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当前中学生求知欲强、善于思索、不盲从别人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科特点,我在近几年的中学语文教改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取得较好的成效。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一、用讨论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畅通少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思考表达较多的内容,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量越大越好,这是发散性思维的指标。用讨论法可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锻炼学生对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从教学观点看,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在老师启发诱导下,让学生自己动脑筋钻研教材,查找有关资料,解决教材中的疑难问题,从而畅通学生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思维,锻炼提高学生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讨论法,因不同教材有不同要求,讨论的方式也不同。如语文课精讲课文部分,我采用的是诱导讨论式和答疑讨论式;略读课文部分,采用的是点拨讨论式;自学课文部分,我则采用自学讨论式和自学答疑式。
二、用比较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问题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因而能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观点。比较是思维过程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有计划地、科学地运用比较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纵向比较,比较其深度。学习矛盾的《白杨礼赞》时,我让学生跟学过的郭沫若的《石榴》比教,同是托物言志的散文,相同与不同分别有哪些?学生通过分析、鉴别得出: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对树木的枝、干、叶的描写来抒情,但两者要表现的主题不同,揭示的主题深度也不同,《白杨礼赞》作者热情讴歌白杨树的伟岸、正直、向上,写出了边区军民团结向上的抗战精神。《石榴》作者赞美了石榴花开自由奔放的精神。两者相比,一个是热情赞美,一个是幽幽赞赏。所揭示的主题深度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揭示民族的气节、时代的精神,一个是寄托作者的精神追求,相比之下《白杨礼赞》的白杨树更赢得读者的赞美和热爱。通过纵向比较,更能理解《白杨礼赞》所揭示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寓意。
2、横向比较,比较其宽度。学习《醉翁亭记》时与《岳阳楼记》进行比较。“二记”皆为千古经典,“二记”的作者欧阳修、范仲淹同为北宋繁荣鼎盛时期同时代的著名文学家,在政治上同为失意被贬的京官。“二记”体现的“乐”则不同。《醉翁亭记》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道出了作者纵情山水的享乐观。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道出了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相比之下,欧阳修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的大同世界,是一个理想者,而范仲淹先忧后乐则是一个思想家,可见范仲淹的胸襟卓见,千古一人。学生通过比较,不但加深了对作者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的理解,更加深了对文章主题内容的领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用演讲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不依常规,以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能提出独特见解,它代表着发散思维的本质。而演讲法又是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需要,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的重要方法。为了鼓励求异思维,发展论辩意识,我开展了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五分钟来进行演讲:第一阶段重在有准备的演讲,第二阶段重在即兴演讲。经过训练,许多同学都能把学的课文结合班级、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要长期贯彻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特的思维能力,等于交给了学生学习的钥匙,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用讨论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畅通少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思考表达较多的内容,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量越大越好,这是发散性思维的指标。用讨论法可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锻炼学生对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从教学观点看,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在老师启发诱导下,让学生自己动脑筋钻研教材,查找有关资料,解决教材中的疑难问题,从而畅通学生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思维,锻炼提高学生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讨论法,因不同教材有不同要求,讨论的方式也不同。如语文课精讲课文部分,我采用的是诱导讨论式和答疑讨论式;略读课文部分,采用的是点拨讨论式;自学课文部分,我则采用自学讨论式和自学答疑式。
二、用比较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问题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因而能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观点。比较是思维过程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有计划地、科学地运用比较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纵向比较,比较其深度。学习矛盾的《白杨礼赞》时,我让学生跟学过的郭沫若的《石榴》比教,同是托物言志的散文,相同与不同分别有哪些?学生通过分析、鉴别得出: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对树木的枝、干、叶的描写来抒情,但两者要表现的主题不同,揭示的主题深度也不同,《白杨礼赞》作者热情讴歌白杨树的伟岸、正直、向上,写出了边区军民团结向上的抗战精神。《石榴》作者赞美了石榴花开自由奔放的精神。两者相比,一个是热情赞美,一个是幽幽赞赏。所揭示的主题深度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揭示民族的气节、时代的精神,一个是寄托作者的精神追求,相比之下《白杨礼赞》的白杨树更赢得读者的赞美和热爱。通过纵向比较,更能理解《白杨礼赞》所揭示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寓意。
2、横向比较,比较其宽度。学习《醉翁亭记》时与《岳阳楼记》进行比较。“二记”皆为千古经典,“二记”的作者欧阳修、范仲淹同为北宋繁荣鼎盛时期同时代的著名文学家,在政治上同为失意被贬的京官。“二记”体现的“乐”则不同。《醉翁亭记》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道出了作者纵情山水的享乐观。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道出了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相比之下,欧阳修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的大同世界,是一个理想者,而范仲淹先忧后乐则是一个思想家,可见范仲淹的胸襟卓见,千古一人。学生通过比较,不但加深了对作者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的理解,更加深了对文章主题内容的领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用演讲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不依常规,以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能提出独特见解,它代表着发散思维的本质。而演讲法又是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需要,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的重要方法。为了鼓励求异思维,发展论辩意识,我开展了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五分钟来进行演讲:第一阶段重在有准备的演讲,第二阶段重在即兴演讲。经过训练,许多同学都能把学的课文结合班级、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要长期贯彻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特的思维能力,等于交给了学生学习的钥匙,使学生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