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培养设计师的创新思维和灵感保证建筑设计工作的良好发展推动建筑领域获得更好的发展只要建筑设计师拥有先进的创新思维和灵感并联系实际厂定会设计出杰出的建筑物,建筑设计工作也会高效的开展起来,促进我国建筑学的进步。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
引言
为了赋予建筑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建筑设计师要不断学习,以此提高对创新思维的认知。这样做可以降低建筑的成本,让业主更心甘情愿的支付购房费用,并提升建筑的实际使用价值。以创新来注入新活力。因此,现代建筑设计除了要有传统建筑设计的理念,还要不断完善与开拓,保证新的设计产品同时兼具生命力和经济实用性。
1、建筑的本质和进行设计时的重点所在
建筑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用于使用,而建筑的創新则是在此前提下创造出视觉和使用上的新鲜感,所以在评定一个建筑物的设计时不仅要从艺术上进行,还需要从其实际使用价值来评价。另外,建筑的设计创新是利用人大脑的思维功能,将大脑内保存的可以组合的东西进行适当的组合来形成一宗崭新的搭配,使各种建筑中的要素达到某种平衡。一旦建造出的建筑没有使用、经济效果,那么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为了节省本来就有限的资源,实际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将是建筑设计时的首要原则之一。
2、我国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困境
2.1、狂刮洋设计风
由于缺少创新型、开拓型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中国的设计师缺乏创新思维。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大部分采用洋设计,长此以往,中国的城市将变得不中不洋,而中国的建筑物也将成为国外设计师们的“试验品”。
2.2、建筑学人才思维创新培养不够
(1)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创新思维的培养信息闭塞,缺乏调查研究,缺少对外联系,造成了设计与市场脱节,使创造力的培养失去了实践与技术支撑。封闭式的教学已适应不了社会市场的变化,这是与当今开放式办学理念矛盾的、不相符的。(2)教育理念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重造型技能,轻视科技知识,缺乏学科理论研究,知识交叉不足,学习具有盲从性,掌握知识连贯性差,实践能力弱,忽视系统性设计。(3)部分高校建筑专业缺乏培养设计人才所需的科学而严谨的教学系统课程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罗列知识,重技能传授,轻理论分析。(4)忽视实践环节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训练建筑学专业实践训练既是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的联系纽带。实践环节应该是开发和训练创新思维最为理想的途径,但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忽视了对创新思维的开发与训练。
3、思维固有的抽象性
在世界上所能用语言描述的失误中,思维的抽象性则是最为突出的一个。思维所具有的抽象性是创新的主要源泉动力。思维在接受了外界的一系列信息后,其抽象性使其脱离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有逻辑性的进行思维实现。
3.1、创造性新思维与格式塔结构维度
在内在的格式与结构维度相似的新联结的基础上,组合开发出对事物新的认知的思维,就是创造思维。当内在格式与结构维度匹配度较高时(即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具有大众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此思维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所谓失误的创新就是在失误原先存在的概念中或者格式塔结构中间针对所需要进行创新思维的事物,来进行在归路和原则允许下的创新思维的匹配。在进行事物的创新是,创新思维会自然而然的受到隐喻方式的影响,而其目标和源头则是事物原来就存在的相对应的诸多因素,思维在进行创新时受到的隐喻的影响只需要找到这个源头并进行分解式的思维操作就可以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进行。站在人类思维的观点看,创新就是人类思维受到隐喻影响后的结果,而创新本身则是在人类思维从元概念中进化而来,它严格遵守规律并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她也是对规律的一种利用和把握。
3.2、创造思维的算法模型
(1)建立事物(如建筑)构成因子(要素)的集合,在更为抽象的层次,异类的事物因相似性而被归于同一集合,建立此递归的构成结构。
(2)对于某构成因子(要素),在更为抽象的层次,通过某些相似特性而形成的两种门类事物的联结。
(3)将原有构成因子(要素)的替代物利用到组合过程中;再根据表现出的类别差异性、一组合同级量度、组合因子之间的亲和度和制作成本的规模作为约束条件来挑选合理的算法。
4、现代建筑创新性思维方法
建筑的创新在现代而言就是在达到建筑本身所应具备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后,所追求的视觉和空间利用上的新鲜感。
4.1、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模型
目前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有三种层次类型,分别是两层机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此两种结构相互作用,并构成思维的双层结构模式。相比之下深层结构拥有更高的稳定性、一贯性和持久性,而且在深层结构的基础上还生成了表层结构,而外化表现则是利用普遍存在的表层结构来体现。进行建筑的创新思维时,要想表层结构硬性深层结构一样,更多的去考虑创新思维的本质和深层结构,若是能够将这种本质和深层结构加以了解和利用,将会极大提高我们的思维创新性和逻辑性,这也更有利于我们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并在实际工作中将其融会贯通,进一步拓展表层结构的吸纳,才能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办法的优势、优点充分的展现出来,保证创新成果在现实中的体现。
4.2、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
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二者在工作中互相作用。非逻辑性思维也在不断的形成和发展;相对的,展开非逻辑思维,将非逻辑思维具体化、条理化,就会给逻辑性思维提供支持,形成逻辑思维的支撑。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逻辑思维有很高的地位。为了使设计方案更加具有科学性且帮助在意象中生出的创意能够摆脱固有概念,延展到现实中,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而非逻辑思维往往是创新设计的摇篮,其具有思维过程的突发性、前提材料的不充分性、结论的概然性都决定了非逻辑思维能够打破以前所固有的建筑模式,在自由的思维天地中,把握和利用规律以及之前所总结出的创新思维的抽象和深层结构,并利用逻辑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在建筑设计说那个进行创新,使其改进出创造性的设计,打破传统的建筑外观束缚,营造出一个既舒适,又绿色环保的创新建筑设计结晶。
4.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表层结构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通过一定的规律和转化方式,深层结构是可以转化成表层结构的,这也就意味着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得以维持的基础。因而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利用创新思维方式中的收敛思维将对待相同的事物的多角度、多方面的看法有效地集中到核心的位置,从而确保新的设计方案更具逻辑性、常规性和科学性,最后实现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灵活流畅,并在实践中不断产生可以加以利用的创新点。
结束语
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起步晚,受国外影响较大;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就算有设计师能够在设计中加入新的创意,在实际生产中也很难实现,不仅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缺陷,更是将某种特殊案例套用到不适用的建筑中去。这样的创新设计值只达到了精神要素的创新,还牺牲了建筑的一部分功能性、经济性和效率性,以至于建筑设计者只注重于创新与设计,而忽略了建筑物本身以及实际的可观条件,将大量的思考重点放在推崇的创新,而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客观性,导致建筑本身在建筑设计后浪费了大量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2]邢凯,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J].华中建筑,2008,12:42-46.
[3]张玉影.浅谈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与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152.
[4]张璞.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过程分析[J].科技信息,2012,25:370+397.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
引言
为了赋予建筑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建筑设计师要不断学习,以此提高对创新思维的认知。这样做可以降低建筑的成本,让业主更心甘情愿的支付购房费用,并提升建筑的实际使用价值。以创新来注入新活力。因此,现代建筑设计除了要有传统建筑设计的理念,还要不断完善与开拓,保证新的设计产品同时兼具生命力和经济实用性。
1、建筑的本质和进行设计时的重点所在
建筑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用于使用,而建筑的創新则是在此前提下创造出视觉和使用上的新鲜感,所以在评定一个建筑物的设计时不仅要从艺术上进行,还需要从其实际使用价值来评价。另外,建筑的设计创新是利用人大脑的思维功能,将大脑内保存的可以组合的东西进行适当的组合来形成一宗崭新的搭配,使各种建筑中的要素达到某种平衡。一旦建造出的建筑没有使用、经济效果,那么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为了节省本来就有限的资源,实际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将是建筑设计时的首要原则之一。
2、我国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困境
2.1、狂刮洋设计风
由于缺少创新型、开拓型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中国的设计师缺乏创新思维。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大部分采用洋设计,长此以往,中国的城市将变得不中不洋,而中国的建筑物也将成为国外设计师们的“试验品”。
2.2、建筑学人才思维创新培养不够
(1)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创新思维的培养信息闭塞,缺乏调查研究,缺少对外联系,造成了设计与市场脱节,使创造力的培养失去了实践与技术支撑。封闭式的教学已适应不了社会市场的变化,这是与当今开放式办学理念矛盾的、不相符的。(2)教育理念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重造型技能,轻视科技知识,缺乏学科理论研究,知识交叉不足,学习具有盲从性,掌握知识连贯性差,实践能力弱,忽视系统性设计。(3)部分高校建筑专业缺乏培养设计人才所需的科学而严谨的教学系统课程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罗列知识,重技能传授,轻理论分析。(4)忽视实践环节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训练建筑学专业实践训练既是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的联系纽带。实践环节应该是开发和训练创新思维最为理想的途径,但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忽视了对创新思维的开发与训练。
3、思维固有的抽象性
在世界上所能用语言描述的失误中,思维的抽象性则是最为突出的一个。思维所具有的抽象性是创新的主要源泉动力。思维在接受了外界的一系列信息后,其抽象性使其脱离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有逻辑性的进行思维实现。
3.1、创造性新思维与格式塔结构维度
在内在的格式与结构维度相似的新联结的基础上,组合开发出对事物新的认知的思维,就是创造思维。当内在格式与结构维度匹配度较高时(即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具有大众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此思维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所谓失误的创新就是在失误原先存在的概念中或者格式塔结构中间针对所需要进行创新思维的事物,来进行在归路和原则允许下的创新思维的匹配。在进行事物的创新是,创新思维会自然而然的受到隐喻方式的影响,而其目标和源头则是事物原来就存在的相对应的诸多因素,思维在进行创新时受到的隐喻的影响只需要找到这个源头并进行分解式的思维操作就可以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进行。站在人类思维的观点看,创新就是人类思维受到隐喻影响后的结果,而创新本身则是在人类思维从元概念中进化而来,它严格遵守规律并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她也是对规律的一种利用和把握。
3.2、创造思维的算法模型
(1)建立事物(如建筑)构成因子(要素)的集合,在更为抽象的层次,异类的事物因相似性而被归于同一集合,建立此递归的构成结构。
(2)对于某构成因子(要素),在更为抽象的层次,通过某些相似特性而形成的两种门类事物的联结。
(3)将原有构成因子(要素)的替代物利用到组合过程中;再根据表现出的类别差异性、一组合同级量度、组合因子之间的亲和度和制作成本的规模作为约束条件来挑选合理的算法。
4、现代建筑创新性思维方法
建筑的创新在现代而言就是在达到建筑本身所应具备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后,所追求的视觉和空间利用上的新鲜感。
4.1、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模型
目前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有三种层次类型,分别是两层机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此两种结构相互作用,并构成思维的双层结构模式。相比之下深层结构拥有更高的稳定性、一贯性和持久性,而且在深层结构的基础上还生成了表层结构,而外化表现则是利用普遍存在的表层结构来体现。进行建筑的创新思维时,要想表层结构硬性深层结构一样,更多的去考虑创新思维的本质和深层结构,若是能够将这种本质和深层结构加以了解和利用,将会极大提高我们的思维创新性和逻辑性,这也更有利于我们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并在实际工作中将其融会贯通,进一步拓展表层结构的吸纳,才能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办法的优势、优点充分的展现出来,保证创新成果在现实中的体现。
4.2、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
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二者在工作中互相作用。非逻辑性思维也在不断的形成和发展;相对的,展开非逻辑思维,将非逻辑思维具体化、条理化,就会给逻辑性思维提供支持,形成逻辑思维的支撑。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逻辑思维有很高的地位。为了使设计方案更加具有科学性且帮助在意象中生出的创意能够摆脱固有概念,延展到现实中,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而非逻辑思维往往是创新设计的摇篮,其具有思维过程的突发性、前提材料的不充分性、结论的概然性都决定了非逻辑思维能够打破以前所固有的建筑模式,在自由的思维天地中,把握和利用规律以及之前所总结出的创新思维的抽象和深层结构,并利用逻辑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在建筑设计说那个进行创新,使其改进出创造性的设计,打破传统的建筑外观束缚,营造出一个既舒适,又绿色环保的创新建筑设计结晶。
4.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表层结构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通过一定的规律和转化方式,深层结构是可以转化成表层结构的,这也就意味着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得以维持的基础。因而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利用创新思维方式中的收敛思维将对待相同的事物的多角度、多方面的看法有效地集中到核心的位置,从而确保新的设计方案更具逻辑性、常规性和科学性,最后实现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灵活流畅,并在实践中不断产生可以加以利用的创新点。
结束语
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起步晚,受国外影响较大;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就算有设计师能够在设计中加入新的创意,在实际生产中也很难实现,不仅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缺陷,更是将某种特殊案例套用到不适用的建筑中去。这样的创新设计值只达到了精神要素的创新,还牺牲了建筑的一部分功能性、经济性和效率性,以至于建筑设计者只注重于创新与设计,而忽略了建筑物本身以及实际的可观条件,将大量的思考重点放在推崇的创新,而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客观性,导致建筑本身在建筑设计后浪费了大量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邢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2]邢凯,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J].华中建筑,2008,12:42-46.
[3]张玉影.浅谈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与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152.
[4]张璞.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过程分析[J].科技信息,2012,25:37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