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栗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hou5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风伸出手将满山遍野的枫叶抽打得面红耳赤时,石田山岗上的毛栗球都笑开了嘴,露出褐色的一排牙齿,有的笑劲太猛,竟然蹦出牙床落满一地。湿漉漉的土地上横七竖八躺着毛栗子,它们将脸皮贴在温暖的大地上,像婴儿睡在床上,一肚子的满足与惬意。
  毛栗也算是板栗的一种,是土生土长的灌木,身材矮小,一个树蔸要丛生出四五个枝干,像一把把撑开了的绿伞接风接雨喂养自己。它枝干纤瘦,一副三餐呷不饱,发育不良长不高的样子,叶子只有两指宽,周边形成尖尖的锯齿,一不小心挂了我的嫩肉会留下一排牙齿印。如果把毛栗树比作幼女,板栗树就是青年了,高高在上,不可一世,伟岸的身段叫毛栗树望尘莫及。毛栗果实最大的也只有中指大,石田人又称“珍珠栗”,小巧玲珑;板栗有拇指大小,权栗比板栗果实更大。权栗每球只有一粒果实,溜圆溜圆的像个大胖子。毛栗树结的果实一球里一般有三颗,两边的半圆形,两个拼了命往中间挤,挤得中间的栗子扁扁的像一扇门单薄又无可奈何,瘦瘦精精肚子里一包苦水。
  对门的任哥总能捏拿着时令的七寸。他望一眼满山的秋色,对我耳语:“到山上捡毛栗去!”刚刚从城里跟父母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暂时分不清毛栗为何物,他就令我背上小背篓跟他去就是了。于是,秋色始浓栗叶泛黄时,两只小背篓穿行在树丛中摇晃着一路秋色,踩着厚厚的落叶让它“吱吱呀呀”哼唱。
  毛栗树性喜聚居,向阳,一般不与比它高的树木生长在一起。我们见过最矮的毛栗树,还只有一尺高时就挂起毛茸茸的果球,在春风里荡呀荡,它太高兴了小小年纪就开花挂果作贡献。采摘毛栗无需用竹竿敲打,像一个小伙伴,我伸手一捞它就乖乖地扑过来。捡毛栗时,有的熟透了,一脸笑意露出褐色门牙,有的早已咧开嘴,掉到地上去了,只管捡。没有咧嘴的毛栗球也黄了,球刺已经很硬,很会蜇人,一不小心被它蜇到了,那里就火辣辣的痒。碰到它们,我们也有法子对付:从背篓里拿出剪刀把毛栗球剪下,背回家放在那箩筐里捂几天,有的就自然地开裂了,没有开口的那些果球上的毛刺也会萎缩不蜇人了,它们终究抵挡不住时间的软硬兼施,举手缴械,家乡人称这种方法叫“文呷”;也可以就地取材,用鞋底踩上去向一边一扭一滑,毛栗球痛得哇哇叫,自然就开口说话了,或者就地用柴刀一拍,毛栗一滚就钻出来晒太阳,家乡人称这种方法叫“武呷”。其實,蜇人的毛栗球也有用处,大人们会折几枝捆好扎在放腊肉猪血丸子的竹笼口,防治老鼠偷吃;毛栗球晒干了也是上好的柴火,烧起来热烘烘的。毛栗树材质坚硬,在家乡是烧炭最理想的材料,烧出来的炭一敲“轰轰”响,经用。毛栗树浑身是有用之材,却低微到尘埃里去,一如我的乡亲。
  老鼠也爱毛栗。有一次,我正在地上捡毛栗时,一只老鼠溜过来了,它叽叽喳喳一阵,嘴动怕是骂我呢,闯进它的地盘,我回它几句,它竟慌张起来叼着一粒毛栗就走,我好奇地尾随而去。不远,老鼠在毛栗树下钻了个现成的洞,一下就进去了。我来了兴趣,捡根松枝一戳,老鼠一冲就出来了,再掀开那层松土,我惊喜若狂:原来,老鼠盘了一洞子的毛栗堆了一堆。哈哈哈,我用双手只管拿起往背篓里放。老鼠真精明,专捡个头大的毛栗贮藏,十粒五双。我好不得意时,被一只手抓住我的手,一看竟然是任哥,我想甩开他却无能为力。
  “干吗呢?这是老鼠盘的冬粮,你想饿死它啊?”
  任哥从自己的背篓里抓出一把毛栗,放置在老鼠洞口,就和我下山了。
  母亲看到我捡了这么多毛栗回来,好高兴。一家子围拢将毛栗壳子去掉,扒落一层毛茸茸的皮,毛栗就袒露出金黄亮丽的裸身,母亲将它们拌到米里煮熟就成了“毛栗米饭”了,吃起来不用菜也能吃几碗呢,甜甜的、软软的、粉噜噜的,味道真好。明代诗人吴宽讲究栗子的食用方法,也喜欢用毛栗和米一起煮粥,以增加营养。他在《煮栗粥》诗中写道:“腰痛人言食栗强,齿牙谁信栗尤妨。慢熬细切和新米,即是前人栗粥方。”字里行间反映了诗人对毛栗粥的钟爱,也道出了毛栗粥能补肾气、益腰脚之功效。母亲说, 宋代散文家苏辙晚年得了腰腿痛的毛病,一直治不好。后来,一位山翁授他一秘方,即每天早晨用鲜毛栗十颗捣碎煎汤饮,连服半月。苏辙食后果然灵验,不禁赋诗曰:“老去自添腰脚病,与翁服栗旧传方。来客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诗中道出了毛栗的食疗功效。
  毛栗也可以炒着吃,先用菜刀将每一粒毛栗砍开一道缝,炒起来才不会爆跳得满地是。母亲将炒香的毛栗挂在房梁上,用尼龙袋子扎好口子,不容易回潮回润,满房子里充满着毛栗的香味,仿佛那段日子都香透了让人回想。母亲每天只用小竹筒量一筒给我们吃,也算是添加的食物吧。
  母亲说:“好东西要计划着吃,把日子吃香,把记忆延长。”
其他文献
“税务不能报啊,那活不好干!”“交通监理也不咋的,可能就是监管交通什么的,也不好。”“还是选个会计吧,整天坐办公室,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的。” 昏暗、飘忽的煤油灯光下,半辈子没走出过县城的父母在争论填啥志愿好。我知道,此时的凉风,是从窗棂和差不多五厘米宽的墙裂缝里钻进来调和气氛的。  放学回家时,每每经过庄西头,总会看到几个老人在那儿坐着玩。见有人过来,那高个子老人,就用长烟袋锅指着东面:“看看啊,离
期刊
表姐是大姨的女儿,比我大三岁。  人的出身是不能选择的。奶奶以前常常这样说,人的命天注定。爸爸就在饭桌上还像当年我这个年龄时候的调皮回应,对,公子小姐各有命。随着全家人的哄堂大笑,奶奶会心急火燎地转身去找鸡毛掸子。当然,谁都知道这是奶奶对付爸爸“大不敬”的障眼法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对奶奶的那句曾经不屑一顾的口头禅有了新的认识。  正月初三,是闺女住娘家的日子。不管地处天南地北,相隔千里,即
期刊
半吊子,老家的方言,意思是说这人不成熟,或者说这人做的某件事缺乏考虑。用老家的这句方言,比喻我的高考,似乎风马牛,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块儿,但就是这样的高考,让我跳出了农门。而之所以说是个“半吊子”,緣于我的两次半“高考”:一次是高中毕业时高考预选,一次是考项委培的选拔。还有半次,是考农技中学。  我是1981年高中毕业的。那个年代,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高考之前要预选,类似现在高考前的“一模”、“二模”
期刊
老中医高龄耳背,低着头认真地把脉,探询的眼睛从黑色镜框上面向我投来,浑浊中带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智慧。他眼睛里的白色眼球体远远多过黑色,据说这样的人诚信坦荡。他已经很老了,眼前这双干枯的手,替无数人抓掉过身上的病。  他按脉象问询我的症状,我点头或是摇头,花了很大力气才让他明了我身上的问题。他低头认真开处方,一本叫《杏林集》的药书也认真地躺在他的桌上,外面是络绎来问诊的人。  老中医的家在巷子深处,要
期刊
我,生在农村。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使我走出了农村,这一出来竟是30多年。  那是1984年9月的一天,刚刚读完高中的我正在犹豫着是继续复习参加高考还是从事父辈们的职业——在家务农时,大队的民兵排长从我们身边走过,顺便问我们:“你们当中有没有想去当兵的?”听到这话,我急忙说:“我想去。”民兵排长说:“可以,我给你先登记上,你回家再给大人商量商量。”我说:“行。”报完名后,我回家后也没敢给家里的大人说,
期刊
在我家乡,走人家的意思就是走亲戚。  “走亲走亲,不走不亲。”大人们常常这样说。因而,逢年过节走人家就成了亲戚互动的必修课,也是我们小孩子翘首以盼的大好事——意味着新衣服加身、几大碗上桌、糖果包到手,可以不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可以不做那本也不多的作业,还有干不完的家务事,想起来心里那个美啊!  记忆中,我们家里走亲戚似乎是父亲和我的专利。母亲和姐姐就像毫无疑问要待在家里一样;哥哥是劳动力,农活绑住
期刊
“王卉去世了,昨天。” 2016年10月9日晚,我得到消息,心头,为之一震。这个可爱的老顽童,走了。  我当即从书架上取下他的画集,九十四岁刘海粟题签的《王卉书画诗词选集》。扉页,有他用自来水笔挥写的字迹:二零一零初夏兒童節王卉藤翁八十八歲贈於杭州。“節”字的末笔,毫不客气,一竖直下,占了大半篇幅。“州”字连环草书,最后一点,顺势一拖,干脆利落,戛然而止,他啪地放下笔……他题字的那种情形,历历在目
期刊
在网上看到对当红男星孙红雷的一段采访,说他是个“眼镜控”,拥有几百个形态各异、颜色纷呈、价格不等的眼镜,用在各个不同的影剧情景、陪他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又一次听到“控”字,一问女儿,才明白“控”就是对一件事、一个东西或一类物品非常喜爱、特别专注、达到极致的人。真佩服现在的网络语言,什么“囧”、什么“控”,还有什么“萌”……总是言简意赅,一两个字就能说清事情根本。  感慨之余我又联想,我们这几个人是
期刊
大学毕业的那年冬天,寒风刺骨,冰冻三尺,天冷得出不了门。  老查也冷得死去活来。我和老查皆来自安徽农村,又机缘巧合成了同事,三言两语间,情投意合,旋即成了死党。只是公司宿舍的被子太过单薄,每晚睡到夜半,突然就冻醒了,只好各自睁着眼睛,蜷成一团,哆哆嗦嗦地等待天明。  囊中羞涩的窘迫,让我和老查摸遍了港下镇的每个旮旯角落,以期搜寻到最经济实惠的餐馆。约莫一周后,老查满脸通红地向我宣布,经他地毯式的摸
期刊
一  四十二年前的那个少年,走在崇山峻岭中。  他由父亲领着,在蜿蜒起伏的石板路上,从日出走到日落,为了购买一双解放鞋。明天少年就要出山去上中学,父亲决定给他添置双解放鞋。对于赤脚少年来说,能穿上解放鞋,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就像上中学这件事一样。那时上中学,不凭成绩凭推荐,生产队就一个名额,队长理所当然推荐自家小孩。父亲却不罢休,天天跑大队部,终于磨来一个名额。父子两个人,跑遍了周边分属两个公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