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校园里,学生间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很普遍。很多老师认为这只是学生间的小打小闹,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基本上忽略了它的危害性。其实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也是巨大的,这是一种变相的校园暴力现象。本文从校园行为的现状,行为发生的原因,以及校园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的三方面作出阐述。
关键词:小学生 欺负行为 预防和干预
一、引言
笔者在任教的第一年,任教班级里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一位六年级的男生,以老大自居。对从外地新转来的另一名男生,收保护费。让这名男生给他付一学期的牛奶费,保证以后没人欺负他。还有校园里,以大欺小,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校园除了直接的肢体攻击(以强凌弱、群殴个体)外,还包括学生间私下起绰号,嘲讽、取笑他人的家庭背景、个人缺陷等等。而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家长认为这是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基本上忽略了它的危害性。其实,这种行为的危害也是巨大的,这是一种变相的前兆性的校园暴力现象,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与校园现象相关的恶性事件和暴力事件频发,应当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
二、校园欺负行为的特征
(一)、校园行为具有非均衡性:主要包括:1、力量上的非均衡性一般情况下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或处于劣势的一方进行的攻击,通常表现为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众欺寡,这是欺负区别一般意义上的攻击行为的关键之处,也是欺负行为的根本通过调查发现,超过70%的学生认为欺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身体弱小,相对于被欺负者而言,欺负者总是年龄偏大、身体更强壮、脾气比较暴躁,在欺负行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受欺负者则处于不利地位。除了身体方面上的优势外,欺负者可能作为一个群体,在力量上、心理上,或其他社会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这是欺负行为区别于以往攻击性行为的关键。2、年龄上的非均衡性,欺负行为在年龄上的非均衡性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欺负者和受欺负的比例都有显著的下降。在调查中也发现小学的欺负与被欺负者的比例分别是27.8%、8.4%,中学的欺负与被欺负者的比例分别是16.6%、3.7%。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成为潜在的欺负对象的可能性将逐渐减少,并且,其中一部分儿童又可能成为欺负更低龄儿童的学生。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社交能力也逐渐增强,儿童有可能逐渐摆脱原来体力上的劣势,减少受的几率。而欺负他人的行为则可能有着更深层的机制或原因,与儿童人格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有联系。3、性别上的非均衡性,在校园欺负行为中,虽然在受欺负的总体概率上不存在显著地性别差异,但就欺负者的行为而言男生中的欺负者比女生中更多,这不仅仅是由于男孩在体力上较女生有足够的优势,并且男生较女生来说本身具有相对的好动的特点及易攻击倾向。“2000年Khatri、Kupersmidt和Patterson经研究发现,通过受欺负可以对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预测。这种预测受到性别的影响,即女孩更易受同伴受欺负的影响。这个研究发现,和男孩相比,受欺负女孩更多的表现出弱小、胆怯、性格抑郁或不受同伴欢迎,这也造成了女孩的受欺负形式与男孩不同,多是间接受欺负,如社会孤立、排挤等。因此,总体上说,男生受欺负者多数只受到来自同性的欺负,而女生受欺负者不但受到来自同性,还受到来自异性的欺负。”【1】
(二)、校园行为具有隐蔽性:校园欺负行为虽然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但一般的欺行为却往往得不到教育者足够的重视,直至发生严重的暴力事件。校园欺负行为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欺负行为发生地点比较隐蔽,欺负者为了躲避成人和老师的监管和避免被其他同学发现后举报,大多选择在隐蔽的场所对他人实施欺负。校园里的操场、宿舍、厕所、上放学路上等其他比较隐蔽的场所都是欺负事件的多发场所。在调查中发现操场的欺负事件发生率相对最高,占到53.5%。宿舍占到40.1%,厕所占47.5%,这说明,学校的物理环境有待加强监管。2、受欺负者通常会隐瞒欺负事件。受欺负者在欺负事件中处于弱势方,长期受欺负使得他们的性格特点比较软弱,导致他们对欺负者采取的都是屈服、顺从的行为,长时间的受欺负形成的习惯性屈服的性格,不但不会揭发检举欺负行为们还会隐瞒自己被欺负的事实,以避免因为自己的泄密会引起欺负者再次的打击报复。
(三)、校园欺负行为具有持续性:学生间的欺负行为通常是重复地发生,受欺负者多次地或者持续地遭受侵害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稳定的欺负/受欺负关系,欺负者习惯上认定受欺负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到欺负的事件告诉他人,或确定即使事件泄露,自己也不会受到处罚,因此他们会重复把受欺负者作为攻击的对象,而受欺负者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和习惯性,则长期遭受强者的欺负。”【2】受欺负者对欺负事件的隐瞒及对欺负事件的消极态度更加剧了欺负的持续性,使得欺负者更肆无忌惮的欺负别人,被欺负者长期受到同一个人或群体的欺负,形成了稳定的“欺负—被欺负”关系。
三、小学校园欺负行为原因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感知外部世界的成长发育期,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的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逆反心理较强,爱模仿,情绪易偏激,对朋友很讲哥们意气。在这种模仿天性的驱使下,他们可以模仿自己崇拜的一切行为,这些行为反映到同伴、同学间常常表现为欺负。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文化市场活跃,随之糟粕文化大量涌现,封建文化残渣泛起,特别是宣扬凶杀、色情、黑道、流氓、玄幻等腐朽文化的影视和书籍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调查可以看出,他们分析、判断、辨别是非能力还相对滞后,抵御外部干扰和诱惑相当脆弱,若遇不良因素影响和外人唆使或刺激,就很容易发生校园欺负行为。 (二)、媒介暴力的侵染。暴力文化对校园欺负和校园暴力的泛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暴力预防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指出,电视经常描绘暴力,没有反映人类的真实情况,而是用虚拟的暴力情节去煽动人们热衷于暴力的情绪,许多儿童和青少年的整个生活都被暴力影响所充斥,他们经常观看暴力影碟,然后出去杀人,然后回来再看,对他们来说,想象的战斗与真实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3】在调查中也发现,青少年通过模仿电视情节建立了各种小帮派,有些帮派甚至模仿这部电影建立了从上到下的管理系统,在组织中编排辈分等等。
(三)、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1、校规控制性过强。当前学校总是对校园安全问题过于谨小慎微,怕学生出现安全事故承担责任,校园各项规章过于严格,因此学生对校园环境及学校管理不满。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学校是其主要生活、文化、娱乐的
场所,但由于学生们正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所以,学校管理者往往需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约束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那些欺负现象较少的学校的特点是,拥有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以及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4】2、预防治理措施匮乏。“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展有效防止欺负行为的项目和计划,甚至有些老师和校领导对校园欺负也没有很清醒的认识,更有甚者许多学校根本未将发生在校园里的欺负、暴力事件及时上报,他们一般将欺负事件当作纪律问题而不是犯罪问题进行处理,他们担心人们会排斥带有不安全标签的学校,给学校的日常工作带来不便,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5】3、校园隐蔽场所监管不力。欺负行为毕竟是一种违反校园规范与法规的行为,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侵犯,因此,校园欺负行为往往发生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查,操场、宿舍、厕所等等隐蔽的地方占欺负行为发生的80%以上,主要是这些地方人员流动不大或者欺负行为容易被日常行为所掩蔽,如果能够对此类地方加强监管,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4、教学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教师处理问题的公平度和对待不同同学的亲和度以及对学生的暴力与体罚都很可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中的欺负发生率。如果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和随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抗,而且,对学生有偏见、岐视或冷落同样会刺激学生的过激情绪。”【6】
四、小学生欺负行为的预防和干涉
校园欺负在我国是一个普遍、严重而又缺乏足够重视和干预的问题,然而,面对校园欺负,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国外很多国家如挪威、美国、日本等针对校园欺负的干预策略都取得了很好效果。,结合国外对校园反欺负经验的研究,对于我国的校园反欺负措施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和家庭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社会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1、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依据。学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对校园欺负界定的多样性,为校园欺负案件的合理、合法、有据的解决提供法律层面的保证。2、教育部门配合,制定反欺负措施。“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增加,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在关注暴力事件原因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重视校园欺负问题,在校园暴力的源头阶段将其斩断,积极督促学校制定、实施反欺负措施,并且通过对欺负问题发生原因、类型、频率等的调查对校园反欺负工作做出及时的评估。”【7】3、加强媒介自律,净化媒体环境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查发现,对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影响最大的就是大众传媒方面,许多学生帮派都是模仿电影电视情节,以欺负他人为乐。因此,大众传媒在进行相应的宣传时,必须要对青少年儿童这一特定的群体负起责任来,把青少年的思想与品位向积极方面引导。
(二)、学校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宣传反欺负政策,1、提高教师干预能力学校管理层及教师要达成共识: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欺负,校园决不允许欺负存在。学校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反欺负政策,减少校园欺负发生率。教师可以通过板报、主题活动周、家长会、专题演出等形式宣传学校反欺负政策,努力促进安全校园气氛的形成。通过这种活动,让每个人都知道,学校对欺负的各项干预措施正在实施中。2、加强隐蔽场所监管,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操场、厕所等校园隐蔽场所是欺负事件多发地带,学校要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监管。学校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干部共同配合,在课间和课外时间在这些校园隐蔽场所轮流值班,对发现的欺负时事件及时阻止。3、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教师学生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权威,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粗暴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滥用暴力、粗话等不良言行对学生进行身体和人格的攻击。教师要时刻维护自己的教育形象,拥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班级气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好的学生卷入欺负行为中的比列相应很少,同伴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欺负行为。”【8】
(三)、家庭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加强亲子沟通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了解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也有利于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言行。在交流方式上可以采取电话交流、书信交流,在交流的时间上要定期定时和孩子联系,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言行不是没有人管教的。在交流内容上要全面细致,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像孩子的生活饮食、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要关注。对孩子的欺负行为要及时发现,争取消灭在萌芽期。父母给予的家庭温情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孩子,欺负行为发生的概率。
五、结语
校园欺负行为往往具有极大地隐蔽性,不仅仅表现在欺负行为发生的地点比较隐蔽,欺负的形式以语言欺负和关系欺负为主,欺负行为发生的时间难以监管,而且学生受欺负后往往受到威胁或害怕举报后获得更严重的报复而不敢举报,使得校园欺负行为难以及时发现与处理。许多学生面对欺负行为不能找到有效地解决途径而选择默默忍受或逃避,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方式。发现欺负行为,更多的采用冷眼旁观或视而不见,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负者的嚣张气焰,这些做法都进一步激发了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因而,对校园欺负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社会、学校、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进一步加深对校园欺负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
【1】万贇.美国中小学校园欺侮现象之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4.
【2】张海燕,刘丽.学校欺侮行为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罗建河.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4】张文新,纪林芹.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5】徐本华,李新旺.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
【6】武建芬.中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其心理分析[J].山教育学院学报,1999,(1).
【7】郑希付.中学欺侮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2000,(1).
【8】赵莉,雷厉.关于校内欺负行为中受欺负者研究的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
关键词:小学生 欺负行为 预防和干预
一、引言
笔者在任教的第一年,任教班级里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一位六年级的男生,以老大自居。对从外地新转来的另一名男生,收保护费。让这名男生给他付一学期的牛奶费,保证以后没人欺负他。还有校园里,以大欺小,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校园除了直接的肢体攻击(以强凌弱、群殴个体)外,还包括学生间私下起绰号,嘲讽、取笑他人的家庭背景、个人缺陷等等。而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家长认为这是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基本上忽略了它的危害性。其实,这种行为的危害也是巨大的,这是一种变相的前兆性的校园暴力现象,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与校园现象相关的恶性事件和暴力事件频发,应当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
二、校园欺负行为的特征
(一)、校园行为具有非均衡性:主要包括:1、力量上的非均衡性一般情况下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或处于劣势的一方进行的攻击,通常表现为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众欺寡,这是欺负区别一般意义上的攻击行为的关键之处,也是欺负行为的根本通过调查发现,超过70%的学生认为欺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身体弱小,相对于被欺负者而言,欺负者总是年龄偏大、身体更强壮、脾气比较暴躁,在欺负行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受欺负者则处于不利地位。除了身体方面上的优势外,欺负者可能作为一个群体,在力量上、心理上,或其他社会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这是欺负行为区别于以往攻击性行为的关键。2、年龄上的非均衡性,欺负行为在年龄上的非均衡性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欺负者和受欺负的比例都有显著的下降。在调查中也发现小学的欺负与被欺负者的比例分别是27.8%、8.4%,中学的欺负与被欺负者的比例分别是16.6%、3.7%。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成为潜在的欺负对象的可能性将逐渐减少,并且,其中一部分儿童又可能成为欺负更低龄儿童的学生。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社交能力也逐渐增强,儿童有可能逐渐摆脱原来体力上的劣势,减少受的几率。而欺负他人的行为则可能有着更深层的机制或原因,与儿童人格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有联系。3、性别上的非均衡性,在校园欺负行为中,虽然在受欺负的总体概率上不存在显著地性别差异,但就欺负者的行为而言男生中的欺负者比女生中更多,这不仅仅是由于男孩在体力上较女生有足够的优势,并且男生较女生来说本身具有相对的好动的特点及易攻击倾向。“2000年Khatri、Kupersmidt和Patterson经研究发现,通过受欺负可以对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预测。这种预测受到性别的影响,即女孩更易受同伴受欺负的影响。这个研究发现,和男孩相比,受欺负女孩更多的表现出弱小、胆怯、性格抑郁或不受同伴欢迎,这也造成了女孩的受欺负形式与男孩不同,多是间接受欺负,如社会孤立、排挤等。因此,总体上说,男生受欺负者多数只受到来自同性的欺负,而女生受欺负者不但受到来自同性,还受到来自异性的欺负。”【1】
(二)、校园行为具有隐蔽性:校园欺负行为虽然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但一般的欺行为却往往得不到教育者足够的重视,直至发生严重的暴力事件。校园欺负行为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欺负行为发生地点比较隐蔽,欺负者为了躲避成人和老师的监管和避免被其他同学发现后举报,大多选择在隐蔽的场所对他人实施欺负。校园里的操场、宿舍、厕所、上放学路上等其他比较隐蔽的场所都是欺负事件的多发场所。在调查中发现操场的欺负事件发生率相对最高,占到53.5%。宿舍占到40.1%,厕所占47.5%,这说明,学校的物理环境有待加强监管。2、受欺负者通常会隐瞒欺负事件。受欺负者在欺负事件中处于弱势方,长期受欺负使得他们的性格特点比较软弱,导致他们对欺负者采取的都是屈服、顺从的行为,长时间的受欺负形成的习惯性屈服的性格,不但不会揭发检举欺负行为们还会隐瞒自己被欺负的事实,以避免因为自己的泄密会引起欺负者再次的打击报复。
(三)、校园欺负行为具有持续性:学生间的欺负行为通常是重复地发生,受欺负者多次地或者持续地遭受侵害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稳定的欺负/受欺负关系,欺负者习惯上认定受欺负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到欺负的事件告诉他人,或确定即使事件泄露,自己也不会受到处罚,因此他们会重复把受欺负者作为攻击的对象,而受欺负者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和习惯性,则长期遭受强者的欺负。”【2】受欺负者对欺负事件的隐瞒及对欺负事件的消极态度更加剧了欺负的持续性,使得欺负者更肆无忌惮的欺负别人,被欺负者长期受到同一个人或群体的欺负,形成了稳定的“欺负—被欺负”关系。
三、小学校园欺负行为原因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感知外部世界的成长发育期,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的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逆反心理较强,爱模仿,情绪易偏激,对朋友很讲哥们意气。在这种模仿天性的驱使下,他们可以模仿自己崇拜的一切行为,这些行为反映到同伴、同学间常常表现为欺负。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文化市场活跃,随之糟粕文化大量涌现,封建文化残渣泛起,特别是宣扬凶杀、色情、黑道、流氓、玄幻等腐朽文化的影视和书籍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调查可以看出,他们分析、判断、辨别是非能力还相对滞后,抵御外部干扰和诱惑相当脆弱,若遇不良因素影响和外人唆使或刺激,就很容易发生校园欺负行为。 (二)、媒介暴力的侵染。暴力文化对校园欺负和校园暴力的泛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暴力预防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指出,电视经常描绘暴力,没有反映人类的真实情况,而是用虚拟的暴力情节去煽动人们热衷于暴力的情绪,许多儿童和青少年的整个生活都被暴力影响所充斥,他们经常观看暴力影碟,然后出去杀人,然后回来再看,对他们来说,想象的战斗与真实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3】在调查中也发现,青少年通过模仿电视情节建立了各种小帮派,有些帮派甚至模仿这部电影建立了从上到下的管理系统,在组织中编排辈分等等。
(三)、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1、校规控制性过强。当前学校总是对校园安全问题过于谨小慎微,怕学生出现安全事故承担责任,校园各项规章过于严格,因此学生对校园环境及学校管理不满。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学校是其主要生活、文化、娱乐的
场所,但由于学生们正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所以,学校管理者往往需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约束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那些欺负现象较少的学校的特点是,拥有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以及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4】2、预防治理措施匮乏。“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展有效防止欺负行为的项目和计划,甚至有些老师和校领导对校园欺负也没有很清醒的认识,更有甚者许多学校根本未将发生在校园里的欺负、暴力事件及时上报,他们一般将欺负事件当作纪律问题而不是犯罪问题进行处理,他们担心人们会排斥带有不安全标签的学校,给学校的日常工作带来不便,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5】3、校园隐蔽场所监管不力。欺负行为毕竟是一种违反校园规范与法规的行为,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侵犯,因此,校园欺负行为往往发生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查,操场、宿舍、厕所等等隐蔽的地方占欺负行为发生的80%以上,主要是这些地方人员流动不大或者欺负行为容易被日常行为所掩蔽,如果能够对此类地方加强监管,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4、教学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教师处理问题的公平度和对待不同同学的亲和度以及对学生的暴力与体罚都很可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中的欺负发生率。如果教师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和随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抗,而且,对学生有偏见、岐视或冷落同样会刺激学生的过激情绪。”【6】
四、小学生欺负行为的预防和干涉
校园欺负在我国是一个普遍、严重而又缺乏足够重视和干预的问题,然而,面对校园欺负,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国外很多国家如挪威、美国、日本等针对校园欺负的干预策略都取得了很好效果。,结合国外对校园反欺负经验的研究,对于我国的校园反欺负措施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和家庭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社会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1、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依据。学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对校园欺负界定的多样性,为校园欺负案件的合理、合法、有据的解决提供法律层面的保证。2、教育部门配合,制定反欺负措施。“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增加,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在关注暴力事件原因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重视校园欺负问题,在校园暴力的源头阶段将其斩断,积极督促学校制定、实施反欺负措施,并且通过对欺负问题发生原因、类型、频率等的调查对校园反欺负工作做出及时的评估。”【7】3、加强媒介自律,净化媒体环境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查发现,对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影响最大的就是大众传媒方面,许多学生帮派都是模仿电影电视情节,以欺负他人为乐。因此,大众传媒在进行相应的宣传时,必须要对青少年儿童这一特定的群体负起责任来,把青少年的思想与品位向积极方面引导。
(二)、学校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宣传反欺负政策,1、提高教师干预能力学校管理层及教师要达成共识:任何人都不应该受到欺负,校园决不允许欺负存在。学校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反欺负政策,减少校园欺负发生率。教师可以通过板报、主题活动周、家长会、专题演出等形式宣传学校反欺负政策,努力促进安全校园气氛的形成。通过这种活动,让每个人都知道,学校对欺负的各项干预措施正在实施中。2、加强隐蔽场所监管,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操场、厕所等校园隐蔽场所是欺负事件多发地带,学校要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监管。学校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干部共同配合,在课间和课外时间在这些校园隐蔽场所轮流值班,对发现的欺负时事件及时阻止。3、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教师学生心目中不可替代的权威,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粗暴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滥用暴力、粗话等不良言行对学生进行身体和人格的攻击。教师要时刻维护自己的教育形象,拥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班级气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好的学生卷入欺负行为中的比列相应很少,同伴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欺负行为。”【8】
(三)、家庭层面的预防干预策略。加强亲子沟通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了解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也有利于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言行。在交流方式上可以采取电话交流、书信交流,在交流的时间上要定期定时和孩子联系,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言行不是没有人管教的。在交流内容上要全面细致,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像孩子的生活饮食、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要关注。对孩子的欺负行为要及时发现,争取消灭在萌芽期。父母给予的家庭温情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孩子,欺负行为发生的概率。
五、结语
校园欺负行为往往具有极大地隐蔽性,不仅仅表现在欺负行为发生的地点比较隐蔽,欺负的形式以语言欺负和关系欺负为主,欺负行为发生的时间难以监管,而且学生受欺负后往往受到威胁或害怕举报后获得更严重的报复而不敢举报,使得校园欺负行为难以及时发现与处理。许多学生面对欺负行为不能找到有效地解决途径而选择默默忍受或逃避,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方式。发现欺负行为,更多的采用冷眼旁观或视而不见,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负者的嚣张气焰,这些做法都进一步激发了校园欺负行为的发生。因而,对校园欺负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社会、学校、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进一步加深对校园欺负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
【1】万贇.美国中小学校园欺侮现象之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4.
【2】张海燕,刘丽.学校欺侮行为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罗建河.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4】张文新,纪林芹.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5】徐本华,李新旺.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
【6】武建芬.中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其心理分析[J].山教育学院学报,1999,(1).
【7】郑希付.中学欺侮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2000,(1).
【8】赵莉,雷厉.关于校内欺负行为中受欺负者研究的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