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工具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目的,其人文性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感生命为指归。语文学科熔“德育、智育、美育于一炉”,具有全面教育的整体功能,是形成学生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与学科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把审美能力的教学贯彻到语文教学中去,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增强对美的认识
美育是教师手中的鼓,只要轻重合适,恰到好处,每一个鼓点和鼓令,便都能生效,产生巨大的冲力。人的情绪发动,贵在正气鼓舞,有感而发,向前、向上的精神,贵在时时振奋,才能兴趣不衰。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并不是缺少美感,而是缺少对美的认识,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教师分析祥林嫂个性美的时候,就要把学生注意的目光和期盼的心情抓住,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审美的角色,设身处地地站在祥林嫂的角度思考生活,感受生活。祥林嫂年轻时的笑不能说不美,但她命运多舛,嫁了两个丈夫都死了,是恐惧、迷信、紧张、挣扎使她失去了女人的本色,是旧社会四大绳索索走了她的命。第一个丈夫死后,她在鲁四老爷家做牛当马,嘴角边也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二个丈夫死后,当她辛苦到一年,捐了一条门槛后也曾有过舒畅的神气。这些细节,都表明她也奢望过真正的人的地位。就此一点,旧社会妇女的地位如何,祥林嫂悲剧的意义何在,也就揭示得清清楚楚了。这个形象在于揭示:生命是女人的小舟,环境是女人的大海。
二、指导“美”读,领悟语言的艺术美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还要与作者的心灵互相感应,在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语文课中的美,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美,只有通过“美读”,才能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沁园春·雪》,指导学生进行“美读”,可采取以下步骤:先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乐声中,感受北国雪景的壮阔美;再指导学生理解词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快慢相宜的节奏美;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重音读法,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气魄美、优柔美和壮烈美。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从作品美的语言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
三、激发想象,体味文中的意境美
想象是审美的翅膀,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都需要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就像一把“金钥匙”,可以开启智慧之门。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中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为例,前几句“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诉说旅人的悲凉情怀,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秋野黄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又是旅人内在情感存在的外在形式。因此,可先让学生进行再现想象,根据诗人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题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当这些荒凉萧瑟的景物呈现于学生眼前时,学生意识的触角也就自然地伸向了旅人的内心深处,深深地体味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和作者寂寞、孤独、悲凉的幽幽哀愁。
四、在写作中体验和感受美
由于学校与社会存在距离,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体验和实践现实之美确有难度,但是可以展开审美教育的另一翼翅——写作。如果说阅读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美,那么写作则是让学生实践和追逐美。写作不仅仅是辞章的灵动与闪耀,更是思想的升华与积聚,任何有价值、意义的文章都需要有思想和个性,而要拥有思想和个性,就必须具备健康的审美心理和较高的审美能力。写作就是流露学生的审美观念,磨练学生的审美意志,实践学生的审美创造。要写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美文来,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这种发达、细致而敏锐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备美的眼睛和头脑。在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基础上,通过记叙事件,阐述道理,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阐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使学生的精神、良心、情感、信念受到触动与荡涤,批判假丑恶,赞美真善美,从而最终达到观照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增强对美的认识
美育是教师手中的鼓,只要轻重合适,恰到好处,每一个鼓点和鼓令,便都能生效,产生巨大的冲力。人的情绪发动,贵在正气鼓舞,有感而发,向前、向上的精神,贵在时时振奋,才能兴趣不衰。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并不是缺少美感,而是缺少对美的认识,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教师分析祥林嫂个性美的时候,就要把学生注意的目光和期盼的心情抓住,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审美的角色,设身处地地站在祥林嫂的角度思考生活,感受生活。祥林嫂年轻时的笑不能说不美,但她命运多舛,嫁了两个丈夫都死了,是恐惧、迷信、紧张、挣扎使她失去了女人的本色,是旧社会四大绳索索走了她的命。第一个丈夫死后,她在鲁四老爷家做牛当马,嘴角边也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二个丈夫死后,当她辛苦到一年,捐了一条门槛后也曾有过舒畅的神气。这些细节,都表明她也奢望过真正的人的地位。就此一点,旧社会妇女的地位如何,祥林嫂悲剧的意义何在,也就揭示得清清楚楚了。这个形象在于揭示:生命是女人的小舟,环境是女人的大海。
二、指导“美”读,领悟语言的艺术美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还要与作者的心灵互相感应,在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语文课中的美,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美,只有通过“美读”,才能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沁园春·雪》,指导学生进行“美读”,可采取以下步骤:先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乐声中,感受北国雪景的壮阔美;再指导学生理解词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快慢相宜的节奏美;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重音读法,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气魄美、优柔美和壮烈美。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从作品美的语言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
三、激发想象,体味文中的意境美
想象是审美的翅膀,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都需要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就像一把“金钥匙”,可以开启智慧之门。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中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为例,前几句“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诉说旅人的悲凉情怀,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幅秋野黄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又是旅人内在情感存在的外在形式。因此,可先让学生进行再现想象,根据诗人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题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当这些荒凉萧瑟的景物呈现于学生眼前时,学生意识的触角也就自然地伸向了旅人的内心深处,深深地体味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和作者寂寞、孤独、悲凉的幽幽哀愁。
四、在写作中体验和感受美
由于学校与社会存在距离,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体验和实践现实之美确有难度,但是可以展开审美教育的另一翼翅——写作。如果说阅读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美,那么写作则是让学生实践和追逐美。写作不仅仅是辞章的灵动与闪耀,更是思想的升华与积聚,任何有价值、意义的文章都需要有思想和个性,而要拥有思想和个性,就必须具备健康的审美心理和较高的审美能力。写作就是流露学生的审美观念,磨练学生的审美意志,实践学生的审美创造。要写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美文来,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这种发达、细致而敏锐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备美的眼睛和头脑。在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基础上,通过记叙事件,阐述道理,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阐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使学生的精神、良心、情感、信念受到触动与荡涤,批判假丑恶,赞美真善美,从而最终达到观照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