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绕远了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u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道弯弯。母亲挑着担子进城赶集,重重的担子,担在母亲的肩膀上,扁担被压得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
  那还是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也就六、七岁吧。我撒着欢儿跑在母亲前面,跑得很快,恨不得一步跨进县城。
  崎岖的山道上,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鹿,一路上蹦蹦跳跳。心里甜甜地想着,赶了集,母亲就会给我买一根棒棒糖,那个棒棒糖可真好吃啊。
  不知不觉,我走到旁边的岔道上去了,却还浑然不知,继续往前欢快地跳跃着。突然,后面传来母亲的喊声:“孩子,你绕远了,快拐回来!”
  听到母亲的喊声,我惊悚地四下一看,不禁吃了一惊。我走到旁边的一条岔道上去了,如果再往前走几步,肯定要摔到沟里去了。幸亏母亲及时提醒,使我又走到正道上来了。
  孩提时,我身后好像一直有一双母亲的眼睛,总逃不脱母亲的眼光。上小学时,我有几次偷偷地逃学,和几个同学去打游戏机。这事不知怎么被母亲知道了。母亲没有大声指责,只是抚摸了下我的头,和蔼地说道:“孩子,你绕远了,及时拐回来还来得急!”
  母亲的话,像棉里藏针,我听了,心里为之一震。顷刻间,我仿佛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我再也没有逃学去打游戏机了。
  长大后,我离开了母亲,去很远的城里去求学。每次我们母子见面,母亲总是叮嘱道:“孩子,出门在外,别绕远了,如果偶尔绕远了,及时拐回来还来得急!”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都会一震,陷入到一阵深深地思索……
  工作后,我多次叫母亲到城里来居住,可母亲总是说:“住在乡下习惯了,乡下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乡下能喝到清澈的湖水;乡下能吃到没受到污染的新鲜蔬菜;乡下有我情投手足的老姐妹……”
  母亲一口气说出那么多乡下的好处,真的让我无语,甚至让我有些妒嫉。母亲说的那些,我怎么好像都没有。望着眼前浓浓的雾霾,我心里有一种茫然和失落。
  一次,一位乡亲进城。他办完事,顺路将母亲托他捎给我的两斤麻油送到我办公室里来。办公室里来找我办事的人有很多,每一个找我办事的人,对我都毕恭毕敬,脸上露出谦卑的笑容。
  乡亲回去对母亲说了见到我的情景,母亲听了,再也坐不住了。她放下地里的农活,风尘仆仆地进城来看望我。母亲的不打招呼就忽然到来,让我一下子不知所措。母亲岁数大了,出门已很不方便了,更何况是走这么远的地方。我不禁有些埋怨母亲不该不打招呼,走这么远的路。
  母亲的目光里有些黯淡,她紧紧地盯着我,说道:“孩子,我一直担心你绕远了,如果不及时招呼你一声,你就拐不回来了!”
  母亲的话,一下子让我愣住了,恍惚间,脑海里闪现出这样一幕情景:山道弯弯。母亲挑着担,我在前面撒欢儿跑。母亲忽然喊住我:“孩子,你绕远了,快拐回来!”
  一晃,当年那个懵懂的小男孩,早已是人到中年了。我走了许多路,才一直走到今天,并看到今天的风景。可没想到,母亲一直担心儿子在人生征途上绕远了路,拐不回来了。
  母亲严厉地说道:“我不管你做了多大官,但每一步都必须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决不能走岔道。如果你现在绕远了路,我再也唤不回来了!”
  母亲说完,竟伤心地哭了。没想到,尽管我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但却一直让母亲担心着,担心着儿子绕远了路。
  情不自禁地我也泪眼婆娑。我走上前去,轻轻拥住母亲瘦削的身躯,对母亲说道:“妈,您放心,我的耳旁一直回响着儿时你对我的呼唤:‘孩子,别绕远了,快拐回来!’”
  母亲听了,紧锁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来,那笑脸,像盛开的菊花,婆娑、逶迤……
其他文献
1  儿子从学校回来,问我:“妈妈,你最希望我爱你的方式是什么?”  “什么?”他说得太一本正经,我一时有些愕然。  “就是最爱你的方式。”他不满地重复。  “你要乖一点,听妈妈的话。”我明显敷衍他,但其实也是实话。  他从小就调皮捣蛋,整天搞得家里鸡飞狗跳的,没少让我头痛。我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吼他,每次吼完了又后悔,只好自我开脱,指着他做恨铁不成钢状:“你看看你,谁家的孩子像你一样,这么不听
期刊
静夜里,一缕灯光是幸福;夕阳下,携手相伴是幸福;受挫时,母亲的鼓励是幸福;疲惫时,一杯清茶也是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都愿意用“幸福”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教育的幸福。  我喜欢教师这份职业,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个性十足的孩子。我因为他们的崇拜、爱戴而幸福着。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孩子们的顽皮、教学技巧的生涩曾让我困顿,让我迷茫,是
期刊
我说过,我是在故乡被流放的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被流放,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但在我们现代社会,即使每个人都待在自己的故乡,过去生活的世界也完全不见了。  我们重建了一个新的中国,但是当我们生活在现代化之中的时候,我们感到空虚失落,我们发现自己依然割舍不掉对故乡的怀念,我们发现自己非常需要过去那种能够使我们的生命感到充实的经验。  “汉语是我最后的故乡,朋友是我最后的故乡”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写诗
期刊
有位在深圳工作的朋友讲了一个离奇而真实的故事。他同事家在昆明,春节前两日才能返乡。他订不到2300元的直飞机票,也买不到传说中可以网购的火车票,毅然选择曲线返乡,订了深圳飞曼谷的特价机票,以及曼谷到昆明的8折票,加起来2200元。  返乡的念头根植于春节合家团圆的传统习俗之中,根植于人们最珍贵的回忆与情感之中。无论如何艰难,外出的人们还是要踏上回家之路。  为了生存,我们早早成人,离开家乡,来到大
期刊
很多人觉得我是花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力。  我有自己的底子,而这些底子长久以来被大多数人忽略了。我凭借自己的实力考进中戏导演系,刚入学就做了职业模特;大学期间,还学了表演、播音、美术,获得了羽毛球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我演过电视剧、话剧,做过话剧编导;我拿过很多奖,虽然不是什么国际大奖,但这些奖项印证着我一步步的脚印。  《色戒》在成就我的同时,也轻易将我此前的成绩轻轻抹去。我的过往无人提及,仿佛
期刊
“逃离北上广”“退居二线”“回老家去”开始成为不少历经千辛万苦“挤”进大都市的年轻人热议的焦点话题。在网民评出的10个最想逃离城市榜单中,上海、北京、广州毫无争议地排名前三。人满为患、房子太贵、娶不到老婆、压力太大、焦虑失眠、漂泊感……各种逃离理由勾勒出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再不走,我要一辈子打光棍了。”网友的吐槽流露出对大都市的迷茫和失望。  然而,真要退守到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则会在发
期刊
上午9点开门,用餐高峰期后才能顾得上吃饭,回到他在北京租的“家”,常常要晚上11点以后了。  上午9点,这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上的云南米线店照例开门迎客了。10平方米左右的厨房里,刘硕和厨师小马正忙着洗菜、择菜,为中午用餐高峰期做准备。  11点多,来店里吃饭的人多了起来,6张桌子几乎全部客满。外卖电话也接连响起,刘硕要忙着招呼顾客点餐、收银,还要抽空去附近办公楼里送外卖,每分钟都过得像打仗一
期刊
由于从小受到父母在外闯荡的影响,7岁那年,他便有了自己的理想:“我要远离父母,到陌生的城市去读书、去闯荡。”然而,直到16岁,他的这一理想并没能真正实现。  初中毕业后,他成了首钢铸造车间的一名工人,虽然对这个职业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不过,他的“不安分”却开始显现出来。或许是喜好,抑或是为了改变命运吧,那段时间,只要和文艺沾上边的,他逮到什么就学什么。比如什么指挥班、朗诵班、诗歌班等等他都会去报名
期刊
父亲是三代单传,刚落草几天,爷爷就从山神庙旁请回一株小皂荚树,用红绒线系着,扛着它走了一天山路,夜暮四合才到家。进了家门,爷爷来不及喘一口气,就直奔西厢房拿把锄头,在院落里靠墙的地方挖坑种树。夜里,爷爷对奶奶说:“长命树请回来了,以后这就是娃的命根子,好好善待它。”  对于这棵命根子树,父亲比任何人都钟爱,每天早上的第一泡童子尿总是洒在它的脚边。那树也争气,没过多少年就开始挂果了。每到收获季节,就
期刊
请将左肩的日子,换到右肩  累了,放在地上  看看天  再看一眼路的尽头  两间低矮的草房  一只倦鸟飞过  点亮了灯  还是从前的河湾  如今只剩下名字  翻遍河床的沙砾  还是没能找到半滴鸟鸣  老人捻着记忆  坐在藤椅上  念叨着不一样的天空  不肯走出那些辉煌的岁月  巴掌大的小村  施展不开留守儿童的游戏  把老人的唠叨扔在屋里  跑到村外,望着远方的爹娘  放牧着自己,即将脱缰的童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