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西藏和周边地区1961-2020年每十年1 km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数据集

来源 :地球科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ing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大冻结深度是季节冻土热状态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生态过程、气候以及工程稳定性都有重要影响.发布了我国西北五省和西藏及周边地区1961-2020年间每十年的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1km.该数据集是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集合模拟产生的,以冻结指数、融化指数、降雪、降雨、太阳辐射、高程以及土壤容重为预测因子,利用基准时期(2001-2010年)气象站最大冻结深度的实测数据进行模型训练.10折交叉验证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R2=0.70±0.29,RMSE=(23.63±10.30)cm,bias=(-0.77±6.01)cm)].基于实测数据的直接验证表明,1980s、1990s、2000s和2010s 4个时期模拟结果的R2分别为0.77、0.83、0.73和0.71,RMSE分别为27.14、22.42、21.63和23.58 cm.运用预测集合的百分位数区间评估了模拟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基于该数据集,发现1961-2020年我国西北五省和西藏地区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十年下降3.02 cm.1961-2010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和陕西的最大冻结深度平均每十年分别下降2.66、3.04、3.16、2.09、1.98和1.45 cm.该数据集可通过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下载(DOI:10.11888/Geocry.tpdc.271774).
其他文献
地震P波、S波到时是精确分析地震水平位置、深度与速度结构等的重要参数,如何准确拾取P波和S波到时是地震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大数据量与强噪声环境给地震到时的自动拾取带来了很大挑战.在频率域中可将信号与噪声分离,但会造成震相的偏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STA/LTA、AIC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标准时频变换(Normal Time-Frequency Transform,NTFT),结合信号时间域与频率域特征,提出了基于NTFT的STA/LTA方法,以及基于NTFT的AIC方法来拾取P波和S波的到时.基于N
地震剖面中的绕射点反应地下断层、尖灭、溶洞等不连续体的位置信息,因此绕射波对于实现小尺度构造的精细成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逆时偏移的绕射波成像方案包括乘法成像条件法和倾角域拾取法.乘法成像条件利用正\\负倾角构造剖面相乘实现绕射点的定位,倾角域拾取法则根据绕射波能量在角度域的特征进行拾取.其中,通过Hilbert变换和伴随波场的延拓可以实现波场的方向分解,从而实现单一倾向构造的成像并改善倾角道集的质量.本文也对无需方向分解的正\\负倾角构造成像公式进行了推导.逆时偏移作为一种全波成像方法,所得剖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