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手工课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农村中学中手工课的教学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手工课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分析了开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手工课;农村中学;美术教学
一、手工课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因而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的中学生,除了要开发他们的智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本人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富强。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主要具体表现为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在上述三种能力的基础之上,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改进,从而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新事物。手工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的一个平台,在手工制作中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对于农村中学生,通过搜集当地不具有美感的材料,比如鸡蛋壳,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这些材料加工创造出独具美感的作品。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设计、运用”的要求,也就是学生除了掌握设计的理念、方法外,还要能运用这些方法设计出一定的作品,因而强调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手工课正是属于设计、运用的范围,该课程主要是以美术理论的具体运用为主,通过手工课,学生要能够认识、感知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将这些材料设计、制作为具有一定视觉美的艺术作品。手的活动有助于带动人大脑的活动(思考),通过手工制作,学生不断搜集有用的制作方法、制作技巧,并深刻记忆在大脑中,在面对各种素材时,学生才能够从中挑选中有价值的、可造性的材料,并运用习得的技巧、方法,将不具美感的材料制作成非常漂亮的物件。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手工课表面上看,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实现手、脑的协调,其实手工课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创造出最美的东西,因而会本着非常认真的态度,完成作品的制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端正、认真的生活态度。同时,制作过程是对各种材料组合、加工的过程,因而在动手的同时,学生也收获了快乐,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制作品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是学生表达自己意愿的最好形式。另外,手工课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某种作品的制作,因而有助于学生间建立起友好的、团结协作的关系。种种以上健康的心理,都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或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手工课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所遭遇的问题
(一)学校缺乏相应的美术教学设施
(农村中学不同于城镇中学,在经济上不够富裕,因而大多数的农村中学都不开设美术课,有些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一周也上不了一次课。还有一些学校,只在低年级时开设美术课。美术课缺乏相应的教学设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没有可参考的美术课教材,没有专门的美术活动室,没有画架和用于临摹的模型等。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美术教师只得采用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给学生讲解美术课知识,动手操作的部分大多停留在的二维素描画上,对于三维物体的临摹,由于缺乏模型、画架、制作材料等,教师只好课前做好,然后拿到课堂上给学生讲解,省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这一段请修改。现在的农村中学都有美术课,有教材,教育现代化程度很高,都标配美术教室,画架等一系列的美术教学配套器材。教师也有多媒体。关键是还是学生、家长、老师的意识上,能否综合手段的教学。)
(二)家长不重视美术手工课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长的观念、行为举止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作为农村中学生,从小就受父母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因而对于物质生活更加渴望,而对于画画等美术事物似乎不太敢奢望。农村家庭里,父母通常认为孩子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学好文化课,将来考上大学,走向大城市,对于美术课,父母则认为是没有必要开设的,也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喜欢画画、临摹等,就会受到父母的指责,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不爱学习的表现。另外,农村家庭不像城市家庭富裕,能够上学读书已经非常不错,哪有多余的钱让孩子买画笔、画纸。
(三)美术手工课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农村中学美术手工课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大多是通过继续教育、函授等形式取得了本科学历,真正全日制本科学历的美术手工课教师非常少。因而,面对材料丰富多彩、制作流程复杂的手工课,很多手工课教师显得不够“心灵手巧”。另外,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仍然停留在画好画的阶段,因为画画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手工课形式,只需要纸和笔,因而很多农村美术老师将画画作为手工课上唯一的教学内容,而从未开展过动手操作较强的手工制作课。更有一些美术教师,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索性从事一些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放弃了对美术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研究。
三、农村中学美术教育中手工课教学体系的重构
(一)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
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是不能渴望美术馆、艺术馆、文化宫等拔地而起的,为了丰富农村中学手工课的素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起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思想,这样也可以打造出别具特色的手工课。农村孩子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手工课上的材料,如小草、树叶、荒山、各种废弃物等,通过乡土资源的利用,让学生感受到故乡不一样的美。许多外观并不美丽的天然资源,如鹅卵石、家禽蛋壳、谷物类的种子、秸秆、鱼刺、骨头等,通过加工创造,同样可以制作出非常具有特色的美丽艺术品。废弃物的再次利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美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一方面,美术教师应该树立起兢兢业业的态度,把自己当作农村孩子的启蒙老师,帮助农村中学生培养审美意识,帮助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不断钻研美术手工课制作技巧和方法,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另一方面,当地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激励机制,制定专门针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扶持政策,充分调配当地的美术教师资源,实行流动讲学的措施,同时还应为农村中学美术教师提供研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忧虑。
(三)将美术课纳入到中学毕业成绩中
为了引起农村家长对美术课的重视,为了农村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应该考虑将美术课纳入到中学毕业成绩中,使美术课和其他文化课一样,在学生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家长才会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美术知识,才能在经济上支持学生买最基本的美术用具。
参考文献:
[1]吴榕浩.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现状分析[J].贵州民族报,2014.5
                        关键词:手工课;农村中学;美术教学
一、手工课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因而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的中学生,除了要开发他们的智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本人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富强。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主要具体表现为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在上述三种能力的基础之上,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改进,从而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新事物。手工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的一个平台,在手工制作中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对于农村中学生,通过搜集当地不具有美感的材料,比如鸡蛋壳,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这些材料加工创造出独具美感的作品。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设计、运用”的要求,也就是学生除了掌握设计的理念、方法外,还要能运用这些方法设计出一定的作品,因而强调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手工课正是属于设计、运用的范围,该课程主要是以美术理论的具体运用为主,通过手工课,学生要能够认识、感知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将这些材料设计、制作为具有一定视觉美的艺术作品。手的活动有助于带动人大脑的活动(思考),通过手工制作,学生不断搜集有用的制作方法、制作技巧,并深刻记忆在大脑中,在面对各种素材时,学生才能够从中挑选中有价值的、可造性的材料,并运用习得的技巧、方法,将不具美感的材料制作成非常漂亮的物件。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手工课表面上看,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实现手、脑的协调,其实手工课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创造出最美的东西,因而会本着非常认真的态度,完成作品的制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端正、认真的生活态度。同时,制作过程是对各种材料组合、加工的过程,因而在动手的同时,学生也收获了快乐,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制作品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是学生表达自己意愿的最好形式。另外,手工课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某种作品的制作,因而有助于学生间建立起友好的、团结协作的关系。种种以上健康的心理,都可以帮助学生减少或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手工课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所遭遇的问题
(一)学校缺乏相应的美术教学设施
(农村中学不同于城镇中学,在经济上不够富裕,因而大多数的农村中学都不开设美术课,有些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一周也上不了一次课。还有一些学校,只在低年级时开设美术课。美术课缺乏相应的教学设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没有可参考的美术课教材,没有专门的美术活动室,没有画架和用于临摹的模型等。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美术教师只得采用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给学生讲解美术课知识,动手操作的部分大多停留在的二维素描画上,对于三维物体的临摹,由于缺乏模型、画架、制作材料等,教师只好课前做好,然后拿到课堂上给学生讲解,省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这一段请修改。现在的农村中学都有美术课,有教材,教育现代化程度很高,都标配美术教室,画架等一系列的美术教学配套器材。教师也有多媒体。关键是还是学生、家长、老师的意识上,能否综合手段的教学。)
(二)家长不重视美术手工课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长的观念、行为举止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作为农村中学生,从小就受父母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因而对于物质生活更加渴望,而对于画画等美术事物似乎不太敢奢望。农村家庭里,父母通常认为孩子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学好文化课,将来考上大学,走向大城市,对于美术课,父母则认为是没有必要开设的,也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喜欢画画、临摹等,就会受到父母的指责,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不爱学习的表现。另外,农村家庭不像城市家庭富裕,能够上学读书已经非常不错,哪有多余的钱让孩子买画笔、画纸。
(三)美术手工课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农村中学美术手工课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大多是通过继续教育、函授等形式取得了本科学历,真正全日制本科学历的美术手工课教师非常少。因而,面对材料丰富多彩、制作流程复杂的手工课,很多手工课教师显得不够“心灵手巧”。另外,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仍然停留在画好画的阶段,因为画画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手工课形式,只需要纸和笔,因而很多农村美术老师将画画作为手工课上唯一的教学内容,而从未开展过动手操作较强的手工制作课。更有一些美术教师,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索性从事一些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放弃了对美术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研究。
三、农村中学美术教育中手工课教学体系的重构
(一)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
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是不能渴望美术馆、艺术馆、文化宫等拔地而起的,为了丰富农村中学手工课的素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起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思想,这样也可以打造出别具特色的手工课。农村孩子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手工课上的材料,如小草、树叶、荒山、各种废弃物等,通过乡土资源的利用,让学生感受到故乡不一样的美。许多外观并不美丽的天然资源,如鹅卵石、家禽蛋壳、谷物类的种子、秸秆、鱼刺、骨头等,通过加工创造,同样可以制作出非常具有特色的美丽艺术品。废弃物的再次利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美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一方面,美术教师应该树立起兢兢业业的态度,把自己当作农村孩子的启蒙老师,帮助农村中学生培养审美意识,帮助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不断钻研美术手工课制作技巧和方法,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另一方面,当地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激励机制,制定专门针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扶持政策,充分调配当地的美术教师资源,实行流动讲学的措施,同时还应为农村中学美术教师提供研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忧虑。
(三)将美术课纳入到中学毕业成绩中
为了引起农村家长对美术课的重视,为了农村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应该考虑将美术课纳入到中学毕业成绩中,使美术课和其他文化课一样,在学生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家长才会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美术知识,才能在经济上支持学生买最基本的美术用具。
参考文献:
[1]吴榕浩.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现状分析[J].贵州民族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