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年发生了一件“订单农业”违约事件并引发了社会矛盾,成群的农民将农产品倒在了收购企业门前,倾诉企业的“坑农”行为,一时间充满道德责问的相关报道迅速传播,矛头全部指向当事企业与地方政府。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事情根本不是那么简单,到底谁违约都成了问题。原来,企业与农民签订的是出口日本的青刀豆生产合同,为了保证新鲜,必须在开花后10天左右采摘,青刀豆长10公分左右且豆荚皮没有纤维化变硬。然而,农民发现青刀豆可以长得更长,于是送到企业的多在20公分左右,显然无法满足出口要求,企业于是拒收。农民哪能愿意,冲突随即不可避免。事件的最后,虽然当地政府和企业兜底了事,但却提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订单农业在数量上满足比较好办,而质量上满足就比较难办,这是好多“企业+农户”模式走向穷途末路甚至反目成仇的重要原因。笔者在县上工作时,专门就此调研过,发现在经济合作组织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发达的时候,只能由政府的农技部门临时上手,把好技术关,让生产出的农产品符合标准,达到质量要求,但这些只是临时性措施,以农技部门的力量能管几个订单农业项目?由此,我们也就必须看到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一些特殊性,从实际出发来规范农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首先,必须看到农产品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标准化。有一句哲理叫“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话放在农产品质量问题上最合适。农产品是动植物的自然生长结果,虽然人为因素可以影响动植物生长,但并不能彻底改变动植物生长,也不可能抹杀动植物个体间的差异。所以,想让农产品像工业产品那样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工业产品是没有生命的,是机床模具造出来的,肯定是一模一样的,当然也会因为技术操作或机器老化造成不同批次的产品有细微差异,但表面看起来至少还是一致的。
其次,当前的农户分散小生产让农产品的标准化更加困难。不同农户的经营水平是不一样的,其结果是地力水平有差异,技术管理有差异,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差异,最终的农产品肯定也有差异。典型的像水果,虽然洛川苹果名气很大,但不同农户果园的苹果质量是不一样的,口味、大小、着色、形状等都有差异,施有机肥的和施化肥的地块不一样,就是同样施有机肥,用了羊粪和用了猪粪的地块也不一样。所以,好多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往往面对分散农户而陷入质量恐慌,因为这意味着同样一个企业、一个产地的农产品也不可能保持质量一致,可能客户这次吃的农产品与上次吃的农产品味道就不一样。
再次,频发的自然风险让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也非常困难。农业与工业生产最大的不同是受自然风险影响十分明显,尽管有设施保护也可以形成人工小环境,但绝大多数的农产品还得在大田生产,干旱、霜冻、低温光照、病虫害等都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包括外观和内在的品质,如形状变小甚至变形、表皮伤疤、风味变劣等,如果受影响程度轻,可能造成订单的数量难以满足;如果受影响程度重,则可能订单根本无法履行。这种自然风险带来的意外质量影响,好多企业是应对不急的,损失非常惨重。
此外,还不完全规范的市场秩序也让质量问题扑朔迷离。什么东西好了,大家便群起仿之,最后“李逵”可能还斗不过“李鬼”,这是当前市场中的一种顽疾。工业产品尚且如此,农产品更不用说。以茶叶为例,真正的名茶必须是特殊地域原产的,但由于名茶有各自的外形特点,于是市场上便出现外形相似的仿制品,像西湖龙井的两叶一心、身形扁平特征,目前的制茶工艺是很容易仿制的,但普通的消费者是难以鉴别的。目前农产品的质量监管还不到位,在利益诱导之下,生产的农户、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终端销售商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的掺杂使假,也增加了质量标准的控制难度。
标准化虽然很难,但农产品标准化的探索却在持续前行。目前大体探索出以下路径:
其一,以健全的标准体系保障质量。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力争均转换成规范的、详细的技术操作规程,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除草和防治病虫害,什么时候收获,怎么去储藏等,全部数字化、可操作化,按这个指导生产操作,实现标准化。
其二,以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升质量。让企业来生产,成本太高;让农民分散生产,质量又难以统一。于是,“企业+农户”的形式逐渐演化为:企业统一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操作规范,引导农民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采收等,有的概况为“六统一”,也有的概括为“八统一”,农民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或者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农民变成农工,像工人一样按照生产调度命令规范操作,但面临生产过程难以监督、生产效率难以保障等现实问题,有可能重演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场景;或者企业与农民以入股、合伙经营等名义合作,企业与农民签订类似承包经营一样的合同,以效益和标准为基本尺子来考核等。
其三,以完备的监控体系保护质量。以联想农业为代表的全程可追溯体系让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具备了现代化的手段,3G、云计算、物联网等最新技术让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系统成为现实,让原来卖到市场就说不清的农产品有了身份证,生产管理、储藏运输等环节均有纪录可查,防止了市场上的鱼目混珠行为。而熙可集团做水果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水果收获前三天,抽检人员按既定抽检路线去采摘果实,在每个果实秘密贴上射频条形码;样品装满,箱子盖上之后,条形码中内置的密码锁随即上锁,只有到达检测地GPS信号相符,密码锁才会打开。这样抽检人员无法中途调换样品;若强行开锁,系统会进入自动报警系统。
其四,以先进的技术改善质量标准。比如在苹果生产上,有成套的选果生产线,能够将苹果按照大小、色度等进行分级,自动分选包装,让原本质量不统一的散装苹果有了相对标准的质量。再比如,对动植物品种进行改良,生产出更符合目标需求的性状特征,像礼品西瓜、圣女果、迷你番茄等,在现代育种手段的改进下,已经变得大小形状、成熟度、主要质量指标等相对一致,质量标准化程度大大提升。但更多的农产品还走在质量改进的路上。
总之,由于农产品自身的一些特点,很难像工业产品那样完全标准化生产,但标准化的方向却不可改变,所有的探索还会继续,特别是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加速渗透会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
首先,必须看到农产品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标准化。有一句哲理叫“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话放在农产品质量问题上最合适。农产品是动植物的自然生长结果,虽然人为因素可以影响动植物生长,但并不能彻底改变动植物生长,也不可能抹杀动植物个体间的差异。所以,想让农产品像工业产品那样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工业产品是没有生命的,是机床模具造出来的,肯定是一模一样的,当然也会因为技术操作或机器老化造成不同批次的产品有细微差异,但表面看起来至少还是一致的。
其次,当前的农户分散小生产让农产品的标准化更加困难。不同农户的经营水平是不一样的,其结果是地力水平有差异,技术管理有差异,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差异,最终的农产品肯定也有差异。典型的像水果,虽然洛川苹果名气很大,但不同农户果园的苹果质量是不一样的,口味、大小、着色、形状等都有差异,施有机肥的和施化肥的地块不一样,就是同样施有机肥,用了羊粪和用了猪粪的地块也不一样。所以,好多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往往面对分散农户而陷入质量恐慌,因为这意味着同样一个企业、一个产地的农产品也不可能保持质量一致,可能客户这次吃的农产品与上次吃的农产品味道就不一样。
再次,频发的自然风险让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也非常困难。农业与工业生产最大的不同是受自然风险影响十分明显,尽管有设施保护也可以形成人工小环境,但绝大多数的农产品还得在大田生产,干旱、霜冻、低温光照、病虫害等都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包括外观和内在的品质,如形状变小甚至变形、表皮伤疤、风味变劣等,如果受影响程度轻,可能造成订单的数量难以满足;如果受影响程度重,则可能订单根本无法履行。这种自然风险带来的意外质量影响,好多企业是应对不急的,损失非常惨重。
此外,还不完全规范的市场秩序也让质量问题扑朔迷离。什么东西好了,大家便群起仿之,最后“李逵”可能还斗不过“李鬼”,这是当前市场中的一种顽疾。工业产品尚且如此,农产品更不用说。以茶叶为例,真正的名茶必须是特殊地域原产的,但由于名茶有各自的外形特点,于是市场上便出现外形相似的仿制品,像西湖龙井的两叶一心、身形扁平特征,目前的制茶工艺是很容易仿制的,但普通的消费者是难以鉴别的。目前农产品的质量监管还不到位,在利益诱导之下,生产的农户、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终端销售商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的掺杂使假,也增加了质量标准的控制难度。
标准化虽然很难,但农产品标准化的探索却在持续前行。目前大体探索出以下路径:
其一,以健全的标准体系保障质量。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力争均转换成规范的、详细的技术操作规程,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除草和防治病虫害,什么时候收获,怎么去储藏等,全部数字化、可操作化,按这个指导生产操作,实现标准化。
其二,以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升质量。让企业来生产,成本太高;让农民分散生产,质量又难以统一。于是,“企业+农户”的形式逐渐演化为:企业统一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操作规范,引导农民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采收等,有的概况为“六统一”,也有的概括为“八统一”,农民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或者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农民变成农工,像工人一样按照生产调度命令规范操作,但面临生产过程难以监督、生产效率难以保障等现实问题,有可能重演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场景;或者企业与农民以入股、合伙经营等名义合作,企业与农民签订类似承包经营一样的合同,以效益和标准为基本尺子来考核等。
其三,以完备的监控体系保护质量。以联想农业为代表的全程可追溯体系让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具备了现代化的手段,3G、云计算、物联网等最新技术让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系统成为现实,让原来卖到市场就说不清的农产品有了身份证,生产管理、储藏运输等环节均有纪录可查,防止了市场上的鱼目混珠行为。而熙可集团做水果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水果收获前三天,抽检人员按既定抽检路线去采摘果实,在每个果实秘密贴上射频条形码;样品装满,箱子盖上之后,条形码中内置的密码锁随即上锁,只有到达检测地GPS信号相符,密码锁才会打开。这样抽检人员无法中途调换样品;若强行开锁,系统会进入自动报警系统。
其四,以先进的技术改善质量标准。比如在苹果生产上,有成套的选果生产线,能够将苹果按照大小、色度等进行分级,自动分选包装,让原本质量不统一的散装苹果有了相对标准的质量。再比如,对动植物品种进行改良,生产出更符合目标需求的性状特征,像礼品西瓜、圣女果、迷你番茄等,在现代育种手段的改进下,已经变得大小形状、成熟度、主要质量指标等相对一致,质量标准化程度大大提升。但更多的农产品还走在质量改进的路上。
总之,由于农产品自身的一些特点,很难像工业产品那样完全标准化生产,但标准化的方向却不可改变,所有的探索还会继续,特别是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加速渗透会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