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学生主体,因材施教
新课改依然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就是把学生学习是课堂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教师所面临的主体就是学生。所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体现出来,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把教与学的过程转变成一个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共同理解、共同创新的过程。整个过程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性。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毕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也不一样。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情况,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一名学生,让他们体验课堂学习的快乐。
素质教育下的课改体现教育做人和因材施教,知识和个性尊重的协调发展。素质教育是富含人性教育因素的教育,《学记》中所谓“化民成俗”,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都表明了这一点;素质教育强调综合开发人的潜能,它既重视开发人的自然潜能,又重视开发人的社会潜能和精神潜能,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素养的浑然一体,素质教育强调做人的人性实质是教师教育理解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依据
二、设置课堂教学任务,提高师生互动效率
新课程鼓励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课堂教学,从而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强调从“学”的角度组织教学活动,在此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要从注重“教”而转变为指导学生“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参与,获得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加强合作精神,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样就会把任务型教学的核心理念体现出来。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说:“上课,就是师生共同探险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会发现新大陆;每一节课师生都带着好奇心,怀着期待感走进过程中,获得共同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教师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探究,让课堂迈向更具丰富性的内涵境界,让教学充满深刻性。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从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指教育学、心理学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实践性知识指教师的教学经验,文化知识指教师应该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培训对象,构建灵活的、开放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培训模式,把培训分为教学理念、理论知识拓展、教学技能、教研课堂等不同的模块,形成“知识+技能”、“理论+实践”的格局,不断促进教师的发展。通过校本培训及“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教师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逐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整合教育资源,扩大资源共享
城市与农村、沿海和内地的教育资源明显存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短期内改变这一现状不现实,但区域性的学校可以交流互动。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给农村学校和教师带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农村教师到城市有特色的学校进行定期培训和学习;各学校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如师徒结对、案例教学等,以达到教师整体提高的目的,给农村学校带来新的变化。
一、学生主体,因材施教
新课改依然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就是把学生学习是课堂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教师所面临的主体就是学生。所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体现出来,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把教与学的过程转变成一个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共同理解、共同创新的过程。整个过程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性。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毕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也不一样。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情况,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一名学生,让他们体验课堂学习的快乐。
素质教育下的课改体现教育做人和因材施教,知识和个性尊重的协调发展。素质教育是富含人性教育因素的教育,《学记》中所谓“化民成俗”,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都表明了这一点;素质教育强调综合开发人的潜能,它既重视开发人的自然潜能,又重视开发人的社会潜能和精神潜能,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素养的浑然一体,素质教育强调做人的人性实质是教师教育理解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依据
二、设置课堂教学任务,提高师生互动效率
新课程鼓励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课堂教学,从而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强调从“学”的角度组织教学活动,在此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要从注重“教”而转变为指导学生“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参与,获得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加强合作精神,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样就会把任务型教学的核心理念体现出来。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说:“上课,就是师生共同探险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会发现新大陆;每一节课师生都带着好奇心,怀着期待感走进过程中,获得共同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教师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探究,让课堂迈向更具丰富性的内涵境界,让教学充满深刻性。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从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指教育学、心理学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实践性知识指教师的教学经验,文化知识指教师应该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培训对象,构建灵活的、开放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培训模式,把培训分为教学理念、理论知识拓展、教学技能、教研课堂等不同的模块,形成“知识+技能”、“理论+实践”的格局,不断促进教师的发展。通过校本培训及“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教师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逐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整合教育资源,扩大资源共享
城市与农村、沿海和内地的教育资源明显存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短期内改变这一现状不现实,但区域性的学校可以交流互动。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给农村学校和教师带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农村教师到城市有特色的学校进行定期培训和学习;各学校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如师徒结对、案例教学等,以达到教师整体提高的目的,给农村学校带来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