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融水县大平铜镍矿通过地表工程揭露和控制,初步圈定了1个镍矿体、1个铜矿体,初步查明本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组分、化学成分,矿石类型特征等。笔者通过对本矿床地质特征的总结,分析矿床,探讨找矿前景。
[关键词]融水县大平矿区 铜镍矿 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46-1
1成矿地质背景
广西融水县大平铜镍矿位于江南古陆(江南地轴)东南缘,北部属于桂北台隆(九万大山穹褶带),南部属桂中台陷(罗城弧形褶断带)。区域地层有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上元古界为一套浅海、半浅海复理石泥沙质夹火山碎屑岩建造,分布于北部桂北台隆区。下古生界主要出露震旦系,为一套复理石﹑类复理石,分布于桂北台隆周缘。区域主要构造运动频繁而剧烈,其是以四堡、广西、东吴、印支和燕山运动最为突出,形成数条区域性深大断裂和一系列北北东、北东、北西、近东西及近南北向褶皱与断层,在构造转折部位常出现多组构造叠加。深大断裂具有长期活动,控岩、控相及控矿作用明显等特点。区域上岩浆活动频繁种类较多,有四堡期、雪峰期,有侵入岩及喷出岩,岩性有超基性、基性、中性及酸性岩,其中以花岗岩类最多。岩浆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区域矿产主要以锡铜为主。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四堡群鱼西组(Pt2y)及丹州群白竹组(Pt3b)、合桐组(Pt3h)、拱洞组(Pt3g)地层,四堡群鱼西组(Pt2y)于矿区分布较广,丹州群仅出露于矿区东边,出露面积不大。四堡群鱼西组(Pt2y):为一套灰~深灰色的变质泥质粉砂岩、二云石英片岩及绢云母千枚岩。丹州群白竹组(Pt3b):下段为灰绿色含砾绿泥石英片岩、变质砂岩、千枚岩。上段:灰—灰绿色钙质片岩、绢云千枚岩、大理岩。丹州群合桐组(Pt3h):为深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岩、碳质页岩夹少量千枚岩。丹州群拱桐组(Pt3g):为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底部为硅质板岩。
2.2构造
矿区内褶皱不甚发育,矿区内地层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地层总体倾向北北东,局部有小褶皱、挠曲等。区内有断裂F1、F2。断裂规模不大,断裂走向为近南北向、北东向,长500~600m,其中F2断裂切切割橄辉岩体,说明断裂的形成晚于岩浆岩的形成。铜矿体赋存于F2断裂带中。
2.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岩浆岩分布较多,有橄辉岩、闪长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辉橄岩体主要出露于勘查区北东部的大平、班竹一带,呈似层状侵入于四堡群文通组地层,呈“V”字型。岩体的产状与围岩产状大致相似,倾向北和北东,岩体接触带岩石蚀变明显,内带以蛇纹石化为主。
2.4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区内围岩蚀变广泛,种类较多。在辉橄岩体内、外接触带主要有蛇纹石化、绿泥石化、透闪石化、阳起石化等,与镍矿化关系密切;在断裂破碎带内以硅化、绿泥石化为主,局部见黄铁矿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
3矿体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矿区共发现了1个镍矿体、1个铜矿体。镍矿体呈脉状赋存于辉橄岩与围岩接触带的内带中,地表工程控制矿体总长900m,厚度9.24~20.93m;矿体Ni品位在0.19~0.44﹪之间,平均品位0.27﹪;矿体产状与接触带基本一致,倾向北,倾角62~67°。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清楚,呈渐变过渡,需用化学分析结果才能圈定矿体,矿体顶板为辉橄岩,底板为透闪蛇纹岩、云母石英片岩。铜矿体呈透镜状赋存于断裂破碎带(F2)中,由BT15单工程控制,控制矿体厚度1.50m,Cu品位2.52﹪。走向为近南北向,倾向95°,倾角67°。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矿体顶底板为辉橄岩。
3.2矿石特征
(1)矿物成分。镍矿体主要矿物: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角闪石、假象赤铁矿,其他矿物:钛磁铁矿、镍黄铁矿、透辉石、金红石。铜矿体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黄铁矿。
(2)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的结构类型有:镍矿石以叶片-针柱状变晶结构、假象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细粒变晶结构为主,铜矿石以细粒变晶结构为主。矿石的构造类型主要有:镍矿石以不定向构造、块状构造为主,铜矿石以浸染状构造、细脉构造为主。
(3)矿石有用组分及含量。根据矿区基本分析样结果:镍矿石样品中Ni含量0.19%-0.44%,平均0.27%;伴生有Co,含量0.005%-0.032%,平均0.017%,可综合回收利用。铜矿石样品中Cu含量2.52%。
(4)矿石类型。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可分为块状矿石、浸染状矿石和斑点状矿石,按矿石矿物类型组合特征分为镍硫化物矿石、铜硫化物矿石。
4矿床成因及前景评价
4.1矿床成因
根据上述特点,镍矿床的形成,系由于岩浆熔离作用。当含矿的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围岩以后,首先由于结晶分异作用,分出不同的岩相带。其中的铜镍硫化物,由于比重较大,因重力作用不同而向下沉降,于是在近岩体底部的一定范围内,或因处于分散状态而成浸染状,或因流动汇集而成“豆斑”。在硫化物沉降过程中,岩体底部与围岩接触带,一方面因接触变质作用而导致外接触带某些接触角岩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岩体边部冷凝较快而产生细粒结构的纤闪石化辉岩,其中也常有一定程度的矿化,有时在某些地段,“豆斑”或浸染状相当显著。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以离开接触面的一定部位,矿化较为集中,这显然与当时硫化物的下沉速度及岩浆的冷凝快慢有关。其次,含镍矿岩体的厚度,各处并不一致,但矿化富集的程度,并不因岩体厚度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这说明原始熔浆中,硫化物含量不高且较分散,而其下沉及聚集作用又均较缓慢,故在厚度较大的地段,除了在近底部的矿化带有铜镍硫化物的分布外,在其中部的中粒至粗粒纤闪石化辉岩中,有时也出现一定程度的矿化,以致形成“两段矿化”现象,即“上悬矿化”。
综上所述,本区镍矿床产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主要是纤闪石化辉岩相)的内接触带,矿床类型属超基性岩型镍矿床。
本区的铜矿体赋存于断裂带中,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次为方铅矿、闪锌矿,矿床成因属岩浆岩后期热液沿断裂破碎带充填形成的热液型矿床。
4.2找矿前景评价
勘查区处在桂北锡、铜、镍多金属成矿带上,区内断裂构造、岩浆岩发育,特别是超基性岩发育;经过前期的工作,经槽探揭露,在超基性岩内接触带发现了镍矿体,在断裂破碎带中发现了铜矿体,已控制了一定规模,但目前工作程度还很低,沿矿体走向、倾向还没有完全揭露,总体分析矿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融水县大平矿区 铜镍矿 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46-1
1成矿地质背景
广西融水县大平铜镍矿位于江南古陆(江南地轴)东南缘,北部属于桂北台隆(九万大山穹褶带),南部属桂中台陷(罗城弧形褶断带)。区域地层有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上元古界为一套浅海、半浅海复理石泥沙质夹火山碎屑岩建造,分布于北部桂北台隆区。下古生界主要出露震旦系,为一套复理石﹑类复理石,分布于桂北台隆周缘。区域主要构造运动频繁而剧烈,其是以四堡、广西、东吴、印支和燕山运动最为突出,形成数条区域性深大断裂和一系列北北东、北东、北西、近东西及近南北向褶皱与断层,在构造转折部位常出现多组构造叠加。深大断裂具有长期活动,控岩、控相及控矿作用明显等特点。区域上岩浆活动频繁种类较多,有四堡期、雪峰期,有侵入岩及喷出岩,岩性有超基性、基性、中性及酸性岩,其中以花岗岩类最多。岩浆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区域矿产主要以锡铜为主。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四堡群鱼西组(Pt2y)及丹州群白竹组(Pt3b)、合桐组(Pt3h)、拱洞组(Pt3g)地层,四堡群鱼西组(Pt2y)于矿区分布较广,丹州群仅出露于矿区东边,出露面积不大。四堡群鱼西组(Pt2y):为一套灰~深灰色的变质泥质粉砂岩、二云石英片岩及绢云母千枚岩。丹州群白竹组(Pt3b):下段为灰绿色含砾绿泥石英片岩、变质砂岩、千枚岩。上段:灰—灰绿色钙质片岩、绢云千枚岩、大理岩。丹州群合桐组(Pt3h):为深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岩、碳质页岩夹少量千枚岩。丹州群拱桐组(Pt3g):为灰色千枚岩夹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底部为硅质板岩。
2.2构造
矿区内褶皱不甚发育,矿区内地层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地层总体倾向北北东,局部有小褶皱、挠曲等。区内有断裂F1、F2。断裂规模不大,断裂走向为近南北向、北东向,长500~600m,其中F2断裂切切割橄辉岩体,说明断裂的形成晚于岩浆岩的形成。铜矿体赋存于F2断裂带中。
2.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岩浆岩分布较多,有橄辉岩、闪长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辉橄岩体主要出露于勘查区北东部的大平、班竹一带,呈似层状侵入于四堡群文通组地层,呈“V”字型。岩体的产状与围岩产状大致相似,倾向北和北东,岩体接触带岩石蚀变明显,内带以蛇纹石化为主。
2.4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区内围岩蚀变广泛,种类较多。在辉橄岩体内、外接触带主要有蛇纹石化、绿泥石化、透闪石化、阳起石化等,与镍矿化关系密切;在断裂破碎带内以硅化、绿泥石化为主,局部见黄铁矿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
3矿体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矿区共发现了1个镍矿体、1个铜矿体。镍矿体呈脉状赋存于辉橄岩与围岩接触带的内带中,地表工程控制矿体总长900m,厚度9.24~20.93m;矿体Ni品位在0.19~0.44﹪之间,平均品位0.27﹪;矿体产状与接触带基本一致,倾向北,倾角62~67°。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清楚,呈渐变过渡,需用化学分析结果才能圈定矿体,矿体顶板为辉橄岩,底板为透闪蛇纹岩、云母石英片岩。铜矿体呈透镜状赋存于断裂破碎带(F2)中,由BT15单工程控制,控制矿体厚度1.50m,Cu品位2.52﹪。走向为近南北向,倾向95°,倾角67°。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矿体顶底板为辉橄岩。
3.2矿石特征
(1)矿物成分。镍矿体主要矿物: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角闪石、假象赤铁矿,其他矿物:钛磁铁矿、镍黄铁矿、透辉石、金红石。铜矿体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黄铁矿。
(2)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的结构类型有:镍矿石以叶片-针柱状变晶结构、假象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细粒变晶结构为主,铜矿石以细粒变晶结构为主。矿石的构造类型主要有:镍矿石以不定向构造、块状构造为主,铜矿石以浸染状构造、细脉构造为主。
(3)矿石有用组分及含量。根据矿区基本分析样结果:镍矿石样品中Ni含量0.19%-0.44%,平均0.27%;伴生有Co,含量0.005%-0.032%,平均0.017%,可综合回收利用。铜矿石样品中Cu含量2.52%。
(4)矿石类型。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可分为块状矿石、浸染状矿石和斑点状矿石,按矿石矿物类型组合特征分为镍硫化物矿石、铜硫化物矿石。
4矿床成因及前景评价
4.1矿床成因
根据上述特点,镍矿床的形成,系由于岩浆熔离作用。当含矿的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围岩以后,首先由于结晶分异作用,分出不同的岩相带。其中的铜镍硫化物,由于比重较大,因重力作用不同而向下沉降,于是在近岩体底部的一定范围内,或因处于分散状态而成浸染状,或因流动汇集而成“豆斑”。在硫化物沉降过程中,岩体底部与围岩接触带,一方面因接触变质作用而导致外接触带某些接触角岩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岩体边部冷凝较快而产生细粒结构的纤闪石化辉岩,其中也常有一定程度的矿化,有时在某些地段,“豆斑”或浸染状相当显著。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以离开接触面的一定部位,矿化较为集中,这显然与当时硫化物的下沉速度及岩浆的冷凝快慢有关。其次,含镍矿岩体的厚度,各处并不一致,但矿化富集的程度,并不因岩体厚度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这说明原始熔浆中,硫化物含量不高且较分散,而其下沉及聚集作用又均较缓慢,故在厚度较大的地段,除了在近底部的矿化带有铜镍硫化物的分布外,在其中部的中粒至粗粒纤闪石化辉岩中,有时也出现一定程度的矿化,以致形成“两段矿化”现象,即“上悬矿化”。
综上所述,本区镍矿床产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主要是纤闪石化辉岩相)的内接触带,矿床类型属超基性岩型镍矿床。
本区的铜矿体赋存于断裂带中,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次为方铅矿、闪锌矿,矿床成因属岩浆岩后期热液沿断裂破碎带充填形成的热液型矿床。
4.2找矿前景评价
勘查区处在桂北锡、铜、镍多金属成矿带上,区内断裂构造、岩浆岩发育,特别是超基性岩发育;经过前期的工作,经槽探揭露,在超基性岩内接触带发现了镍矿体,在断裂破碎带中发现了铜矿体,已控制了一定规模,但目前工作程度还很低,沿矿体走向、倾向还没有完全揭露,总体分析矿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