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有限的器物之上,聆听自然的声音。龙泉青瓷的跳刀作品,就如其地域环境一样宁静纯粹,一山一水青翠欲滴,一石一木亘古悠长。
修坯的工具行走在泥土之上,形成了自然的肌理。这些肌理或如清泉石上不灌不惊,或如鱼翔浅底嬉若游龙,赋予泥土以自然的生命。在创作过程中,刀不再是一把平常的工具,刀与泥土形成了对话,也是心与自然的对话。
跳刀装饰技法自古有之,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古代,刀与陶车没有配合好,修坯的过程中产生急促有序的跳动,与坯体形成共振,从而造成利坯刀在坯体上留下连续且有规律的痕迹。这种痕迹大多被视为工艺缺陷,但正是“跳刀纹”随意、自然的肌理,却让人耳目一新。
跳刀纹装饰曾经出现在金代磁州窑陶瓷器物中,碗内侧的跳刀纹就是利用修坯刀的跳动,剔掉坯体表面的白色化妆土,而露出灰色的坯体颜色,呈现出横向排列的、连续的、有强烈秩序感的跳刀纹。
隋唐时期,在注壶上出现黄釉席纹、散点纹、旋向短线纹的跳刀纹理。除此之外,还有宋代当阳峪出产的黑地飞白纹罐,辽金元时期的跳刀绿釉罐钵等器物。从这些器皿的表面可以看出,当时跳刀纹呈现出从最初的单层短直线过渡到了双层交叉长直线的特点。在这方寸器皿之上,不仅形成了具有的节奏韵律和富有变化的肌理效果,更是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手工的痕迹、工具的痕迹,以及自然的痕迹。
在前人的跳刀装饰技法上,我们结合多年的青瓷传统技法经验,进行了一次次试验与创新。创新跳刀的技艺是一套完整的体系,被业内称作“龙泉青瓷上的芭蕾”。在跳刀创作的过程中,刀与坯就如同一曲合奏,不仅如同音乐所表现出较强的时间性韵律,而且肌理反映出一种秩序与协调的美。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跳刀技艺的经验,先用宽度为2厘米左右的铁皮弹性刀的平刃与坯体表面接触,并使刀刃稍稍倾斜,控制手握刀的力度,随着刀的跳动,坯体上出现倾斜的平行排列的跳刀纹。根据器型或构思的要求,再变换刀刃的角度与力度,使之与前次成相反方向倾斜。重复进行一次,与前一次的刀痕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交叉重复的纹理。
肌理变幻莫测的跳刀纹,要一次性完成一层跳刀纹理,不可修改,需要心、耳、手、眼与跳刀协同操作。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下,根据创作意图开发了“编织纹”“水波纹”“雨点纹”等跳刀纹理。
众所周知,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以梅子青、粉青釉为人称道。在创新跳刀技法的同时,也结合龙泉青瓷传统的装饰技艺。从自然的无限迹象中,寻找要表现的陶瓷语言,这种语言是带有生命气息的这种语言能够将有限的器物放大到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之内。青瓷跳刀纹的美感在工巧与天巧之间达到了契合,也就像讲述的不同的故事和经历一样动人。
在创作《盛世牡丹》时,我将“牡丹花纹”进行刻花装饰施梅子青釉,釉层厚实透明、釉面光亮、釉质莹润、釉色青翠,色泽淡雅高贵,可与翡翠媲美。“编织跳刀纹”施灰釉,“跳刀纹”与灰釉的结合,能充分体现“跳刀纹”装饰自然、和谐的纹理。灰釉的特殊色泽保持了跳刀纹产生的丰富变化,改变了作品的空间概念,使作品蕴含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
当走在山里散步,见到前方有一小潭瀑流,被这瀑流深深地吸引,便想着如何用青瓷跳刀来记录这自然的美景,经过构思拿起手中的工具,在粘辘车的旋转中,寻找着自然的迹象。这是对自然感悟的心灵之巧与工巧相结合,在寻常中感悟到刀痕与泥痕的一深一浅、一呼一吸,幻影无常的变化中才可一观其作品中的云淡风轻、斜风细雨。作品《忆江南》《叠翠》《听雨》《遥远的记忆》等都运用了跳刀装饰技艺。这些作品色泽温暖、层次丰富,给人一种悠远、古拙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龙泉青瓷与跳刀灰釉的结合,产生了强力的视觉对比和艺术冲击效果。
有人曾这样形容跳刀装饰:“只见坯体在辘轳上飞旋,坯刀急促有序的跳动;刚健的大手显得深沉有力、刚毅的眼神却是凝神沉着,手法娴熟而自信,纹理清晰而多变,过程快捷而神奇。”跳刀装饰技艺在现实空间中,不仅存在着节奏和韵律感,更是艺人们呈现出昼夜变化、四季交替、山川起伏变化、动植物生活规律等大自然有秩序的变化。
跳刀装饰不仅仅是呈现纹饰的美,也是体现出制作的过程美感,更是心与自然的交流。在那阵阵美妙的低鸣声后,顷刻之间呈现的是“初春淅淅沥沥的细雨”“北方原野雪后的麦田”“大漠风暴过后的沙浪”“微风起处涟漪的湖面”“晚霞天空上的云霓”,在创作中将大自然各种惊艳绝伦之美,从内心深处释出。
如今,龙泉青瓷融合独特的跳刀绝艺,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艺人们用熟练的跳刀技艺和对自然的呈现,以及与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结合,抓住了刀与泥的痕迹和个性,呈现了刀与泥土的对白,用心诉诸了自然的美好,这才是对作品最终的诠释。
修坯的工具行走在泥土之上,形成了自然的肌理。这些肌理或如清泉石上不灌不惊,或如鱼翔浅底嬉若游龙,赋予泥土以自然的生命。在创作过程中,刀不再是一把平常的工具,刀与泥土形成了对话,也是心与自然的对话。
“融古”觅跳刀
跳刀装饰技法自古有之,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古代,刀与陶车没有配合好,修坯的过程中产生急促有序的跳动,与坯体形成共振,从而造成利坯刀在坯体上留下连续且有规律的痕迹。这种痕迹大多被视为工艺缺陷,但正是“跳刀纹”随意、自然的肌理,却让人耳目一新。
跳刀纹装饰曾经出现在金代磁州窑陶瓷器物中,碗内侧的跳刀纹就是利用修坯刀的跳动,剔掉坯体表面的白色化妆土,而露出灰色的坯体颜色,呈现出横向排列的、连续的、有强烈秩序感的跳刀纹。
隋唐时期,在注壶上出现黄釉席纹、散点纹、旋向短线纹的跳刀纹理。除此之外,还有宋代当阳峪出产的黑地飞白纹罐,辽金元时期的跳刀绿釉罐钵等器物。从这些器皿的表面可以看出,当时跳刀纹呈现出从最初的单层短直线过渡到了双层交叉长直线的特点。在这方寸器皿之上,不仅形成了具有的节奏韵律和富有变化的肌理效果,更是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手工的痕迹、工具的痕迹,以及自然的痕迹。
“铸今”创新作
在前人的跳刀装饰技法上,我们结合多年的青瓷传统技法经验,进行了一次次试验与创新。创新跳刀的技艺是一套完整的体系,被业内称作“龙泉青瓷上的芭蕾”。在跳刀创作的过程中,刀与坯就如同一曲合奏,不仅如同音乐所表现出较强的时间性韵律,而且肌理反映出一种秩序与协调的美。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跳刀技艺的经验,先用宽度为2厘米左右的铁皮弹性刀的平刃与坯体表面接触,并使刀刃稍稍倾斜,控制手握刀的力度,随着刀的跳动,坯体上出现倾斜的平行排列的跳刀纹。根据器型或构思的要求,再变换刀刃的角度与力度,使之与前次成相反方向倾斜。重复进行一次,与前一次的刀痕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交叉重复的纹理。
肌理变幻莫测的跳刀纹,要一次性完成一层跳刀纹理,不可修改,需要心、耳、手、眼与跳刀协同操作。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下,根据创作意图开发了“编织纹”“水波纹”“雨点纹”等跳刀纹理。
众所周知,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以梅子青、粉青釉为人称道。在创新跳刀技法的同时,也结合龙泉青瓷传统的装饰技艺。从自然的无限迹象中,寻找要表现的陶瓷语言,这种语言是带有生命气息的这种语言能够将有限的器物放大到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之内。青瓷跳刀纹的美感在工巧与天巧之间达到了契合,也就像讲述的不同的故事和经历一样动人。
在创作《盛世牡丹》时,我将“牡丹花纹”进行刻花装饰施梅子青釉,釉层厚实透明、釉面光亮、釉质莹润、釉色青翠,色泽淡雅高贵,可与翡翠媲美。“编织跳刀纹”施灰釉,“跳刀纹”与灰釉的结合,能充分体现“跳刀纹”装饰自然、和谐的纹理。灰釉的特殊色泽保持了跳刀纹产生的丰富变化,改变了作品的空间概念,使作品蕴含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
当走在山里散步,见到前方有一小潭瀑流,被这瀑流深深地吸引,便想着如何用青瓷跳刀来记录这自然的美景,经过构思拿起手中的工具,在粘辘车的旋转中,寻找着自然的迹象。这是对自然感悟的心灵之巧与工巧相结合,在寻常中感悟到刀痕与泥痕的一深一浅、一呼一吸,幻影无常的变化中才可一观其作品中的云淡风轻、斜风细雨。作品《忆江南》《叠翠》《听雨》《遥远的记忆》等都运用了跳刀装饰技艺。这些作品色泽温暖、层次丰富,给人一种悠远、古拙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龙泉青瓷与跳刀灰釉的结合,产生了强力的视觉对比和艺术冲击效果。
“咀华”道审美
有人曾这样形容跳刀装饰:“只见坯体在辘轳上飞旋,坯刀急促有序的跳动;刚健的大手显得深沉有力、刚毅的眼神却是凝神沉着,手法娴熟而自信,纹理清晰而多变,过程快捷而神奇。”跳刀装饰技艺在现实空间中,不仅存在着节奏和韵律感,更是艺人们呈现出昼夜变化、四季交替、山川起伏变化、动植物生活规律等大自然有秩序的变化。
跳刀装饰不仅仅是呈现纹饰的美,也是体现出制作的过程美感,更是心与自然的交流。在那阵阵美妙的低鸣声后,顷刻之间呈现的是“初春淅淅沥沥的细雨”“北方原野雪后的麦田”“大漠风暴过后的沙浪”“微风起处涟漪的湖面”“晚霞天空上的云霓”,在创作中将大自然各种惊艳绝伦之美,从内心深处释出。
如今,龙泉青瓷融合独特的跳刀绝艺,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艺人们用熟练的跳刀技艺和对自然的呈现,以及与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结合,抓住了刀与泥的痕迹和个性,呈现了刀与泥土的对白,用心诉诸了自然的美好,这才是对作品最终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