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美术校本课程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all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教育进入到核心素养时代,对于公民美术素养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对于学生显得越发重要,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合肥六中的很多高一新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系统,综合知识储备不足,运用知识能力较差,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他们在跨入高中学习时会对陡然增加的学习难度感到不适应。
  1、初、高中美术教材的差别显著
  人美版高中必修课程《美术鉴赏》是初中美术欣赏到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的提升和转变,由呈现较多的情节性故事性的具象艺术扩展到反映内心主观表达和探索性的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大大地提高了。教材将相关美术鉴赏的理论内容放在高一教材的前半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对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较高。新生往往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也就必然会给之后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2、初、高中美术课程学习方法上差别显著
  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初中美术的教学内容较多的采用故事情节带入欣赏,易于理解,而高中美术则是在综合学科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认知,走向“鉴”和“赏”;高中美术鉴赏需要对艺术家的创作背景,作品特质,形式语言的选择与运用和艺术评论上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初中还亦步亦趋的跟在老师后面谨慎感受的学生,会对突然的 “松散”与“自由”感到无所适从没有方向
  如何破解开门难,把学生顺利地领进鉴赏美的世界中来?校本课程,正是一种能最大程度切合这种要求的课程模式。
  核心素养时代下美术课程目标指出关键是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择和获取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与生活相联系,从身边去发现教学内容,设计适合本校学生的初高中衔接的课程,是把现实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拉近课堂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距离的对策和方法。
  在核心素养时代的背景下,合肥六中以学情为基础的初高中美术校本衔接课程是引导高一新生顺利进入高中鉴赏的学习中的一个可行性对策。
  一 、初高中美术校本课程衔接的组织原则
  1、建构性知识体系规划:
  建构性的方式是逐渐形成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且不断的获取新知識的准备和能力,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所以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储备以及给予适当的补充、协助和拓展。
  2、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设计:
  人的认知有一定的发展轨迹和过程,本课程就是弥补初高衔接中的跨越问题,所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具象逐渐转化为复杂抽象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教学内容组织的主线
  3、多元化的手段呈现:
  教学内容、教学视角、教学策略等各种手段和方法都可以用到校本课程中:校园画展、快闪行动、拍卖会,微电影……甚至与校外一些团体合作兼容并包地与时代同步地表达手段体现了校本课程有异于常规课程的优越性。
  4、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学为中心”。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把学生视为合作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成绩体现和课程评价调查都可以有学生的参与。
  二、初高中美术校本课程衔接教学内容指导思想
  1、 注重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人是生活的人”,从生活出发的教育最具有效性,校本课程利用学校、社区资源让教学过程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以合适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把知识以更为生动鲜活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2、 注重在多元化背景下思想的国际性和观点的时代性。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在核心素养的今天,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关注点不局限本学科的内容,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和位置去观察思考问题,这种发散型的思维也是培养有核心素养的人的必备品质之一。
  3、注重美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美术鉴赏是一门基于众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分析、鉴别、判断、评论的思维活动,需要相关综合学科的知识,并且运用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建立“做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与学的主线是“做”,从"做"开始,“做”“学”并行,“知”“情”合一,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引导生活教育从“做中学”走向“创中学”。
  三、 初高中美术校本课程衔接教学实施策略
  合肥六中初高中美术衔接校本课程从教学情境、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研究:
  1、走出教室,把户外与室内相联系从情境上做好初高中衔接。
  通常情况下,美术教学往往是在班级教室或专用室内教室里实施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条件下,新的教育理念大力提倡学生创意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合肥六中高中校本重新思考了拓展教学空间的可能,尝试将探究活动的问题设计在户外。由于户外教学环节中没有PPT.演示,视频播放的手段,于是留给学生观察感受的时空就普通课堂多了很多。
  合肥六中高中衔接校本课程结合校园环境完成了《手绘小眼睛》、《此时此刻》的纸雕环艺装置展览,课程鼓励学生把创意作品与校园的美景结合起来创设一道新的风景,体验从熟悉的环境中学会发现美、亲近美、创造美,锻炼一双发现审美的眼睛,加强对美术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培养。
  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来到新的教学空间和运用新的自然媒材时,不仅能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能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和联想,提高图像识别和审美判断,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能力和勇气。
  2、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做好初高中衔接。
  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倡学习在真实中发生,做中学,学中做,强调体验的重要性。未来的课堂不是不需要知识的学习,但是更需要考虑知识呈现的方式。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面对真实的问题以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体验学习方式进行分析并尝试解决,将其引用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通常持续时间长,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也使学生从过去的以学备用走向以用促学。
  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设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培养运用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美术学科素养是合肥六中高中校本的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习自然并真实的发生,变课堂的静态固定时态的有限课堂,向无限学习的动态生成时空转变。在六中校本教学实践中也表明高中美术教学要进一步注意理论知识对探究活动的指导作用,同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也要发展并丰富理论知识。
  3、问题引领,任务驱动,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项目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较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學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将初高中美术学科知识尤其是核心知识嵌入真实情境之中,设计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项目,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导向,任务驱动按图索骥对知识技能进行选择和获取。高一新生通过独立的质疑、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学习。
  合肥六中高中校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提取了现实生活素材,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论,设计了一些与高中生 “最近发展区”相符合的生活、社会类的任务,引导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4、最大化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民主公平的交流讨论中做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的初高中衔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说:“学校是以知识技能为媒介,师生在互动关系之中,生成各自的意义,相互交换,创生新的学校文化的学习共同体……”
  合肥六中高中校本课程中生生和师生互动的讨论与评价过程:分享初始感受——描述形象细节——分析作品的主题形式和风格——阐释作品的意思——从个人经验、趣味和公共标准的角度尝试进行美学判断评价——分享与拓展自己的鉴赏心得……大家在有趣、有疑,有劲,有料的互动中开展学习活动,建立公平民主课堂氛围做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的初高中衔接。
  (合肥六中 安徽合肥)
其他文献
在国家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已经不仅局限于油画棒、水粉画作品,而需要有冲击力更强、表现力更丰富的油画和彩墨工具来創作,来表现自己充满个性的感受和风格。可是少儿油画这一表现形式似乎是国人不敢涉足的净土。即使有一些少年宫在尝试进行油画教学,也多是临摹一些油画作品,缺乏符合现代儿童年龄特点、具有创意的系统教材。于是我们认真商讨成立课题组,进行城市少年宫油画和彩墨教材的研发。  一、学
期刊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对子,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因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由上联和下联组成,所以其特点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字数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协调,上下呼应,是只有中国文字才能出现的典型而又独特的艺术形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记载对联的最早出现是在三国时代,但事实上对联的出现极有可能更早的多。明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
期刊
摘 要:当下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也开始青睐与关注儿童水墨画,但开发和利用本土的人文资源、美术资源,让其回归生活、扎根文化,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和表现美等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尚在起步中,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及价值。  关键词:小学美术 本土资源 水墨画  一、远离本土,打蔫儿童水墨画之花  近年来,中国画之水墨画逐渐被引入小学美术教学课程之中,但中国画教学仍然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主
期刊
前段时间,我带学生去参加一个书法展览。展览中,各种书体的书法作品精彩纷呈。这时,一位学生问我:“老师,这些作品写得真好,但是这里很多字我不认识。”学生随手指了一个,我仔细一看,学生说不认识的那个字是“流”字, “流”在草书中的写法发生了变化( ),草书没有见过,隶书( ) 也没学过,所以学生就不认识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看到一幅书法作品,只会说写得真好,但却读不出上面的许多文字。 
期刊
释文:  世人多寫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宋 米芾 《海岳名言》
期刊
美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们根据美术学科特征和独特教育功能进行分析,提炼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而现行的美术教学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今,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如何进行创新?如何进行有效评价?进而有力地推动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实施,希望能对各位美术教师有所帮助。  一、传统评价方
期刊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教师对 “欣赏·评述”课都是一跳而过,理由是:  1、欣赏又不怎么重要,只要在期末考试前划一下重点掌握的知识,让他们背一背,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  2、教师本人也不知该怎样欣赏,里面涉及的专业知识太多,怕讲错。  3、不知道该怎样引导学生欣赏,内容繁多、枯燥,学生不喜欢听。  如何打造生动有
期刊
陆海林  1961年11月生于连云港市,199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连云港市书画院副院长、连云港市美术馆副馆长、连云港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连云港市中国画学会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学会会员、江苏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国标版)中小学美术教材副主编、曾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展览并获奖,多家媒体和刊物予以专题报道,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陆海林作品集》。
期刊
2018年5月12日下午3时“墨茗齐妙”——祁斌、黄文斌、鲁大东茶文化书法艺术展正式开幕。社会各界精英人士和爱好者聚于杭州花呗国学艺术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风韵。  唐代的皮日休和陆龟蒙是诗友,更是茶友,世称“皮陆”。他们苏州偶遇后,常以诗歌唱和,评茶鉴水,雅传千古。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十首》和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两组茶诗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各十
期刊
走进乐清非遗博物馆,一行大字映入眼帘,“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弘扬乐清非遗魅力”。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都有其各适合的“营养基”。文化遗产在文化的辈份上更靠近始祖;在文化的血统上保留着更多的水土基因;在文化的形态上继承了较多的原创性即原生态性。研究非物质文化中的地域性时,你会发现三个共性:一个是保障文化流传岁月悠长的时间;一个是提供自由自主发育生长的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