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阐述了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思路:构建良好的价值体系,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民族院校;民族和谐;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134-02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精神面貌、社会风气有显著的变化,求富裕、谋发展、图进步成为普遍的价值标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成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追求的风尚,但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局限,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契合了民族地区某些消极的落后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 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1.1 宗教观念和迷信活动的影响
1.1.1 宗教多元化。从斯普兰格对价值观的分类来看,将
人的价值观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统一国家,随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国家内部的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会更加明显。对于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讲,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理念不可避免地带进校园,不同的思想信仰相互冲突和磨合,更加促进了信仰的多元化。宗教信仰是人们追求精神需要并获得满足的一种形式,而且在一些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哲学、文学、医学、艺术、科技等都成为宗教文化的附属,致使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弄不清这样一些问题:宗教的精神追求与哲学的、政治的、美学的精神追求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有什么本质不同?
1.1.2 封建迷信活动蔓延,毒害青少年和危害社会稳定。解放以来我国加强科学宣传教育,相信科学的人越来越多,迷信活动没有多大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活动弱点所诱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意识,同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内外呼应,为西方敌对势力渗透、颠覆摇旗呐喊,又为封建阶级的腐朽思想提供沉渣泛起的思想条件。在民族地区,一是迷信活动区域泛化,从农村、乡镇到民族地区的省城;二是迷信活动人数众多,不仅有农民、乡村干部,也有国家干部包括离退休人员;三是活动的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老一辈相信鬼神达到如此的痴迷程度,怎能不对年青一代产生影响呢?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竟在作文中写到他亲眼见到鬼。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初次上大学,甚至是暑假回校,多要择好黄道吉日,才能出行。可见,封建迷信对青年学生的危害一点也不能低估。
1.2 拜金主义严重和人情的冷漠
1.2.1 价值判断拜金化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容易诱发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容易造成人们对精神价值追求的淡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势必强化物质利益观念,增强对货币的向往,思想和行为的功利性逐渐增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受此影响,认为有钱是男子汉,没钱是汉子难。不相信共产主义而相信命运,还表现出“远离政治”,信念淡漠的倾向。
1.2.2 人情冷漠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市场经济强调追求功利,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亲情的淡薄。利益成为一些人交往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帮助,见死不救、见义不为,腐蚀着互助友爱、见义勇为的淳厚民风。在人情关系上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两种偏见,一是只认民族不认是非,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冷漠;二是对一切人包括本民族也没有亲切感,正如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所说,黄牛过河各顾各。
1.3 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较浓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意识形态灌输培养了普遍流行的高度政治化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目前,尤其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和影响下,人们大多不再虔诚地为“远大”理想奉献满腔热情,而更多地倾心于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个人及群体的追求都日趋实际和功利化。他们的价值目标从理想化转向具体现实,如:找份理想的工作、出国、赚钱,把理想追求与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实惠实用的现实主义,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注重金钱的价值,认为知识与金钱都是必需的。
2 构建价值体系,强化教育的时效性
2.1 深入学习价值理论,强调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必须遵循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结合时代的特征建立符合民族院校特点的价值观理论体系。学校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使之深深根植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上。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加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需要,是促进民族团结,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因此,要帮助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共同理想;要教育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感,培养造就新一代坚定的爱国者。
2.2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价值观的形成
加强法制建设,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提供重要保证。价值观是有层次的,既有关涉“终极关怀”的人生价值观,又有维持社会共同生活的一些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法律能使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明晰化、规范化、权威化,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模式。因此法制环境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用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仅凭单纯的思想教育而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纪律作保证是不够的,对于少数违纪学生,必须严格校纪校规,对个别的“害群之马”要采取强制措施,果断处理,因为纪律处理也是一种教育。如重庆科技学院2006年2月同时开除27名在新学期补考中作弊的大学生。对欺诈、背信等利己主义行为不严厉打击,平等、信任等价值观就建立不起来。运用一系列的措施表明国家提倡、支持、鼓励什么,反对、抵制、惩处什么,促使个人去选择和接受社会大力提倡宣传的价值观念,摈弃社会鄙视和唾弃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3 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光荣责任和义务。当前,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国际敌对势力总想从民族宗教问题打开缺口,对我国进行分裂破坏活动。我们要看到,国际敌对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主义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内外夹击。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孤立这些极端势力。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共推赤心,永保盟好”,一直到清朝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睦,共同创造了中国繁荣昌盛的历史就是最好的佐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角度看问题,加强民族团结也是很重要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要与民族文化结合。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在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优势,并适时地、积极地加以引导,就会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有说服力。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姿,由于各民族经历了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各个民族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将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广大汉族同学更多、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 量。
参考文献:
[1]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95.
[2]茆琛.重庆科技学院开除27名考试作弊学生[E B/O L].新华网,2006-02-25.
[3]莫金山.瑶族石牌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4-5.
[关键词]民族院校;民族和谐;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134-02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精神面貌、社会风气有显著的变化,求富裕、谋发展、图进步成为普遍的价值标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成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追求的风尚,但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局限,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契合了民族地区某些消极的落后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 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1.1 宗教观念和迷信活动的影响
1.1.1 宗教多元化。从斯普兰格对价值观的分类来看,将
人的价值观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统一国家,随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国家内部的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会更加明显。对于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讲,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理念不可避免地带进校园,不同的思想信仰相互冲突和磨合,更加促进了信仰的多元化。宗教信仰是人们追求精神需要并获得满足的一种形式,而且在一些民族地区,宗教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哲学、文学、医学、艺术、科技等都成为宗教文化的附属,致使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弄不清这样一些问题:宗教的精神追求与哲学的、政治的、美学的精神追求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有什么本质不同?
1.1.2 封建迷信活动蔓延,毒害青少年和危害社会稳定。解放以来我国加强科学宣传教育,相信科学的人越来越多,迷信活动没有多大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活动弱点所诱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意识,同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内外呼应,为西方敌对势力渗透、颠覆摇旗呐喊,又为封建阶级的腐朽思想提供沉渣泛起的思想条件。在民族地区,一是迷信活动区域泛化,从农村、乡镇到民族地区的省城;二是迷信活动人数众多,不仅有农民、乡村干部,也有国家干部包括离退休人员;三是活动的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老一辈相信鬼神达到如此的痴迷程度,怎能不对年青一代产生影响呢?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竟在作文中写到他亲眼见到鬼。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初次上大学,甚至是暑假回校,多要择好黄道吉日,才能出行。可见,封建迷信对青年学生的危害一点也不能低估。
1.2 拜金主义严重和人情的冷漠
1.2.1 价值判断拜金化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容易诱发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容易造成人们对精神价值追求的淡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势必强化物质利益观念,增强对货币的向往,思想和行为的功利性逐渐增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受此影响,认为有钱是男子汉,没钱是汉子难。不相信共产主义而相信命运,还表现出“远离政治”,信念淡漠的倾向。
1.2.2 人情冷漠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市场经济强调追求功利,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亲情的淡薄。利益成为一些人交往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帮助,见死不救、见义不为,腐蚀着互助友爱、见义勇为的淳厚民风。在人情关系上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两种偏见,一是只认民族不认是非,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冷漠;二是对一切人包括本民族也没有亲切感,正如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所说,黄牛过河各顾各。
1.3 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较浓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意识形态灌输培养了普遍流行的高度政治化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目前,尤其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和影响下,人们大多不再虔诚地为“远大”理想奉献满腔热情,而更多地倾心于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个人及群体的追求都日趋实际和功利化。他们的价值目标从理想化转向具体现实,如:找份理想的工作、出国、赚钱,把理想追求与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实惠实用的现实主义,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注重金钱的价值,认为知识与金钱都是必需的。
2 构建价值体系,强化教育的时效性
2.1 深入学习价值理论,强调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必须遵循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结合时代的特征建立符合民族院校特点的价值观理论体系。学校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使之深深根植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上。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加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需要,是促进民族团结,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因此,要帮助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共同理想;要教育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感,培养造就新一代坚定的爱国者。
2.2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价值观的形成
加强法制建设,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提供重要保证。价值观是有层次的,既有关涉“终极关怀”的人生价值观,又有维持社会共同生活的一些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法律能使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明晰化、规范化、权威化,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模式。因此法制环境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用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仅凭单纯的思想教育而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纪律作保证是不够的,对于少数违纪学生,必须严格校纪校规,对个别的“害群之马”要采取强制措施,果断处理,因为纪律处理也是一种教育。如重庆科技学院2006年2月同时开除27名在新学期补考中作弊的大学生。对欺诈、背信等利己主义行为不严厉打击,平等、信任等价值观就建立不起来。运用一系列的措施表明国家提倡、支持、鼓励什么,反对、抵制、惩处什么,促使个人去选择和接受社会大力提倡宣传的价值观念,摈弃社会鄙视和唾弃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3 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光荣责任和义务。当前,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国际敌对势力总想从民族宗教问题打开缺口,对我国进行分裂破坏活动。我们要看到,国际敌对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主义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内外夹击。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孤立这些极端势力。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共推赤心,永保盟好”,一直到清朝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睦,共同创造了中国繁荣昌盛的历史就是最好的佐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角度看问题,加强民族团结也是很重要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要与民族文化结合。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在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优势,并适时地、积极地加以引导,就会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有说服力。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姿,由于各民族经历了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各个民族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将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广大汉族同学更多、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 量。
参考文献:
[1]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95.
[2]茆琛.重庆科技学院开除27名考试作弊学生[E B/O L].新华网,2006-02-25.
[3]莫金山.瑶族石牌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