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析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本文对在教学中如何对再现单三部曲式作品进行分析进行梳理,从曲式、和声、旋律特点等方面对贺绿汀《摇篮曲》作音乐分析,进一步认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特和贺绿汀的创作思想及其作曲技法。
关键词:单三部曲式 再现单三部曲式 教学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12-02
一、单三部曲式
通过三个阶段来陈述音乐,每一个阶段的结构规模相当于单一部曲式,其整体结构即为单三部曲式,也就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三部性結构原则组合而成。形成于17-18世纪的风俗乐曲,应用十分广泛。
二、单三部曲式的分类
单三部曲式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并列单三部曲式、变体(多部)单三部曲式。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单二、单三部曲式都有并列与再现之分,但是在西方音乐的单二部曲式中,并列组合原则和并列类型是主要的,而在单三部曲式中,再现组合原则和再现类型就更显重要。
三、再现单三部曲式
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必须是再现的结构:A、B、A。在表现形态上:由三个乐段构成(在规模上三个乐段相等或相似),中间段必须以某种方式与前后两部分形成对比,前后两部分在调性上必须统一在主调上,保证结构的完整。
(一)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点
由再现单二部曲式演变而来,由于单三的中间部分比再现单二部曲式的对比句有更宽裕的发挥余地,再现段也比再现单二部曲式的再现句的陈述更加从容,所以再现单三部曲式已成为小型曲式中最重要也最被普遍使用的曲式之一。(由于相对完整的再现,使音乐更加平衡与对称,使合的功能更为清晰。)
其中再现段按再现的类型又分为:完全再现、变化再现(动力再现)、综合动力再现(对那些在再现第一部分材料的同时,又综合再现中部材料或引子等其他部位材料,常称作综合再现)。再现时可以是全再现,也可以是半再现(缩减再现)等。
单三部曲式各部分间比例悬殊屡见不鲜,它的结构相对比较自由。如,其第一部分结构就常常突破方整性;中段也可大可小,但尤以戏剧性对比或比较大规模的展开见长。篇幅较大的对比或展开并不会导致乐曲的涣散,因为在中段之后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含再现功能的曲式段落再现段,它可以通过主题再现,至少也是调的再现,从容地实现乐曲的整结构平衡。所以,单三部曲式是一种表现范围较广,结构弹性也比较大的曲式。
(二)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中段特点 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中段按材料的使用不同又分为:引申(或派生)对比材料(用旧材料)、对比并置材料(用新材料)、综合性材料(既包含引申A部分材料的发展,又有新的对比)。
贺绿汀《摇篮曲》为对比中段的再现单三部曲式,对比中段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特点:单三部曲式的中段出现相对独立的新主题,用的新材料(这时A部分往往是收拢性结构)。并且中段音乐的陈述还往往具有一定的呈示性(如新主题有比较清晰的句法等),但同时又具有作为中间段落的某种不稳定因素(如和声、调性的不稳定性或结构、节奏中的不稳定因素等),这种情况在歌曲、舞曲、或进行曲一类体裁的作品中比较多见。这类再现单三部曲式在声乐作品中尤为多见(对比的强弱,取决于作品规模的大小,单三部曲式到底还是一种小型曲式,在规模较大的作品中中部对比相对较大,反之中部对比不大)。
四、贺绿汀《摇篮曲》的教学分析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
贺绿汀(1903.7-1999.4),湖南邵阳县人,邵东县九龙岭镇新庵堂村,生于农民家庭,20世纪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活动家。1924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科学钢琴、小提琴、民族乐器及音乐理论,1931年春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曾经师从著名音乐家黄自学习理论作曲,师从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习钢琴。他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共创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近百首歌曲,6首钢琴曲,6首管弦乐曲,10多部电影音乐,还出版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贺绿汀作为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一位早期实践者,将欧洲音乐的传统技法与民族音乐相结合,他的创作风格朴实简练,浑然天成。
《摇篮曲》创作于1934年,利用“摇篮曲”的音乐体裁,塑造了优美、温馨、安详、平和的音乐形象,旋律是用五声音调写成,在五声音调与功能和声的结合上作了成功的尝试。由于《摇篮曲》的旋律十分动听又相对独立完整,后由作曲家改编为一个供大提琴独奏用的版本。写作当时,正是日本开始大举侵略中国的时候,不难想到,贺老的这部作品,不但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和信心,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爱、对祖国命运的担忧、还有对祖国光明未来的信心。
(二)贺绿汀《摇篮曲》的作品分析
1.曲式结构分析
2.作品教学分析
此曲为(对比中段)再现单三部曲式,这是贺绿汀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钢琴小品。
(1)A呈示段部分(1-27):bA大调,2/4拍子,由a、a1两个乐句组成,“14(2+4+8)+13(2+4+7)”的结构,非方整性的平行乐段。a、a1两句为平行关系,都采用了“2+4+8(7)”内部递增的构成方式,平稳固定的织体,利用扩充展衍的手法,其音乐的发展出现极为有趣的结构现象。乐句内部以前两小节(1-2小节)为核心材料,后面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某一调式音级运动(上句围绕bB商调式,下句围绕着F羽调式),使用不断的加料方法,使结构不断扩充。乐句中含有三个乐节,其中后两个乐节以倍数递增的手法,形成很有特色的扩充结构,第二句的尾音缩短了一小节,为开放性终止的乐段,表达了母亲疼爱孩子的深情,形象地描绘出孩子在摇篮里安睡,母亲在摇篮旁轻声歌唱的情景。
(2)中段B部分(28-41):为对比并置中段,采用新材料,由 b、c两个乐句组成,“6+8” 的结构,非方整性的对比乐段。调性从bD — bb — bA,b句采用新的材料进行展开,低音声部并作了模仿式填充,c将材料进行分裂、向上模进、再模进的手法,进行展开发展(上句围绕F角调式,下句围绕着bA徵调式)。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A部分的安静平稳变得稍有生气,这也直接导致了织体形态和陈述方式的改变:伴奏织体由A部分的摇篮曲体裁的摇曳音型变为长音持续的柱式和弦,虽然流动性减弱但内在的力度却有所增强,与此相应,旋律声部的骨干音上都加了重音记号;在旋声部长音持续时低音声部都作了模仿式填充,使得音乐在停滞的和声背景中体现出更多的活跃性。动感增强,音乐力度加强,造成乐曲的高潮,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焦虑。
(3)连接(属准备)7小节(42-48),前半围绕bD 宫的bE商调式,后半转到bA宫围绕着bA宫的bB商调式,最后以属功能和弦准备期待再现。
(4)A再现段部分(49-75):再现A呈示段部分,材料、结构、调性和声为完全再现。表达了焦虑之后对孩子光明未来充满了信心的情感。音乐又回到宁静、安详的意境中。结束处旋律在中低音区陈述,刻画孩子沉入甜蜜的梦乡。
(5)尾声9小节(76-84),实现了调性的最后回归,尾声在弱力度下进行,速度最后渐慢,完满终止结束全曲。
参考文献:
[1]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范乃信.曲式精要[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关键词:单三部曲式 再现单三部曲式 教学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12-02
一、单三部曲式
通过三个阶段来陈述音乐,每一个阶段的结构规模相当于单一部曲式,其整体结构即为单三部曲式,也就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三部性結构原则组合而成。形成于17-18世纪的风俗乐曲,应用十分广泛。
二、单三部曲式的分类
单三部曲式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并列单三部曲式、变体(多部)单三部曲式。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单二、单三部曲式都有并列与再现之分,但是在西方音乐的单二部曲式中,并列组合原则和并列类型是主要的,而在单三部曲式中,再现组合原则和再现类型就更显重要。
三、再现单三部曲式
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必须是再现的结构:A、B、A。在表现形态上:由三个乐段构成(在规模上三个乐段相等或相似),中间段必须以某种方式与前后两部分形成对比,前后两部分在调性上必须统一在主调上,保证结构的完整。
(一)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点
由再现单二部曲式演变而来,由于单三的中间部分比再现单二部曲式的对比句有更宽裕的发挥余地,再现段也比再现单二部曲式的再现句的陈述更加从容,所以再现单三部曲式已成为小型曲式中最重要也最被普遍使用的曲式之一。(由于相对完整的再现,使音乐更加平衡与对称,使合的功能更为清晰。)
其中再现段按再现的类型又分为:完全再现、变化再现(动力再现)、综合动力再现(对那些在再现第一部分材料的同时,又综合再现中部材料或引子等其他部位材料,常称作综合再现)。再现时可以是全再现,也可以是半再现(缩减再现)等。
单三部曲式各部分间比例悬殊屡见不鲜,它的结构相对比较自由。如,其第一部分结构就常常突破方整性;中段也可大可小,但尤以戏剧性对比或比较大规模的展开见长。篇幅较大的对比或展开并不会导致乐曲的涣散,因为在中段之后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含再现功能的曲式段落再现段,它可以通过主题再现,至少也是调的再现,从容地实现乐曲的整结构平衡。所以,单三部曲式是一种表现范围较广,结构弹性也比较大的曲式。
(二)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中段特点 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中段按材料的使用不同又分为:引申(或派生)对比材料(用旧材料)、对比并置材料(用新材料)、综合性材料(既包含引申A部分材料的发展,又有新的对比)。
贺绿汀《摇篮曲》为对比中段的再现单三部曲式,对比中段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特点:单三部曲式的中段出现相对独立的新主题,用的新材料(这时A部分往往是收拢性结构)。并且中段音乐的陈述还往往具有一定的呈示性(如新主题有比较清晰的句法等),但同时又具有作为中间段落的某种不稳定因素(如和声、调性的不稳定性或结构、节奏中的不稳定因素等),这种情况在歌曲、舞曲、或进行曲一类体裁的作品中比较多见。这类再现单三部曲式在声乐作品中尤为多见(对比的强弱,取决于作品规模的大小,单三部曲式到底还是一种小型曲式,在规模较大的作品中中部对比相对较大,反之中部对比不大)。
四、贺绿汀《摇篮曲》的教学分析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
贺绿汀(1903.7-1999.4),湖南邵阳县人,邵东县九龙岭镇新庵堂村,生于农民家庭,20世纪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活动家。1924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科学钢琴、小提琴、民族乐器及音乐理论,1931年春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曾经师从著名音乐家黄自学习理论作曲,师从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习钢琴。他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共创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近百首歌曲,6首钢琴曲,6首管弦乐曲,10多部电影音乐,还出版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贺绿汀作为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一位早期实践者,将欧洲音乐的传统技法与民族音乐相结合,他的创作风格朴实简练,浑然天成。
《摇篮曲》创作于1934年,利用“摇篮曲”的音乐体裁,塑造了优美、温馨、安详、平和的音乐形象,旋律是用五声音调写成,在五声音调与功能和声的结合上作了成功的尝试。由于《摇篮曲》的旋律十分动听又相对独立完整,后由作曲家改编为一个供大提琴独奏用的版本。写作当时,正是日本开始大举侵略中国的时候,不难想到,贺老的这部作品,不但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和信心,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爱、对祖国命运的担忧、还有对祖国光明未来的信心。
(二)贺绿汀《摇篮曲》的作品分析
1.曲式结构分析
2.作品教学分析
此曲为(对比中段)再现单三部曲式,这是贺绿汀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钢琴小品。
(1)A呈示段部分(1-27):bA大调,2/4拍子,由a、a1两个乐句组成,“14(2+4+8)+13(2+4+7)”的结构,非方整性的平行乐段。a、a1两句为平行关系,都采用了“2+4+8(7)”内部递增的构成方式,平稳固定的织体,利用扩充展衍的手法,其音乐的发展出现极为有趣的结构现象。乐句内部以前两小节(1-2小节)为核心材料,后面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某一调式音级运动(上句围绕bB商调式,下句围绕着F羽调式),使用不断的加料方法,使结构不断扩充。乐句中含有三个乐节,其中后两个乐节以倍数递增的手法,形成很有特色的扩充结构,第二句的尾音缩短了一小节,为开放性终止的乐段,表达了母亲疼爱孩子的深情,形象地描绘出孩子在摇篮里安睡,母亲在摇篮旁轻声歌唱的情景。
(2)中段B部分(28-41):为对比并置中段,采用新材料,由 b、c两个乐句组成,“6+8” 的结构,非方整性的对比乐段。调性从bD — bb — bA,b句采用新的材料进行展开,低音声部并作了模仿式填充,c将材料进行分裂、向上模进、再模进的手法,进行展开发展(上句围绕F角调式,下句围绕着bA徵调式)。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A部分的安静平稳变得稍有生气,这也直接导致了织体形态和陈述方式的改变:伴奏织体由A部分的摇篮曲体裁的摇曳音型变为长音持续的柱式和弦,虽然流动性减弱但内在的力度却有所增强,与此相应,旋律声部的骨干音上都加了重音记号;在旋声部长音持续时低音声部都作了模仿式填充,使得音乐在停滞的和声背景中体现出更多的活跃性。动感增强,音乐力度加强,造成乐曲的高潮,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焦虑。
(3)连接(属准备)7小节(42-48),前半围绕bD 宫的bE商调式,后半转到bA宫围绕着bA宫的bB商调式,最后以属功能和弦准备期待再现。
(4)A再现段部分(49-75):再现A呈示段部分,材料、结构、调性和声为完全再现。表达了焦虑之后对孩子光明未来充满了信心的情感。音乐又回到宁静、安详的意境中。结束处旋律在中低音区陈述,刻画孩子沉入甜蜜的梦乡。
(5)尾声9小节(76-84),实现了调性的最后回归,尾声在弱力度下进行,速度最后渐慢,完满终止结束全曲。
参考文献:
[1]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范乃信.曲式精要[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