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云南山歌为例,通过在A村的调查,研究云南山歌的内容形式和在乡村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作为一种现实中大受欢迎的乡村娱乐文化,网络语境中的云南山歌被污名化为一种低俗文化。对比云南山歌在现实和网络语境中截然相反的处境,本文认为以城市主流文化审美为主的网络语境下,乡村亚文化的话语表达受到无差别的打压。应该给予乡村创作者更多自我表达的网络空间,同时也应该净化其传播环境,鼓励推出优秀内容,对其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网络语境;乡村“亚”文化;文化表达
以前提起云南山歌,很多人会想到《阿诗玛》或《五朵金花》电影里面出现的配乐歌曲或是《阿老表你要来呢嘎》之类的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歌曲,而本文讨论的云南山歌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云贵川乡村地区的一种农民自创的歌曲及山歌剧,例如以《老司机带带我》、《两个婆娘一个郎》为代表的网络爆火系列歌曲,在网络媒体并不发达的年代,云南山歌在乡村地区大受欢迎,成为农民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这类歌曲以一些花灯调子为基础,通过自创填词来进行自我表达,表演形式比较浮夸,拍摄内容限于乡村生活,制作相对比较粗糙。这些歌曲经微博、微信、快手等各大网络平台进行裂变式传播后,一出现在网络上,就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于这些山歌表演形式多是绿幕抠图舞蹈,镜头比较单一,表演者形象夸张,表演主題内容有时涉及低俗的话题,这些乡村亚文化遭到了网络主流文化的批判和群嘲甚至是彻底否定,成为了一种低俗文化的符号,很多山歌作品在网络上被禁播。
1. 云南山歌的内容及形式分析
1.1 云南山歌的话语使用
由于山歌传播的地区主要是乡村,受众多半文化水平不高,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少有使用,因此云南山歌通常使用当地方言、或夹杂方言的普通话来演唱,在进行演唱时为了追求押韵,通常会即兴加入一些当地的口语化方言词汇,这样能更准确地传达歌者的意思,增加趣味性,比较常见的就是山歌里使用“婆娘”来泛指中年女性,也可以指自己的妻子,一些巧妙的方言用词还能让歌词的含义更微妙有趣,例如“半”(音译)这个字,不同的场景使用和词汇组成有各种不同的语义:“半盘”(啰嗦),用作形容词时说一个人很“半”意思就是说这个人说话做事不正经,吊儿郎当没正形;这样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用词更贴近观众的生活,观众在观看时也能更好的理解歌者的意思,同时能准确的理解山歌所唱的内容,体会其中的趣味,因而更喜欢听云南山歌。
1.2 云南山歌的故事设置
云南山歌所唱的的故事情节设置正是其在网络语境中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由于云南山歌多为即兴创作,用词并不太讲究,比较口语化,通常根据要叙述的事情采取一段旋律反复进行演唱讲述。故事情节无非就是男女调情求爱、夫妻吵架、兄弟争家产这些普遍存在于农民家庭生活的事。为了吸引人们观看,创作者把这些平时村民爱讨论的邻里八卦编成故事,用大胆直白的词唱出来或者拍成山歌剧给大家看,故事结局最终都是善恶有报,符合农村的价值观。还有一些针对农村社会现象进行阐述批判的歌曲。除此之外,也不乏歌唱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向农民普法的歌曲。总体而言,云南山歌的故事大都是根据真实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反映乡村生活百态,对当下社会现象以乡村的视角进行解读评判,通过个人作品传达正确的价值观。
1.3 云南山歌的视频特色
早期云南山歌很多都是拍摄成视频再刻录成光盘便于传播,但是云南山歌的影像作品制作通常比较粗糙:场景比较单一,随便找一片树林草地,或是村子里的路上,自家院子里就可以开唱,即使是经过音像公司制作的山歌视频也只是采用绿幕抠图的方式,配上一些简单制作的彩色背景。有的山歌视频在山歌原本的曲调之外,视频制作试图加入了一些城市流行文化元素,在配乐和舞蹈上都能看出迪斯科和流行音乐的影子。不难看出这是对于同期流行文化的一种模仿,但是由于仅仅是在乡村文化的内核外包裹一些城市文化的形式,结果反而显得粗糙违和。手机的普及让云南山歌的创作者自己拍摄制作山歌演唱视频更加便捷,在缺乏制作技术和对媒体传播逻辑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制作粗陋简单的视频通过手机的视频平台流传到了网络上,云南山歌进入到更广阔的网络语境中,其带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话语表达和城乡结合的表演制作,不可避免的遭到主流话语的群嘲,掀起了一场网络的审丑狂欢。
2. 云南山歌在乡村的传播与发展
云南山歌在语言相似的云贵川乡村地区广泛传播,主要集中在云南的昆明、曲靖、昭通及周边贵州四川的乡村地区,本研究以位于曲靖市的A村作为田野点,调查该村云南山歌传播状况以及受众对云南山歌的态度,以此窥见云南山歌在云南乡村地区的传播情况。
2.1 自娱自乐时期
云南山歌在A村传唱已经有很多年,在信息传播并不发达的年代,村民听到新的山歌主要是通过逢年过节邀请花灯团来村子里搭台唱戏,听到喜欢的花灯曲调就自己回忆着曲调即兴填词唱,歌词押韵即可。所以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即兴就可以唱;山歌有独唱、合唱、对唱、应答、连唱等方式,大家劳动之余,通过唱山歌来娱乐,既可以自己唱也可以和别人一起互动,因此山歌这种娱乐活动在乡村地区广泛存在,一些地方还会举行山歌比赛,评选山歌唱得最好的人到其他地方演唱斗歌。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出现后,随着农村电影放映的发展脚步,《刘三姐》、《阿诗玛》等有很多广为传唱的山歌作品的电影也在乡村地区放映,但是由于地域不同、语言使用又都是普通话,因此这类优秀电影中的山歌作品在当地并不流行,人们依旧采用原有的花灯调子来唱山歌。
2.2 光盘时期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村里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购买了光盘驱动器,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成熟,云南山歌也到达传播的鼎盛时期。一些优秀的歌手被音像公司集中起来,拍摄制作了大量的山歌和山歌剧作品,并且刻录成光盘发行,在云南及周边省份接近云南的地方都有贩卖,主要的市场就在乡镇集市。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经典的的山歌作品,也培养了一批在乡村地区广为人知的山歌的演唱者。这一时期依托影像技术的发展,山歌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传播,各个音像公司都想在山歌商业市场分一杯羹,于是大量的作品制作发售,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盗版正版光碟鱼龙混杂,价格也并不高。在A村,最有名的山歌演唱者是毛家超,村里的中老年人都认识他,对他的作品如数家珍。村民吴爷爷说:“那时候每次赶集,在每个乡镇的乡村集市都有人在摊位旁边放一个大音响,放着最新的山歌,赶集的人围在摊位边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光盘,多数是买毛家超的碟子,我们都喜欢看。带回去谁家有影碟机就在谁家放,一放山歌片有时候一村子的人都会来看,有些山歌唱那些荤话,我们大家图个热闹,看看笑笑也很好玩,唱得好的还会学着唱几句。”这一时期乡村最主要的文化娱乐就是唱山歌和观看山歌碟,A村所在的乡镇曾多次邀请毛家超及其表演团队来演出,各村的人都爱去看,甚至还会谈论他们的八卦新闻。 2.3 新媒体时期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用光盘看山歌的形式也被淘汰了,村子里聚在一起看山歌剧的现象越来越少。村民在QQ、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里建立山歌群,群里不仅有本村的人,各地對山歌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加入,大家在群里发语音对唱,交流的范围扩大了,可以听到更多调子和唱法,自己在家就可以打开手机搜索想看想听的山歌,传统意义上的对山歌活动不复存在。曾经的山歌明星也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注册账号。但是在网络环境中,云南山歌原先仅仅是小范围传播的那些作品遭到抵制和批判,山歌明星们要想在网络环境中立足,传播内容的创作就要适应网络话语表达的范式,于是,原来的山歌明星都难逃被收编的命运,与主流的网络文化结合后的传播内容也很难受原先的受众喜欢,“毛家超他们现在唱那些山歌没有以前好玩了,我们现在要看都从手机上搜他们以前的山歌,百看不厌。”从村民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被主流文化收编后生产的山歌作品已然不符合乡村的文化审美和接受心理。如今进入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把自己唱的山歌录下来发到网上,人们的选择习惯不再是认准某一个人的山歌,而是打开手机软件,翻看网络上的视频随机观看,遇到觉得好听的还可以发到群里大家一起欣赏学习,山歌文化由一种乡村大众文化转向更加小范围的文化。
3. 云南山歌的网络话语现状及发展引导策略
云南山歌在现实中主要是在云南省及其周边省份的乡村地区传播,因而受众定位自然是乡村地区的农民,所以无论是形式曲调、故事内容都有本区域的乡土特色,在云南山歌未在网络上引起关注的时候,现实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对云南山歌的压制并不明显,但是进入到网络的语境中,遭到了较多的否定和批评。
3.1 云南山歌的网络传播发展
云南山歌在网络上存在已久,但是真正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让云南山歌的形象迅速恶化的,是《老司机带带我》和《两个婆娘一个郎》这两部作品爆红网络,《两个婆娘一个郎》的演唱者甚至被网友戏称为“山歌教教主”,从此其一系列作品被戏称为“山歌教”。以“山歌教”爆红网络为例,可以一探云南山歌在网络上的发展历程。
事情缘起于2006年2月7日晚,一位网名叫阿为素的网友,在天涯BBS上以“受不了了!拍桌!史上最强专辑!(做好准备再点我……)”为题发贴,记述了自己春节过年回家,在老家有幸看到一套让他彻底惊呆了的光盘。从头天晚上发贴到第二天中午12个小时的时间,网友回贴数就达到了250多条,之后回贴数一路飚升,到2月8日晚上,回贴数已经激增到近一千五百条,一下子成为天涯BBS上一个绝对热贴。自此,云南山歌颠覆了外界的传统印象,有人甚至把这首歌传到了国外的网络中,同样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吸引更多的关注,很多传播者不顾完整山歌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断找出云南山歌中低俗的片段,截取制作成视频发到网上。云南山歌虽然传播的范围更广,却是被人们以取乐嘲讽的方式传播出去,云南山歌也因此被不断污名化和妖魔化,成为一个低俗文化的符号。
3.2 云南山歌的网络话语现状
在网络中受到最多关注的云南山歌大都是一些人特意剪辑出来求关注,制造噱头的视频片段,发布者往往不顾其本来面目。曲子的故事其实也是源于当时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乡村青年初入城市可能误入歧途的现象,全曲的立意就是劝听众不要被花花世界迷惑而去做违法犯罪的事。但是在网络中受关注的仅仅这一句,以此认定这首歌属于低俗文化,内容毫无营养,应该禁绝,进一步抹黑云南山歌的媒介形象。
在信息碎片化的网络环境中,云南山歌中那些低俗的部分被不断放大,甚至掩盖了其本身的价值,即使有人出来为其鸣不平,这些微弱的声音也无济于事,在主流文化的看来低俗的“云南山歌”在网络中渐渐失去了话语权。曾经的山歌演唱者也被主流文化收编,大多入驻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虽然还是以山歌的方式演唱,内容却不再有曾经的乡土味。只是单纯唱歌说几句的方式比起曾经山歌剧里善恶终有报的警示,乡村地区的受众接受度并不高。云南山歌的受众群体主要也是农民,在网络上发声无论是人数还是范围影响力都很有限,因而云南山歌文化群体逐渐趋于沉默。
3.3 云南山歌的网络发展引导策略
云南山歌对于乡村地区的受众来说是一种更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有着独特的传播价值,是进行乡村宣传的较好方式。对于这种乡村亚文化,不应该一味的禁绝,应该看到其独特的价值,给予正确的引导。第一,净化传播环境。在一些云南山歌作品中确实存在毫无文化艺术价值,单纯为了搏关注而拍摄上传的低俗作品,严格监管禁播这类作品对净化山歌文化的网络传播环境、改善云南山歌的媒介形象非常有必要。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山歌源于乡村,理解其乡土化表达存在的俗的部分,给乡村创作者的个人表达留有一定的空间,而不是让这些群体销声匿迹不敢发声。第二,鼓励其优质内容生产,让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传统的山歌作品主要呈现男欢女爱和家长里短,也存在部分批判社会乱象,宣传政策法规的作品。2021年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对于农村美好新生活的歌颂,或是农业科技致富的信息用山歌的形式来进行表达,是乡村更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这样真正对乡村生活者有帮助的作品,应该更多的给予鼓励和关注,让山歌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更高的文艺价值。
4. 结语
云南山歌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受众定位都是云南的乡村居民,话语使用和故事内容都源于云南的乡村生活,因此在云贵川的一些乡村地区广泛传播,大受欢迎。但是云南山歌在网络语境中,由于其本身的乡土性表现形式以及网友刻意截取放大其低俗内容,受到了网络主流文化的群嘲和否定,曾经大受欢迎的作品被批判甚至禁播。云南山歌作为一种广泛流行于乡村地区的文化娱乐形式,在娱乐功能之外,还融合了一种寓教于乐的功能,山歌作品大都加入了创作者对于当下社会现状的解读和思考。云南山歌中一些过分低俗的不良文化当然应该被清除,但是对内容规范不代表对整个文化形式的否定,应该看到山歌对乡村受众的积极影响力,给云南山歌这种乡村“俗”文化一定的生存空间,尊重乡村农民的自我表达权力和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曹彦.对云南山歌传承发展进行培育和引导的几点浅见[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137-140.
[2]X博士.云南地下山歌的厂牌研究[EB/OL].https://m.douban.com/group/ topic/145560336
[3]360百科.山歌教词条释义[EB/OL].https://baike.so.com/doc/6167199 -6380430.html
【关键词】网络语境;乡村“亚”文化;文化表达
以前提起云南山歌,很多人会想到《阿诗玛》或《五朵金花》电影里面出现的配乐歌曲或是《阿老表你要来呢嘎》之类的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歌曲,而本文讨论的云南山歌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云贵川乡村地区的一种农民自创的歌曲及山歌剧,例如以《老司机带带我》、《两个婆娘一个郎》为代表的网络爆火系列歌曲,在网络媒体并不发达的年代,云南山歌在乡村地区大受欢迎,成为农民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这类歌曲以一些花灯调子为基础,通过自创填词来进行自我表达,表演形式比较浮夸,拍摄内容限于乡村生活,制作相对比较粗糙。这些歌曲经微博、微信、快手等各大网络平台进行裂变式传播后,一出现在网络上,就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于这些山歌表演形式多是绿幕抠图舞蹈,镜头比较单一,表演者形象夸张,表演主題内容有时涉及低俗的话题,这些乡村亚文化遭到了网络主流文化的批判和群嘲甚至是彻底否定,成为了一种低俗文化的符号,很多山歌作品在网络上被禁播。
1. 云南山歌的内容及形式分析
1.1 云南山歌的话语使用
由于山歌传播的地区主要是乡村,受众多半文化水平不高,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少有使用,因此云南山歌通常使用当地方言、或夹杂方言的普通话来演唱,在进行演唱时为了追求押韵,通常会即兴加入一些当地的口语化方言词汇,这样能更准确地传达歌者的意思,增加趣味性,比较常见的就是山歌里使用“婆娘”来泛指中年女性,也可以指自己的妻子,一些巧妙的方言用词还能让歌词的含义更微妙有趣,例如“半”(音译)这个字,不同的场景使用和词汇组成有各种不同的语义:“半盘”(啰嗦),用作形容词时说一个人很“半”意思就是说这个人说话做事不正经,吊儿郎当没正形;这样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用词更贴近观众的生活,观众在观看时也能更好的理解歌者的意思,同时能准确的理解山歌所唱的内容,体会其中的趣味,因而更喜欢听云南山歌。
1.2 云南山歌的故事设置
云南山歌所唱的的故事情节设置正是其在网络语境中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由于云南山歌多为即兴创作,用词并不太讲究,比较口语化,通常根据要叙述的事情采取一段旋律反复进行演唱讲述。故事情节无非就是男女调情求爱、夫妻吵架、兄弟争家产这些普遍存在于农民家庭生活的事。为了吸引人们观看,创作者把这些平时村民爱讨论的邻里八卦编成故事,用大胆直白的词唱出来或者拍成山歌剧给大家看,故事结局最终都是善恶有报,符合农村的价值观。还有一些针对农村社会现象进行阐述批判的歌曲。除此之外,也不乏歌唱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和向农民普法的歌曲。总体而言,云南山歌的故事大都是根据真实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反映乡村生活百态,对当下社会现象以乡村的视角进行解读评判,通过个人作品传达正确的价值观。
1.3 云南山歌的视频特色
早期云南山歌很多都是拍摄成视频再刻录成光盘便于传播,但是云南山歌的影像作品制作通常比较粗糙:场景比较单一,随便找一片树林草地,或是村子里的路上,自家院子里就可以开唱,即使是经过音像公司制作的山歌视频也只是采用绿幕抠图的方式,配上一些简单制作的彩色背景。有的山歌视频在山歌原本的曲调之外,视频制作试图加入了一些城市流行文化元素,在配乐和舞蹈上都能看出迪斯科和流行音乐的影子。不难看出这是对于同期流行文化的一种模仿,但是由于仅仅是在乡村文化的内核外包裹一些城市文化的形式,结果反而显得粗糙违和。手机的普及让云南山歌的创作者自己拍摄制作山歌演唱视频更加便捷,在缺乏制作技术和对媒体传播逻辑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制作粗陋简单的视频通过手机的视频平台流传到了网络上,云南山歌进入到更广阔的网络语境中,其带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话语表达和城乡结合的表演制作,不可避免的遭到主流话语的群嘲,掀起了一场网络的审丑狂欢。
2. 云南山歌在乡村的传播与发展
云南山歌在语言相似的云贵川乡村地区广泛传播,主要集中在云南的昆明、曲靖、昭通及周边贵州四川的乡村地区,本研究以位于曲靖市的A村作为田野点,调查该村云南山歌传播状况以及受众对云南山歌的态度,以此窥见云南山歌在云南乡村地区的传播情况。
2.1 自娱自乐时期
云南山歌在A村传唱已经有很多年,在信息传播并不发达的年代,村民听到新的山歌主要是通过逢年过节邀请花灯团来村子里搭台唱戏,听到喜欢的花灯曲调就自己回忆着曲调即兴填词唱,歌词押韵即可。所以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即兴就可以唱;山歌有独唱、合唱、对唱、应答、连唱等方式,大家劳动之余,通过唱山歌来娱乐,既可以自己唱也可以和别人一起互动,因此山歌这种娱乐活动在乡村地区广泛存在,一些地方还会举行山歌比赛,评选山歌唱得最好的人到其他地方演唱斗歌。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出现后,随着农村电影放映的发展脚步,《刘三姐》、《阿诗玛》等有很多广为传唱的山歌作品的电影也在乡村地区放映,但是由于地域不同、语言使用又都是普通话,因此这类优秀电影中的山歌作品在当地并不流行,人们依旧采用原有的花灯调子来唱山歌。
2.2 光盘时期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村里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购买了光盘驱动器,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成熟,云南山歌也到达传播的鼎盛时期。一些优秀的歌手被音像公司集中起来,拍摄制作了大量的山歌和山歌剧作品,并且刻录成光盘发行,在云南及周边省份接近云南的地方都有贩卖,主要的市场就在乡镇集市。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经典的的山歌作品,也培养了一批在乡村地区广为人知的山歌的演唱者。这一时期依托影像技术的发展,山歌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传播,各个音像公司都想在山歌商业市场分一杯羹,于是大量的作品制作发售,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盗版正版光碟鱼龙混杂,价格也并不高。在A村,最有名的山歌演唱者是毛家超,村里的中老年人都认识他,对他的作品如数家珍。村民吴爷爷说:“那时候每次赶集,在每个乡镇的乡村集市都有人在摊位旁边放一个大音响,放着最新的山歌,赶集的人围在摊位边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光盘,多数是买毛家超的碟子,我们都喜欢看。带回去谁家有影碟机就在谁家放,一放山歌片有时候一村子的人都会来看,有些山歌唱那些荤话,我们大家图个热闹,看看笑笑也很好玩,唱得好的还会学着唱几句。”这一时期乡村最主要的文化娱乐就是唱山歌和观看山歌碟,A村所在的乡镇曾多次邀请毛家超及其表演团队来演出,各村的人都爱去看,甚至还会谈论他们的八卦新闻。 2.3 新媒体时期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用光盘看山歌的形式也被淘汰了,村子里聚在一起看山歌剧的现象越来越少。村民在QQ、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里建立山歌群,群里不仅有本村的人,各地對山歌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加入,大家在群里发语音对唱,交流的范围扩大了,可以听到更多调子和唱法,自己在家就可以打开手机搜索想看想听的山歌,传统意义上的对山歌活动不复存在。曾经的山歌明星也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注册账号。但是在网络环境中,云南山歌原先仅仅是小范围传播的那些作品遭到抵制和批判,山歌明星们要想在网络环境中立足,传播内容的创作就要适应网络话语表达的范式,于是,原来的山歌明星都难逃被收编的命运,与主流的网络文化结合后的传播内容也很难受原先的受众喜欢,“毛家超他们现在唱那些山歌没有以前好玩了,我们现在要看都从手机上搜他们以前的山歌,百看不厌。”从村民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被主流文化收编后生产的山歌作品已然不符合乡村的文化审美和接受心理。如今进入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把自己唱的山歌录下来发到网上,人们的选择习惯不再是认准某一个人的山歌,而是打开手机软件,翻看网络上的视频随机观看,遇到觉得好听的还可以发到群里大家一起欣赏学习,山歌文化由一种乡村大众文化转向更加小范围的文化。
3. 云南山歌的网络话语现状及发展引导策略
云南山歌在现实中主要是在云南省及其周边省份的乡村地区传播,因而受众定位自然是乡村地区的农民,所以无论是形式曲调、故事内容都有本区域的乡土特色,在云南山歌未在网络上引起关注的时候,现实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对云南山歌的压制并不明显,但是进入到网络的语境中,遭到了较多的否定和批评。
3.1 云南山歌的网络传播发展
云南山歌在网络上存在已久,但是真正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让云南山歌的形象迅速恶化的,是《老司机带带我》和《两个婆娘一个郎》这两部作品爆红网络,《两个婆娘一个郎》的演唱者甚至被网友戏称为“山歌教教主”,从此其一系列作品被戏称为“山歌教”。以“山歌教”爆红网络为例,可以一探云南山歌在网络上的发展历程。
事情缘起于2006年2月7日晚,一位网名叫阿为素的网友,在天涯BBS上以“受不了了!拍桌!史上最强专辑!(做好准备再点我……)”为题发贴,记述了自己春节过年回家,在老家有幸看到一套让他彻底惊呆了的光盘。从头天晚上发贴到第二天中午12个小时的时间,网友回贴数就达到了250多条,之后回贴数一路飚升,到2月8日晚上,回贴数已经激增到近一千五百条,一下子成为天涯BBS上一个绝对热贴。自此,云南山歌颠覆了外界的传统印象,有人甚至把这首歌传到了国外的网络中,同样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吸引更多的关注,很多传播者不顾完整山歌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断找出云南山歌中低俗的片段,截取制作成视频发到网上。云南山歌虽然传播的范围更广,却是被人们以取乐嘲讽的方式传播出去,云南山歌也因此被不断污名化和妖魔化,成为一个低俗文化的符号。
3.2 云南山歌的网络话语现状
在网络中受到最多关注的云南山歌大都是一些人特意剪辑出来求关注,制造噱头的视频片段,发布者往往不顾其本来面目。曲子的故事其实也是源于当时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乡村青年初入城市可能误入歧途的现象,全曲的立意就是劝听众不要被花花世界迷惑而去做违法犯罪的事。但是在网络中受关注的仅仅这一句,以此认定这首歌属于低俗文化,内容毫无营养,应该禁绝,进一步抹黑云南山歌的媒介形象。
在信息碎片化的网络环境中,云南山歌中那些低俗的部分被不断放大,甚至掩盖了其本身的价值,即使有人出来为其鸣不平,这些微弱的声音也无济于事,在主流文化的看来低俗的“云南山歌”在网络中渐渐失去了话语权。曾经的山歌演唱者也被主流文化收编,大多入驻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虽然还是以山歌的方式演唱,内容却不再有曾经的乡土味。只是单纯唱歌说几句的方式比起曾经山歌剧里善恶终有报的警示,乡村地区的受众接受度并不高。云南山歌的受众群体主要也是农民,在网络上发声无论是人数还是范围影响力都很有限,因而云南山歌文化群体逐渐趋于沉默。
3.3 云南山歌的网络发展引导策略
云南山歌对于乡村地区的受众来说是一种更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有着独特的传播价值,是进行乡村宣传的较好方式。对于这种乡村亚文化,不应该一味的禁绝,应该看到其独特的价值,给予正确的引导。第一,净化传播环境。在一些云南山歌作品中确实存在毫无文化艺术价值,单纯为了搏关注而拍摄上传的低俗作品,严格监管禁播这类作品对净化山歌文化的网络传播环境、改善云南山歌的媒介形象非常有必要。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山歌源于乡村,理解其乡土化表达存在的俗的部分,给乡村创作者的个人表达留有一定的空间,而不是让这些群体销声匿迹不敢发声。第二,鼓励其优质内容生产,让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传统的山歌作品主要呈现男欢女爱和家长里短,也存在部分批判社会乱象,宣传政策法规的作品。2021年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对于农村美好新生活的歌颂,或是农业科技致富的信息用山歌的形式来进行表达,是乡村更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这样真正对乡村生活者有帮助的作品,应该更多的给予鼓励和关注,让山歌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更高的文艺价值。
4. 结语
云南山歌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受众定位都是云南的乡村居民,话语使用和故事内容都源于云南的乡村生活,因此在云贵川的一些乡村地区广泛传播,大受欢迎。但是云南山歌在网络语境中,由于其本身的乡土性表现形式以及网友刻意截取放大其低俗内容,受到了网络主流文化的群嘲和否定,曾经大受欢迎的作品被批判甚至禁播。云南山歌作为一种广泛流行于乡村地区的文化娱乐形式,在娱乐功能之外,还融合了一种寓教于乐的功能,山歌作品大都加入了创作者对于当下社会现状的解读和思考。云南山歌中一些过分低俗的不良文化当然应该被清除,但是对内容规范不代表对整个文化形式的否定,应该看到山歌对乡村受众的积极影响力,给云南山歌这种乡村“俗”文化一定的生存空间,尊重乡村农民的自我表达权力和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曹彦.对云南山歌传承发展进行培育和引导的几点浅见[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137-140.
[2]X博士.云南地下山歌的厂牌研究[EB/OL].https://m.douban.com/group/ topic/145560336
[3]360百科.山歌教词条释义[EB/OL].https://baike.so.com/doc/6167199 -638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