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认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颠覆旧社会私有制为主的社会关系,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这才是人类幸福的理想形态。在那里,人成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幸福的最本质要求。
关键词:人类幸福;理想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存在的私有制社会关系深恶痛绝,深刻批判私有制下的阶级对立,旧的分工和分配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的本质的异化现象。马克思认为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类幸福实现的前提。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了人类幸福的实现必须的社会条件。马克思将人类幸福的实现寄予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在那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幸福实现的最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幸福是内在相通的关系。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幸福只有建立在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幸福的获得首先必须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因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p31)因此,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条件下,人们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私有制横行当道,人的幸福被严重地摧残、扭曲。因此,人的幸福的实现,只有在消灭私有制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在变革社会关系的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主张。他们认为,个人的力量有限,集体的力量自然大过个人力量,因此,个人必然有机的联合为集体。在马克思看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只不过是沦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个阶级的个人。……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构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2](p105)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只有在真正的联合体中获得,"只有在集体中,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1](p84)当然,"这种联合不是任意的事情,他以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发展为前提。"[1](p84)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只有在这里,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所以,共产主义社会形式成为人类实现幸福的理想形态。
私有制条件滋生了异化的人和异化的社会,人与社会无可避免地"病态"了。在这样一个异化、病态的社会,它注定就不可能是和谐且幸福的社会,同样地,人也就不可能是幸福的人。人们要获得幸福,就必须消除异化现象。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只是人获得完全幸福的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3](p131)共产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的生存境况,人的幸福的实现。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境况的部分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生存境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的幸福得到了完全实现。
第一,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是"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下的被迫的强制劳动,是满足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4](p57)劳动者属于劳动者自己,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成了生命的外化。在这种劳动中,劳动者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的异化",人有压迫感是不幸的;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一个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而,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5](p66)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了,人自然能是享受和幸福的了。
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是没有自由、独立和个性的权利的,他们的活动范围狭小,被强加的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6](p85)马克思深刻批判私有制条件下的分工的片面性和强迫性,提到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力量和才能"[7](p217),他们都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分轮到另一个生产部门"[6](p85)。旧的分工被打破,剥削和压迫被消灭,物质财富已极大丰富,每一个人都不再固定在旧的分工的活动范围内,人们能"随心所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我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者"[6](p275)。劳动给人们带来享受,它是满足自身发展和自身实现的需要的活动。
第三,异化条件下,统治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控制生产,从而控制了产品的分配,这造成的后果就是人们的需要分裂了,需要分裂为统治阶级的需要和被统治阶级的需要,从而人们的分配因外在因素的左右变得不公,需要不再是分配的尺度了。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迫使人们奴隶般的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后;在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生活需要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的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p85)。 "这种制度下……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1](p54),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分配上实现真正的平等,人们该是多么幸福。
随着私有制的消灭、旧的分工的消灭、异化劳动的扬弃,取而代之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在那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建立了,劳动成了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同时劳动变成人的第一需要,人们可以通过劳动各盡其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共产主义社会是真实的共同体,在那里,个人幸福与社会及人类幸福是完全一致、融为一体的。因为在"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类生活中,"排除了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个人是作为真正的个人而自由结合的,并从联合中获得真正的幸福,个人能做到处处为社会和人类幸福着想并为社会和人类幸福服务;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不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般,将他人作为手段,而是满足他人的需要,并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矛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徐瑜晓(1987.1-),女,浙江武义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从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
关键词:人类幸福;理想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存在的私有制社会关系深恶痛绝,深刻批判私有制下的阶级对立,旧的分工和分配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的本质的异化现象。马克思认为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类幸福实现的前提。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了人类幸福的实现必须的社会条件。马克思将人类幸福的实现寄予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在那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幸福实现的最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幸福是内在相通的关系。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幸福只有建立在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幸福的获得首先必须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因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p31)因此,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条件下,人们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私有制横行当道,人的幸福被严重地摧残、扭曲。因此,人的幸福的实现,只有在消灭私有制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在变革社会关系的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主张。他们认为,个人的力量有限,集体的力量自然大过个人力量,因此,个人必然有机的联合为集体。在马克思看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只不过是沦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罢了。"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个阶级的个人。……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构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2](p105)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只有在真正的联合体中获得,"只有在集体中,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1](p84)当然,"这种联合不是任意的事情,他以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发展为前提。"[1](p84)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只有在这里,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所以,共产主义社会形式成为人类实现幸福的理想形态。
私有制条件滋生了异化的人和异化的社会,人与社会无可避免地"病态"了。在这样一个异化、病态的社会,它注定就不可能是和谐且幸福的社会,同样地,人也就不可能是幸福的人。人们要获得幸福,就必须消除异化现象。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只是人获得完全幸福的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3](p131)共产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的生存境况,人的幸福的实现。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境况的部分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生存境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的幸福得到了完全实现。
第一,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是"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下的被迫的强制劳动,是满足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4](p57)劳动者属于劳动者自己,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成了生命的外化。在这种劳动中,劳动者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的异化",人有压迫感是不幸的;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一个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而,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5](p66)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了,人自然能是享受和幸福的了。
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是没有自由、独立和个性的权利的,他们的活动范围狭小,被强加的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6](p85)马克思深刻批判私有制条件下的分工的片面性和强迫性,提到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力量和才能"[7](p217),他们都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分轮到另一个生产部门"[6](p85)。旧的分工被打破,剥削和压迫被消灭,物质财富已极大丰富,每一个人都不再固定在旧的分工的活动范围内,人们能"随心所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我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者"[6](p275)。劳动给人们带来享受,它是满足自身发展和自身实现的需要的活动。
第三,异化条件下,统治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控制生产,从而控制了产品的分配,这造成的后果就是人们的需要分裂了,需要分裂为统治阶级的需要和被统治阶级的需要,从而人们的分配因外在因素的左右变得不公,需要不再是分配的尺度了。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迫使人们奴隶般的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后;在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生活需要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的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p85)。 "这种制度下……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1](p54),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分配上实现真正的平等,人们该是多么幸福。
随着私有制的消灭、旧的分工的消灭、异化劳动的扬弃,取而代之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在那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建立了,劳动成了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同时劳动变成人的第一需要,人们可以通过劳动各盡其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共产主义社会是真实的共同体,在那里,个人幸福与社会及人类幸福是完全一致、融为一体的。因为在"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类生活中,"排除了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个人是作为真正的个人而自由结合的,并从联合中获得真正的幸福,个人能做到处处为社会和人类幸福着想并为社会和人类幸福服务;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不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般,将他人作为手段,而是满足他人的需要,并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矛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徐瑜晓(1987.1-),女,浙江武义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从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