现,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主体地位、个性审美、独立性等长期被漠视、冷落甚至遗忘。这就等于在孩子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套上了紧箍咒!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人古时对缠足何以那么麻木!有差别的是“这些东西不再是缠足,而是缠脑!”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现代美术素质教育是以鲜明的个性发展去体现教育智慧的,单一的美术教育模式是绝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美术教育若要立于世界美术教育之林,必应在研究人和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美术教育。可以预见,未来美术教育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发展社会智力和发展人的智慧,美术教育的目的将更多地指向人的素质教育。当前,我国教育界正积极探索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美术教育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面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怎样革除教育教学中的弊端,全面发展美术素质教育,开创美术创新教育的新局面呢?
  
  转变教学指导思想,鼓励艺术创造性
  思维,尊重学生主体性
  
  首先,应从过去强迫、灌输式教学指导思想向启发、引导式教学指导思想转变。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非单向的灌输。现代青少年无论是道德观、价值观,还是艺术思维方式和方法,都与五六十年代的学生有很大差别。它们思维敏捷,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寻求心灵自由的思想已远远超过他们的长者,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已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说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曾经十分稳固,但从历史长河中看,绝没有永恒不变的格式或标记。特别是艺术多样化的今天,如果一味灌输某种观念,强迫接受某种思想,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确定启发、引导的教学观念,形成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教学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旗帜鲜明的鼓励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动力与灵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行为符合社会需要,从而激发起大胆创造求异探索的勇气豪情。美术教师要毫不含糊的表明自己鼓励学生创新,支持学生大力创新的态度。让学生真正彻底地抛弃思想顾虑,树立以创新为荣、为美的意识,勇敢地开创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强创新动力。现代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精神创造。”很显然,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被看作现代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追求。然而,我们的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过去一直被模仿能力的训练所替代。模仿成了一些人顶礼膜拜的尚方宝剑。模仿越像,似乎越意味着教育教学的成熟,完全不顾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并且许多教师还据此沾沾自喜。把学生的头脑限制得死死的,学生没有一点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满脑子只有模仿而缺乏创造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当然,美术教育并不是不应有一点模仿能力的训练,模仿能力的训练作为基础训练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模仿一旦成了最终目的,灌输便出现了。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的逐渐丧失。
  尽管目前对于创造力怎样被传授以及如何施教还有待探索,然而,这决不应成为坚持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借口。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我们的思维,而不是将他人的思维硬塞进我们的思维。”事实上,著名心理学家马克斯·威恩曼以及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关于“提出丰富问题本身即是一种巨大创造”的观点,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适用的。
  再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大胆想象,呵护学生的“异端邪说”。现代教学论认为,人的主体性生来具有,而尊重意味着对人人都是创造个性价值的欣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而学生越是觉得他们是自主的,越能激发其个人成功感。因此,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提出丰富问题”所寻的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而许多教师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往往只体现在口头上,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一次又一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变相地摧残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在一次次的否定当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得越来越苍白。绘画、回答问题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被老师痛斥为“不好!”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甚至一点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进行临摹,以求万无一失。
  青少年充满活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然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权力。他们的潜能遭到压抑、热情遭到打击、身心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残……他们在极其沉重的压力下艰难度日。他们人生中的这段本应是丰富多彩的意趣盎然的洋溢着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的日子,现在却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愁云密布、凄风苦雨……
  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完全成了一台复印机,那里还有半点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言?
  而西方一些学校的教育方式给了我们不少启迪。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每一个“异端斜说”都备加呵护。例如包豪斯学院的教师有一次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要求用相同尺寸的纸折叠飞机,从顶楼抛下,最后落地者为最佳。第二天,各式各样的飞机做出来了,一位学生获胜并受到特别鼓励,该学生的设计方案与众不同,就是一张白纸。
  我国的的教育太缺乏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土壤了,美术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大胆想象,不亦步亦趋,呵护学生的“异端斜说”,教育才会大有希望。
  转变教学模式,鼓励大胆表现,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应从封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过程不同于简单的物质接受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活动。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真诚地同学生交心,交朋友,交流思想,交流意见,变封闭为开放。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观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的拓展表现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从而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引生活活水进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活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实践、关心社会的道德品质;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增强教学的综合性。毫无疑问,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将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注入催化剂,装上助跑器,插上腾飞的翅膀。
  其次,树立民主平等观念,鼓励大胆表现。民主平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在美术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是固执已见,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但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挑战但不是无知妄语,敢于对教师在课堂上不合适宜的说教说“不”但不是蔑视师长,敢于坚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但不是离群索居。在美术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已经没有了满堂灌和注入式的陋习,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教师给了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表现的可能,机会是均等的,参与也是公平的。
  再次,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如果缺乏肯定和激励,习惯于责难、讽刺,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失败的自我意象”和消极心理。这种现象在美术教师中尤为突出,当教师不经意地对学生说:“你画得不行”或“你看别人是怎么画的”时,并没有意识到对他们的积极性的挫伤,这也往往会使大多数学生在不敢回答问题的阴影中越陷越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欣赏的肯定便是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是培养学生成功感的方法之一。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可言喻的,学生的作品被老师肯定,必然会增强他们的成功感和信心,以主动愉快的心情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达到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期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以促进少儿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和鼓励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真实情感但技巧不成熟的学生,并在打分时给予倾斜,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被迫变为自觉,心情会变得愉快,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说得好:“不要把学生的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把它当作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角色是点火种的。”因此,培养诱发学习兴趣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而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产生和保持起到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
  
  转变教学方法,鼓励个性审美,
  倡导学生的独立性
  
  首先,应从以共性为主的教学方法向以个性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创造性的培养与学生个性密切相关。个性发展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础。教学的差异性和个别适应性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明显趋势。因此,教师不仅要讲“均衡和谐”“对立统一”等一般的艺术共性和规律,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基础特点等因材施教,开发他们的艺术潜力。这需要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个性化艺术探索中的闪光点和微小进步,都能及时发现,及时指出,及时表扬,以“成功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共性的教育,忽视甚至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只讲全面发展,不讲个性发展,将全面发展解释为平均发展,“门门五分”才是好学生。学生的个性才能受到抑制,特别是压制了那些奇才、怪才、偏才和狂才。
  其次,鼓励个性审美。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创造性的自我外在形象。美术教育的审美是使学生不仅能学会欣赏作品,而且能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判断。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能力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艺术史家奥班恩在谈到对学生个性的忽视时指出:“我们教育制度中最大的罪过之一就是将学生强制纳入预定的模式中去,而不管这个模式是否适合他的个性。”在过去的美术教育当中,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划一、封闭、标准、机械和服从,最终都是以扼杀学生的个性,牺牲学生的创造性为代价的。“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为什么建国五十多年来,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就是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国内也没有一个得诺贝尔奖的,这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要倡导学生的独立性。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学生的真正自我都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立性,努力开发他们的艺术个性。如果教师用建议、商量代替过去的限制、干涉,学生会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了尊重和理解,从而有利于个性的开发。格罗皮斯1923年在《包浩斯的理想与实现》中说:“艺术不是由别人给予的。设计无论是想出来的,或是凭本能创造出来的都是依个人的嗜好产生的。”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个性为着眼点,倡导学生的独立性,把学生的个性差异看作是一种可供挖掘的创新资源,尊重它,保护它,发展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例如,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越位”和“越轨”的言行给予适度宽容,使学生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空间,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幽默感、独立性、独特性、恒心、一丝不苟等人格特征给予必要的尊重,使学生深切体悟到自己主体地位的存在。坚持个性化教育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要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化,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大胆地理直气壮地进行英才教育,促使超常和冒尖的学生特殊发展。
  完成三个“转变”——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进行三个“鼓励”——鼓励创造性思维、鼓励大胆表现和个性审美;做到三“性”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倡导学生的独立性,不仅是每一个美术教师的职责和现代美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更是整个美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作者单位: 河南安阳市曙光学校)
其他文献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欣赏中沿用着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以课本为主导将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望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品味,但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已经不适合新课程的要求了。老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欣赏的手段及内容日趋多样化,鞭策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发现,新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由于它们的出现,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有效合作、自主学习不能兼顾教学效率等。因而,自主学习与讲授教学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语文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经验性与逻辑性两面,这种多层面的两面性互相交叉之后,会形成小学语文学习中异彩纷呈的情形,也体现出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