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中,课外阅读能力是最重要的组成。而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整体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针对增强小学生语文的课外阅读能力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详细的列举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阅读能力;课外;小学生;策略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能够平息自身的躁动,只余满腹书香。阅读,能够提升个人的素养修养、甚至帮助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将阅读纳入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不仅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还有利于发展个性,充实内在精神世界,奠定“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来我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列举一些提高课外阅读能力的措施。
一、营造氛围,让书香浸润整个校园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二十年间,家长抱怨的通常都是:“我家的小孩就爱看电视,看动漫,像上网玩游戏根本都不用教,然后根本不想看课外书,每次考试都是阅读或者作文上失分最多。”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的书籍竞争力大大下降。不只是孩子们不喜欢看书,甚至成人们都是用手机微信、上网查资料代替了传统的书籍。日积月累,不仅降低了学习兴趣,也很难扎实文字基础,训练出优秀的语感。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活动”要求一二年级同学诵读《三字经》,三、四年级诵读《声律启蒙》,五六年级诵读唐诗宋词。此外,三到六年,每学期必读四本,选读三本古今中外的名著。每周三、五的晨读课规定诵读古诗词。让校园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同时还加大图书馆的藏书量,便于学生借阅。采取这种举措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让书香浸润校园。
二、活动激励,促读书活动健康发展
学校举办大量的书香绕校园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领略经典的魅力,陶冶情操。
1.演讲比赛活动。学校每学期都开办读书演讲比赛,以年段为单位,各班级参与比赛,从而选出一名学生进行校级比赛,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并且把比赛结果在《家校之桥》刊物上公布。
2.读书推荐交流活动。三到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或者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阅读体会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读书方法。
3.读书征文活动。学校展开“书香满校园”、“我喜欢的书”、“好书伴我行”等系列的征文大赛。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真实的读书感悟,并评选一、二、三等奖,刊登在“我的佳作”上。
4.学生读书笔记展评。寒暑假,学生需要做“读书笔记”,可以选择摘抄好词好句,或者写下阅读的心得等等,从而拓展阅读深度,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并在开学初推荐有些读书笔记进行全校性的展评。
5.进行“亲子同读书”活动,让家长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籍,每天阅读超过半个小时。每学期最少要跟孩子一起阅读一本名著,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放在班级进行交流展示。
三、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的热情被引发了,如果太过散漫,能从阅读中得到的东西也没有多少,连阅读热情都会随之消散,更别说抱有阅读兴趣。由此可知,在阅读时,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从而培养对阅读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动笔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低年级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陌生的字,利用查字典,注上拼音、积累简单的词语和句子;中年级则要求他们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背诵,或者给文章分层级,归纳文章主要内容;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对关键语句,精彩细节写上批注,摘抄些佳句背诵积累,或者写一篇读后感。用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阅读的印象。其次,是培养学生边度边思考的习惯,学会质疑。古人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得之则深”,引起学生对阅读的思索,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向自己提出种种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和查阅工具书,力求自己进行解决。然后在每周的阅读交流课上,提出自己的困惑见解,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最后,要让学生的阅读变成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阅读如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必然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要让学生把阅读课外书籍,当做一日三餐必须吃的饭一样,这样才能让书籍真正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及时交流,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小学生是发展的人,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在变化之中,趋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对他们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因此教师没有在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书时,适当的跟学生交流、反馈、检测,那么学生的阅读依然是无效的。当然,有许多检测学生阅读情况的手段,知识竞赛、问卷调查、交流汇报课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班级的情况,采用最佳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的课外阅读切实发挥作用。
以交流汇报课为例,对于一本小说的阅读检测,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尝试。《绿山墙的安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推荐书目之一。六年级教材每学期都有两次的“课外书屋”,主要是帮助学生能够在课外多读好书,实现从课文选段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因此我先找准定位,着眼于整本书,师生共同阅读,然后课内进行分享阅读的成果,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课的开始,我先对作者进行相关介绍,让学生知道作品的创作背景,接下来简单易懂介绍小说的主要内容,最后进一步为学生理清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整个把握全书的概要。再直奔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自己喜欢的章节,谈谈眼中的安妮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些环节的设计,主线清晰,逐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课文,积极交流,即使小说主人公安妮的形象丰满起来,又能让学生理解小说主人公的复杂性格,学会从多个方面去把握分析人物,更能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而教师的适时指导,也能帮助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时候要善于与书中人物互动,与小说作者对话。同时这本小说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自尊自强、积极乐观、关爱他人,做人间真善美的使者不可多得的好书,为达到将阅读与德育教育融合起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我让学生当场写阅读后的感悟,学生的点滴感悟也相当精彩。让学生实现在阅读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五、拓展阅读,开发课外语文课程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发挥出对教材的范例引导利用好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最终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形成,从而在学习课外资源过程中形成新体验,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而就具体的语文教学来看,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尽力把后者采用,同时把前者的积极因素有机融合其中,真正的实现创造性处理教材,这样的方式产生的实际使用效果往往会是意想不到的。我在对《游子吟》教学时,首先收集整理分析孟郊的个人情况。在分析中了解到孟郊虽是著名的诗人,一生才华横溢,但是其生活一直处于贫困之中,被任命为漂阳县尉时已经是在知天命之年。孟子漂阳任职后,自己享受生活并不是其首要考虑因素,从遥远的德清接年迈的母亲到漂阳奉养,以尽感激与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在把这首诗教完后,让学生背诵下来。我留给学生的语文作业是,要求学生调查采访村子里的人物,或查找地方读本,找出古人亲情美德故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阅读。并要求在查阅资料后,以《我们身边的亲情》为题每个学生写一片作文,以调查的情况为素材以小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文体不限,调查报告或采访后的感受或亲情诗歌等等形式均可。选出优秀的作文,课堂上进行宣读。这样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能够使学生对语文在身边产生真切地感受,从而对语文人文性熏陶主动地接受。这种教学产生的效果远远的超出要求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阅读、背诵或默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想,阅读是照亮人生路的精神火把,是创建学生精神花园的最佳选择。当课外阅读变成了孩子的内在需要,当孩子们能手捧图书,沉浸在芬芳的墨香中时,他们就已经在精神的殿堂里行走了。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加强词句训练,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教研),2011年05期
[2]姚敬民.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2年05期
[3]李波.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电教(下),2012年03期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强化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为FJJK1
4-274)的阶段研究成果。)
【关键词】阅读能力;课外;小学生;策略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能够平息自身的躁动,只余满腹书香。阅读,能够提升个人的素养修养、甚至帮助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将阅读纳入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不仅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还有利于发展个性,充实内在精神世界,奠定“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来我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列举一些提高课外阅读能力的措施。
一、营造氛围,让书香浸润整个校园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二十年间,家长抱怨的通常都是:“我家的小孩就爱看电视,看动漫,像上网玩游戏根本都不用教,然后根本不想看课外书,每次考试都是阅读或者作文上失分最多。”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的书籍竞争力大大下降。不只是孩子们不喜欢看书,甚至成人们都是用手机微信、上网查资料代替了传统的书籍。日积月累,不仅降低了学习兴趣,也很难扎实文字基础,训练出优秀的语感。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活动”要求一二年级同学诵读《三字经》,三、四年级诵读《声律启蒙》,五六年级诵读唐诗宋词。此外,三到六年,每学期必读四本,选读三本古今中外的名著。每周三、五的晨读课规定诵读古诗词。让校园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同时还加大图书馆的藏书量,便于学生借阅。采取这种举措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让书香浸润校园。
二、活动激励,促读书活动健康发展
学校举办大量的书香绕校园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领略经典的魅力,陶冶情操。
1.演讲比赛活动。学校每学期都开办读书演讲比赛,以年段为单位,各班级参与比赛,从而选出一名学生进行校级比赛,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并且把比赛结果在《家校之桥》刊物上公布。
2.读书推荐交流活动。三到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或者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阅读体会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读书方法。
3.读书征文活动。学校展开“书香满校园”、“我喜欢的书”、“好书伴我行”等系列的征文大赛。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真实的读书感悟,并评选一、二、三等奖,刊登在“我的佳作”上。
4.学生读书笔记展评。寒暑假,学生需要做“读书笔记”,可以选择摘抄好词好句,或者写下阅读的心得等等,从而拓展阅读深度,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并在开学初推荐有些读书笔记进行全校性的展评。
5.进行“亲子同读书”活动,让家长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籍,每天阅读超过半个小时。每学期最少要跟孩子一起阅读一本名著,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放在班级进行交流展示。
三、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的热情被引发了,如果太过散漫,能从阅读中得到的东西也没有多少,连阅读热情都会随之消散,更别说抱有阅读兴趣。由此可知,在阅读时,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从而培养对阅读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动笔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低年级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陌生的字,利用查字典,注上拼音、积累简单的词语和句子;中年级则要求他们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背诵,或者给文章分层级,归纳文章主要内容;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对关键语句,精彩细节写上批注,摘抄些佳句背诵积累,或者写一篇读后感。用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阅读的印象。其次,是培养学生边度边思考的习惯,学会质疑。古人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得之则深”,引起学生对阅读的思索,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向自己提出种种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和查阅工具书,力求自己进行解决。然后在每周的阅读交流课上,提出自己的困惑见解,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最后,要让学生的阅读变成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阅读如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必然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要让学生把阅读课外书籍,当做一日三餐必须吃的饭一样,这样才能让书籍真正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及时交流,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小学生是发展的人,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在变化之中,趋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对他们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因此教师没有在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书时,适当的跟学生交流、反馈、检测,那么学生的阅读依然是无效的。当然,有许多检测学生阅读情况的手段,知识竞赛、问卷调查、交流汇报课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班级的情况,采用最佳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的课外阅读切实发挥作用。
以交流汇报课为例,对于一本小说的阅读检测,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尝试。《绿山墙的安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推荐书目之一。六年级教材每学期都有两次的“课外书屋”,主要是帮助学生能够在课外多读好书,实现从课文选段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因此我先找准定位,着眼于整本书,师生共同阅读,然后课内进行分享阅读的成果,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课的开始,我先对作者进行相关介绍,让学生知道作品的创作背景,接下来简单易懂介绍小说的主要内容,最后进一步为学生理清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整个把握全书的概要。再直奔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自己喜欢的章节,谈谈眼中的安妮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些环节的设计,主线清晰,逐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课文,积极交流,即使小说主人公安妮的形象丰满起来,又能让学生理解小说主人公的复杂性格,学会从多个方面去把握分析人物,更能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而教师的适时指导,也能帮助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时候要善于与书中人物互动,与小说作者对话。同时这本小说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自尊自强、积极乐观、关爱他人,做人间真善美的使者不可多得的好书,为达到将阅读与德育教育融合起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我让学生当场写阅读后的感悟,学生的点滴感悟也相当精彩。让学生实现在阅读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五、拓展阅读,开发课外语文课程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发挥出对教材的范例引导利用好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最终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形成,从而在学习课外资源过程中形成新体验,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而就具体的语文教学来看,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尽力把后者采用,同时把前者的积极因素有机融合其中,真正的实现创造性处理教材,这样的方式产生的实际使用效果往往会是意想不到的。我在对《游子吟》教学时,首先收集整理分析孟郊的个人情况。在分析中了解到孟郊虽是著名的诗人,一生才华横溢,但是其生活一直处于贫困之中,被任命为漂阳县尉时已经是在知天命之年。孟子漂阳任职后,自己享受生活并不是其首要考虑因素,从遥远的德清接年迈的母亲到漂阳奉养,以尽感激与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在把这首诗教完后,让学生背诵下来。我留给学生的语文作业是,要求学生调查采访村子里的人物,或查找地方读本,找出古人亲情美德故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阅读。并要求在查阅资料后,以《我们身边的亲情》为题每个学生写一片作文,以调查的情况为素材以小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文体不限,调查报告或采访后的感受或亲情诗歌等等形式均可。选出优秀的作文,课堂上进行宣读。这样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能够使学生对语文在身边产生真切地感受,从而对语文人文性熏陶主动地接受。这种教学产生的效果远远的超出要求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阅读、背诵或默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想,阅读是照亮人生路的精神火把,是创建学生精神花园的最佳选择。当课外阅读变成了孩子的内在需要,当孩子们能手捧图书,沉浸在芬芳的墨香中时,他们就已经在精神的殿堂里行走了。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加强词句训练,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教研),2011年05期
[2]姚敬民.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2年05期
[3]李波.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电教(下),2012年03期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强化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为FJJK1
4-274)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