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婚不到两年,老公说婆婆要来小住,我心里忐忑不安。不是不想让婆婆来,而是不了解婆婆的性格秉性,怕处不好。
婆婆退休前是单位的中层领导,我担心她来了之后发挥领导的“才能”对我挑三拣四,于是事先“警告”老公:在婆婆面前,你必须给足我面子,听我招呼调遣,立场一致。老公对我言听计从,没有不答应的道理:为了家庭的和谐,保证做到。
婆婆来了,对我热情了几天后,开始冷脸相对,同时我也发现老公郁郁寡欢、强颜欢笑。我可不愿意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里,在我“糖衣炮弹”加“严刑拷打”之下,老公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婆婆看我每天对他儿子呼来唤去,感觉儿子太委屈了,背地里常常骂他没出息,对我“女王”一样的姿态极为不满。憨厚朴实的老公还没有学会“两头哄”,能不闹心嘛。
我忽然明白了婆婆对我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自己树立的“女王范儿”,并没有为自己在婆婆面前挣得筹码,反而恶化婆媳关系。我顿时开了窍,每位母亲都不希望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给媳妇“使唤”,婆婆如此对我,情有可原。我想,如果不改变,婆婆一定会进一步行动的,可千万不能等到双方“红脸”,那可就没法相处了。
从此,在婆婆面前,我改变了对老公的态度,处处以他为主,他说什么我赞同什么,即使有分歧,也乖乖不吱声,留到两人独处时再说;早起做早饭,虽然仅仅是一个水煮鸡蛋、牛奶、面包什么的;在婆婆面前和老公说话要用商量的口吻,轻言细语。
我还适时给婆婆吹点风,仿佛在无意中告诉她,自己前一段时间单位事情又多又烦,心情不好,老公让着我,其实平时他儿子脾气可大了,自己可怕他了,然后做出一种求助的情态,希望婆婆帮忙站在自己这一边。
从此婆婆的表情无比和蔼,大旗呼啦啦就倒向了我这边:你不知道自己娶了个多好的媳妇,以后不许欺负她,大男子主义得改改。
由此我得出一个婆媳相处箴言:怕他的儿子就是给她面子。同时我在心里暗暗决定,把“怕老公”进行到底,如果“怕”能让他更自信、更有责任感、对我更爱,何乐而不为呢!
职场亦需“磨刀功”
□ 许昌浩
有一个年轻人到山上砍柴,每天都非常努力。老樵夫们休息时,他还是砍柴,不到天黑,绝不罢休。可是来了半个多月,他并没有老樵夫们砍柴多。他思忖:这是为什么呢?
年轻人以为自己不够努力,下定决心要更卖力才行。这时候,有一位老樵夫叫这个年轻人过去磨斧子,年轻人心想:成绩那么差,哪有时间磨刀?便大声回答:“我没有时间,谢谢!”
老前辈笑着摇头说:“傻小子!一直砍柴,都不磨斧子,砍的柴当然不多。”年轻人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樵夫们每天收工之后,利用别人聊天、抽烟、喝茶、休息的时候,一直在磨斧子,难怪他们手起刀落,砍柴速度快,砍的柴堆积如山。而自己的斧子早钝了。老前辈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道:“年轻人要努力,但是别忘了——磨刀不误砍柴工!”
那么,在职场,情同此理。
人就好比一台机器,要发挥出它的最佳效能,就得不时地为它加油加水,否则就会损耗得非常快。而百无聊赖,或懈怠庸懒,必然政绩平平,甚至下岗待业。在职场中,我们要不断地实现自我增值,时常充电,提升职业技能,为升职创造条件,为跳槽时刻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或机遇降临,便会出现“紫气东来”的好运气。
作为职场人,你是否想到,你该“磨磨斧子”了呢?
中国有一个谚语,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磨刀,才能更好地砍柴,砍更多的柴;同样,一个人只有不断充电,才能胜任和找到更好的工作。遗憾的是,在当今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不少人没有摆正充电与就业的关系。有的人只盯着舒适和高薪的工作,而没有审视自己有没有胜任这项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的人走马灯似地找工作,换工作,没有抽出一定的時间,学习某种适合当今就业需求的技能;还有的人找到了工作,就万事大吉,认为进了保险箱,不再学习和充电。
现在,世界上每年都有旧的职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同时,又有上千个新兴的岗位悄然出现。360行已变成3600行,甚至更多。一技之长已远远不能跟上当今就业形势的需要。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高薪也好,高职也罢,都需要优秀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无论在岗,还是求职,都需要不断地充电、再充电。充电本身是职业整体发展的一部分,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路径,在这过程中充电起的作用是推波助澜,锦上添花,或者说是“备战备荒”(预防裁员下岗和再就业)。
职场中人,别忘了磨你的“斧子”!
鲜花与位置
□ 马亚伟
有一次,学生们送给我一束鲜花。这束鲜花有百合、康乃馨,还有几枝叫不上名字来。这些花朵,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姿态袅娜,五色缤纷,很美。
我把花用清水养起来,放到客厅的一角,客厅一下子有了光彩。谁知,女儿放学后,推门进屋就大叫起来:“这是什么味儿呀?香得刺鼻子!”说完打了两个喷嚏。刚才我只顾看花,再加上闻得久了,并没有感觉出花香有什么不对。女儿这样一说,我凑近花朵闻了闻,果然,香味太浓了。不知是哪种花这么香,是那种甜香,鼻子一吸,一股甜味就呛进进喉咙里,确实不好闻。我只好把花搬进书房。丈夫进了书房,也立即大叫着招呼我进屋,然后捏着鼻子一指那束花:“赶紧丢掉!人家的花是淡淡的幽香,你这花香太浓了!”
没想到好好的一束花,这么不受欢迎。看着娇艳欲滴的花,真觉得它像一个被打入冷宫的美人,让人疼。我只好把花搬到楼道里,楼道里空间大,也通风。打开楼道的窗子,风吹进来,花朵迎风轻舞。我们楼的楼道一向没什么装饰,灰头土脸的,鲜花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显得美艳动人。更妙的是,原来浓郁的香味,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里,竟然变得浓淡相宜了。
这束花,很快成了我们楼里一道风景,极受欢迎。楼上5岁的小姑娘进了楼道,奶声奶气朝她妈妈喊:“妈妈,好香呀!”说着,小姑娘闭了眼,尽情地陶醉在花香里。有位五楼的老太太,经常给花换清水。这样过了一周,这束花依旧开得新鲜饱满。原来那些未开的花骨朵,也一朵一朵,次第开起来。楼里的居民,也都知道有这样一束花开在楼道里,很喜欢。 我在想,同样一束花,在不同的位置,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待遇。人呢?是不是也一样。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学生,他是个美术天才,在北京学成归来,本打算在小城发展。没想到屡屡碰壁,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来,他闯了出去,到了省城。没多久,他就脱颖而出,并且小有成绩。
有时候,我们批评一些不得志的人,说他们只知道怨天尤人,不找自己的原因,光找客观原因。其实,是客观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家鲍尔吉?原野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有时候,一些美好的东西并没有美好的质地,它们平平常常,只因为它被放在了美好的位置上。”是好位置成全了它们,可见位置的重要性。反过来,一些有美好质地的东西,没有被放在美好的位置上,也可能不被认可。比如那束花在客厅里,比如那个学生在小城里。
当周围环境成为一种桎梏时,不妨走出去,换个环境,说不定会找到美好的位置,你的人生便会柳暗花明了。
懂得取舍的人
□ 篱笆听雨
老熊来公司18年了,精通英、日、韩三国语言,更懂得运筹帷幄,深得总经理器重,稳坐人事部经理一职已有十几年,是名副其实的公司红人。可是,一年多前,他却辞了职,引起公司上上下下一片哗然。人还没走,茶就先凉。有早就起嫉妒心的人,正好逮着了机会,背地里说起老熊的风凉话,说老熊太不知足,二十多万的年薪也不少了,还要跳槽?这年头,领导说你是才,你便真是才,领导说你是柴,你就只能当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老熊,还真这么高看自己?
总经理为老熊开了一个送行会。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老熊不是另谋高就,而是回乡养鸡。大家立刻把身子坐直了,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又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总经理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不强人所难,我尊重老熊的选择。我认为养鸡不是大材小用,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会做好,自己也开心。”
老熊微笑着和大家辞行,那微笑令我记忆深刻。我一直想不明白,才四十出头的成功人士,为何要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到农村去养鸡呢?太不可思议了。都说隔行如隔山,用多年的人事管理经验去管好一群鸡,我看悬,未必奏效,也不靠谱。
有一天,同事们聚餐,点了鸡汤,鸡没味、汤不鲜。有人就想到了老熊,说老熊养的鸡一定好吃。真是世态炎凉,如果没要鸡汤,估计没人能想到老熊。大家这才惊觉,老熊离开公司已有1年半光景。大家提议,找个双休日,去看看老熊,顺便磨叽点鸡汤喝喝。
老熊去村口迎接我们,身着一套粗棉布衣,一双黑布鞋,与在公司时规整的的形象天壤之别;但脸色很红润,显得比以前年轻许多。参观了他的养鸡场,规模不大,很令大家意外。养鸡场只请了两个工人,老熊一周四天驻守养鸡场,其余时间回城里自己的家,一年下来只盈利7万多。我们面面相觑,试探性地安慰老熊,说万事开头难,慢慢积累经验,一定会做大、做强。老熊摇摇头说,7万元,运转家里1年的生活用度后,还可以稍有结余,挺满足的。以后也不想扩大规模。他说,感觉现在的生活才是他想要的,自足、安逸、快乐,每天领略山野清风,花香鸟语,呼吸着新鲜空气,恍如世外桃源。他还说,明年女儿考上大学后,就举家搬迁到鸡场,这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一直是他们夫妻所向往的。养些鸡,种些菜,闲时写点文章、画几幅画,自得其乐,安然惬意。
推杯换盏间,老熊已微醉,他站起来,有些打顿地说:“哥——给诸位敬——酒,谢谢你们来看我。哥——今天说个大实话,以前在公司的时候,哥一点都不快乐,不信吗?财富和地位那是给人看的,一点不实在,折——磨人啊。”
我相信老熊说的是真话。曾以为,有钱有地位便是最大的幸福。可是,为了这样的幸福,我们却历尽千难和万苦,等我们有了一定的积蓄和所谓的地位时,却发现,我们并不快乐。其实,幸福最大的劲敌是膨胀的欲望和不断地索取。不快乐的原因并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奢望得没完没了。
崇尚簡约、懂得取舍的人是智慧的,他们也许早就深悟出生命的意义。然而,有多少人能跳出心魔,走出内心那一道道的欲望大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呢?
作家们的父亲
□ 杨 恋
作家笔下的父亲,千姿百态。朴实的父亲,似一汪清泉,滋养着儿女的心田;严厉的父亲,像一把标尺,规范了儿女的言行;智慧的父亲,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儿女的人生。
一篇《背影》让朱自清的父亲家喻户晓。
家庭遭遇变故,朱自清乘车北上读书,父亲“怕茶房不妥贴”,决定亲自送行。在车站,父亲与脚夫讲价钱、为儿子找座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跃然纸上。父亲给儿子买橘子,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才能走到那边月台。父亲是一个胖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体态略显苍老的父亲,举手投足间蕴藏了绵密的父爱,不禁让作者潸然泪下。
《冬天》一文中,父亲与儿子们围坐在桌旁吃火锅。“‘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拙朴自然的动作,让父爱水到渠成地流露出来。
贾平凹的父亲为人正直,爱朋友爱喝酒,但脾气不好。父亲平时非常严肃,对长子贾平凹十分严厉。从小他就特别害怕父亲,见了父亲便远远躲开。在《酒》一文里,许久不喝酒的父亲为了开导遇事不顺的贾平凹,特意买了瓶酒与儿子聊天解闷。“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父亲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贾平凹不禁流泪。“做人要宽容、要善良、要谦虚、要好好干事。”父亲的话影响了贾平凹一生。
许地山的《落花生》讲述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景。在父亲的提问下,兄妹们对花生的好处各抒己见,最后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父亲教育子女们做人要有花生品格——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他人无益的人。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之下,许地山逐渐感悟到落花生的价值。不追求外表华美而重在实用,这种价值观深深影响了许地山的人生。 新加坡作家尤今在《背后那双眼》中讲述少年时交笔友,父亲从中阻隔之事。“怕她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这是多么笨拙含蓄的父爱!等到尤今意识到当年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睛,为她照亮道路的时候,时光一去三十载。
如冰心所说“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正因如此,为人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及时察觉并感恩每一份沉默而厚重的父爱。
古代著名落榜生
□ 汪 亭
自科举制创立之后,考取功名平地青云一直是古代士子们的最大追求,中得状元更为时人所羡。那些状元,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但是,落榜生里也有不少人名垂青史。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落榜生,当属唐代诗人张继,他仅仅因一首诗而名声大振。相傳,张继落榜后想着同窗好友个个金榜题名,自己却名落孙山,因此心情非常失落郁闷,便前往苏州散心,投宿于寒山寺旁的客船。从傍晚到夜里张继一直站在船头望着苏州城的夜色,心境亦如那晚风凄清寒冷,于是他随口吟出《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不但使寒山寺出了名,而且让后人记住了怀才不遇的诗人张继。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共计落榜8次。他自幼十分聪明,9岁作文,10岁写出千余字的《乞醯论》。归有光虽发奋苦读,却考一次落榜一次。在他第8次落第之后,便徙居嘉定(今属上海市),开始读书谈道,招徒讲学。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造诣很深,著有《震川文集》四十卷,被后人赞为“明文第一”,是“唐宋派”中成就斐然的作家。他的散文平实简朴、感人至深,其《项脊轩志》还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同样难逃落榜厄运。蒲松龄19岁时考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考举人、进士却屡试不中。这样的打击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潦倒终生;反而促使他更加苦读诗书,深入民间采集素材,写出了鸿篇巨著《聊斋志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便是蒲松龄的座右铭。
吴敬梓也是落榜生。他因落榜而怀疑科举制度,最终不再去参加科举考试,花了近20年的时间创作出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也三次落榜。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之后的9年中,三次考举人都以落榜告终。于是他下决心弃官从医,潜心钻研医药。李时珍走遍大江南北,并参考了800多种医书,历经27年的辛劳研究,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堪称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当然,古代科举不顺、学术成就突出的落榜生,远远不止上述这些人。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风流才子唐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和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贾岛等等,都是科举考试中的落榜生。
在封建落后的古代,落榜生尚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么身处文明开放的现代社会,高考中的一次落榜又算得了什么?其实,落榜的只是考试中的一次失利,而不是你的全部人生!只要努力奋斗,人生未来的路依然宽阔美好。
婆婆退休前是单位的中层领导,我担心她来了之后发挥领导的“才能”对我挑三拣四,于是事先“警告”老公:在婆婆面前,你必须给足我面子,听我招呼调遣,立场一致。老公对我言听计从,没有不答应的道理:为了家庭的和谐,保证做到。
婆婆来了,对我热情了几天后,开始冷脸相对,同时我也发现老公郁郁寡欢、强颜欢笑。我可不愿意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里,在我“糖衣炮弹”加“严刑拷打”之下,老公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婆婆看我每天对他儿子呼来唤去,感觉儿子太委屈了,背地里常常骂他没出息,对我“女王”一样的姿态极为不满。憨厚朴实的老公还没有学会“两头哄”,能不闹心嘛。
我忽然明白了婆婆对我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自己树立的“女王范儿”,并没有为自己在婆婆面前挣得筹码,反而恶化婆媳关系。我顿时开了窍,每位母亲都不希望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给媳妇“使唤”,婆婆如此对我,情有可原。我想,如果不改变,婆婆一定会进一步行动的,可千万不能等到双方“红脸”,那可就没法相处了。
从此,在婆婆面前,我改变了对老公的态度,处处以他为主,他说什么我赞同什么,即使有分歧,也乖乖不吱声,留到两人独处时再说;早起做早饭,虽然仅仅是一个水煮鸡蛋、牛奶、面包什么的;在婆婆面前和老公说话要用商量的口吻,轻言细语。
我还适时给婆婆吹点风,仿佛在无意中告诉她,自己前一段时间单位事情又多又烦,心情不好,老公让着我,其实平时他儿子脾气可大了,自己可怕他了,然后做出一种求助的情态,希望婆婆帮忙站在自己这一边。
从此婆婆的表情无比和蔼,大旗呼啦啦就倒向了我这边:你不知道自己娶了个多好的媳妇,以后不许欺负她,大男子主义得改改。
由此我得出一个婆媳相处箴言:怕他的儿子就是给她面子。同时我在心里暗暗决定,把“怕老公”进行到底,如果“怕”能让他更自信、更有责任感、对我更爱,何乐而不为呢!
职场亦需“磨刀功”
□ 许昌浩
有一个年轻人到山上砍柴,每天都非常努力。老樵夫们休息时,他还是砍柴,不到天黑,绝不罢休。可是来了半个多月,他并没有老樵夫们砍柴多。他思忖:这是为什么呢?
年轻人以为自己不够努力,下定决心要更卖力才行。这时候,有一位老樵夫叫这个年轻人过去磨斧子,年轻人心想:成绩那么差,哪有时间磨刀?便大声回答:“我没有时间,谢谢!”
老前辈笑着摇头说:“傻小子!一直砍柴,都不磨斧子,砍的柴当然不多。”年轻人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樵夫们每天收工之后,利用别人聊天、抽烟、喝茶、休息的时候,一直在磨斧子,难怪他们手起刀落,砍柴速度快,砍的柴堆积如山。而自己的斧子早钝了。老前辈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道:“年轻人要努力,但是别忘了——磨刀不误砍柴工!”
那么,在职场,情同此理。
人就好比一台机器,要发挥出它的最佳效能,就得不时地为它加油加水,否则就会损耗得非常快。而百无聊赖,或懈怠庸懒,必然政绩平平,甚至下岗待业。在职场中,我们要不断地实现自我增值,时常充电,提升职业技能,为升职创造条件,为跳槽时刻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或机遇降临,便会出现“紫气东来”的好运气。
作为职场人,你是否想到,你该“磨磨斧子”了呢?
中国有一个谚语,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磨刀,才能更好地砍柴,砍更多的柴;同样,一个人只有不断充电,才能胜任和找到更好的工作。遗憾的是,在当今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不少人没有摆正充电与就业的关系。有的人只盯着舒适和高薪的工作,而没有审视自己有没有胜任这项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的人走马灯似地找工作,换工作,没有抽出一定的時间,学习某种适合当今就业需求的技能;还有的人找到了工作,就万事大吉,认为进了保险箱,不再学习和充电。
现在,世界上每年都有旧的职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同时,又有上千个新兴的岗位悄然出现。360行已变成3600行,甚至更多。一技之长已远远不能跟上当今就业形势的需要。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高薪也好,高职也罢,都需要优秀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无论在岗,还是求职,都需要不断地充电、再充电。充电本身是职业整体发展的一部分,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路径,在这过程中充电起的作用是推波助澜,锦上添花,或者说是“备战备荒”(预防裁员下岗和再就业)。
职场中人,别忘了磨你的“斧子”!
鲜花与位置
□ 马亚伟
有一次,学生们送给我一束鲜花。这束鲜花有百合、康乃馨,还有几枝叫不上名字来。这些花朵,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姿态袅娜,五色缤纷,很美。
我把花用清水养起来,放到客厅的一角,客厅一下子有了光彩。谁知,女儿放学后,推门进屋就大叫起来:“这是什么味儿呀?香得刺鼻子!”说完打了两个喷嚏。刚才我只顾看花,再加上闻得久了,并没有感觉出花香有什么不对。女儿这样一说,我凑近花朵闻了闻,果然,香味太浓了。不知是哪种花这么香,是那种甜香,鼻子一吸,一股甜味就呛进进喉咙里,确实不好闻。我只好把花搬进书房。丈夫进了书房,也立即大叫着招呼我进屋,然后捏着鼻子一指那束花:“赶紧丢掉!人家的花是淡淡的幽香,你这花香太浓了!”
没想到好好的一束花,这么不受欢迎。看着娇艳欲滴的花,真觉得它像一个被打入冷宫的美人,让人疼。我只好把花搬到楼道里,楼道里空间大,也通风。打开楼道的窗子,风吹进来,花朵迎风轻舞。我们楼的楼道一向没什么装饰,灰头土脸的,鲜花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显得美艳动人。更妙的是,原来浓郁的香味,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里,竟然变得浓淡相宜了。
这束花,很快成了我们楼里一道风景,极受欢迎。楼上5岁的小姑娘进了楼道,奶声奶气朝她妈妈喊:“妈妈,好香呀!”说着,小姑娘闭了眼,尽情地陶醉在花香里。有位五楼的老太太,经常给花换清水。这样过了一周,这束花依旧开得新鲜饱满。原来那些未开的花骨朵,也一朵一朵,次第开起来。楼里的居民,也都知道有这样一束花开在楼道里,很喜欢。 我在想,同样一束花,在不同的位置,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待遇。人呢?是不是也一样。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学生,他是个美术天才,在北京学成归来,本打算在小城发展。没想到屡屡碰壁,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来,他闯了出去,到了省城。没多久,他就脱颖而出,并且小有成绩。
有时候,我们批评一些不得志的人,说他们只知道怨天尤人,不找自己的原因,光找客观原因。其实,是客观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家鲍尔吉?原野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有时候,一些美好的东西并没有美好的质地,它们平平常常,只因为它被放在了美好的位置上。”是好位置成全了它们,可见位置的重要性。反过来,一些有美好质地的东西,没有被放在美好的位置上,也可能不被认可。比如那束花在客厅里,比如那个学生在小城里。
当周围环境成为一种桎梏时,不妨走出去,换个环境,说不定会找到美好的位置,你的人生便会柳暗花明了。
懂得取舍的人
□ 篱笆听雨
老熊来公司18年了,精通英、日、韩三国语言,更懂得运筹帷幄,深得总经理器重,稳坐人事部经理一职已有十几年,是名副其实的公司红人。可是,一年多前,他却辞了职,引起公司上上下下一片哗然。人还没走,茶就先凉。有早就起嫉妒心的人,正好逮着了机会,背地里说起老熊的风凉话,说老熊太不知足,二十多万的年薪也不少了,还要跳槽?这年头,领导说你是才,你便真是才,领导说你是柴,你就只能当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老熊,还真这么高看自己?
总经理为老熊开了一个送行会。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老熊不是另谋高就,而是回乡养鸡。大家立刻把身子坐直了,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是,又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总经理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不强人所难,我尊重老熊的选择。我认为养鸡不是大材小用,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会做好,自己也开心。”
老熊微笑着和大家辞行,那微笑令我记忆深刻。我一直想不明白,才四十出头的成功人士,为何要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到农村去养鸡呢?太不可思议了。都说隔行如隔山,用多年的人事管理经验去管好一群鸡,我看悬,未必奏效,也不靠谱。
有一天,同事们聚餐,点了鸡汤,鸡没味、汤不鲜。有人就想到了老熊,说老熊养的鸡一定好吃。真是世态炎凉,如果没要鸡汤,估计没人能想到老熊。大家这才惊觉,老熊离开公司已有1年半光景。大家提议,找个双休日,去看看老熊,顺便磨叽点鸡汤喝喝。
老熊去村口迎接我们,身着一套粗棉布衣,一双黑布鞋,与在公司时规整的的形象天壤之别;但脸色很红润,显得比以前年轻许多。参观了他的养鸡场,规模不大,很令大家意外。养鸡场只请了两个工人,老熊一周四天驻守养鸡场,其余时间回城里自己的家,一年下来只盈利7万多。我们面面相觑,试探性地安慰老熊,说万事开头难,慢慢积累经验,一定会做大、做强。老熊摇摇头说,7万元,运转家里1年的生活用度后,还可以稍有结余,挺满足的。以后也不想扩大规模。他说,感觉现在的生活才是他想要的,自足、安逸、快乐,每天领略山野清风,花香鸟语,呼吸着新鲜空气,恍如世外桃源。他还说,明年女儿考上大学后,就举家搬迁到鸡场,这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一直是他们夫妻所向往的。养些鸡,种些菜,闲时写点文章、画几幅画,自得其乐,安然惬意。
推杯换盏间,老熊已微醉,他站起来,有些打顿地说:“哥——给诸位敬——酒,谢谢你们来看我。哥——今天说个大实话,以前在公司的时候,哥一点都不快乐,不信吗?财富和地位那是给人看的,一点不实在,折——磨人啊。”
我相信老熊说的是真话。曾以为,有钱有地位便是最大的幸福。可是,为了这样的幸福,我们却历尽千难和万苦,等我们有了一定的积蓄和所谓的地位时,却发现,我们并不快乐。其实,幸福最大的劲敌是膨胀的欲望和不断地索取。不快乐的原因并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奢望得没完没了。
崇尚簡约、懂得取舍的人是智慧的,他们也许早就深悟出生命的意义。然而,有多少人能跳出心魔,走出内心那一道道的欲望大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呢?
作家们的父亲
□ 杨 恋
作家笔下的父亲,千姿百态。朴实的父亲,似一汪清泉,滋养着儿女的心田;严厉的父亲,像一把标尺,规范了儿女的言行;智慧的父亲,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儿女的人生。
一篇《背影》让朱自清的父亲家喻户晓。
家庭遭遇变故,朱自清乘车北上读书,父亲“怕茶房不妥贴”,决定亲自送行。在车站,父亲与脚夫讲价钱、为儿子找座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跃然纸上。父亲给儿子买橘子,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才能走到那边月台。父亲是一个胖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体态略显苍老的父亲,举手投足间蕴藏了绵密的父爱,不禁让作者潸然泪下。
《冬天》一文中,父亲与儿子们围坐在桌旁吃火锅。“‘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拙朴自然的动作,让父爱水到渠成地流露出来。
贾平凹的父亲为人正直,爱朋友爱喝酒,但脾气不好。父亲平时非常严肃,对长子贾平凹十分严厉。从小他就特别害怕父亲,见了父亲便远远躲开。在《酒》一文里,许久不喝酒的父亲为了开导遇事不顺的贾平凹,特意买了瓶酒与儿子聊天解闷。“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父亲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贾平凹不禁流泪。“做人要宽容、要善良、要谦虚、要好好干事。”父亲的话影响了贾平凹一生。
许地山的《落花生》讲述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景。在父亲的提问下,兄妹们对花生的好处各抒己见,最后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父亲教育子女们做人要有花生品格——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他人无益的人。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之下,许地山逐渐感悟到落花生的价值。不追求外表华美而重在实用,这种价值观深深影响了许地山的人生。 新加坡作家尤今在《背后那双眼》中讲述少年时交笔友,父亲从中阻隔之事。“怕她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这是多么笨拙含蓄的父爱!等到尤今意识到当年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睛,为她照亮道路的时候,时光一去三十载。
如冰心所说“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正因如此,为人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及时察觉并感恩每一份沉默而厚重的父爱。
古代著名落榜生
□ 汪 亭
自科举制创立之后,考取功名平地青云一直是古代士子们的最大追求,中得状元更为时人所羡。那些状元,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但是,落榜生里也有不少人名垂青史。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落榜生,当属唐代诗人张继,他仅仅因一首诗而名声大振。相傳,张继落榜后想着同窗好友个个金榜题名,自己却名落孙山,因此心情非常失落郁闷,便前往苏州散心,投宿于寒山寺旁的客船。从傍晚到夜里张继一直站在船头望着苏州城的夜色,心境亦如那晚风凄清寒冷,于是他随口吟出《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不但使寒山寺出了名,而且让后人记住了怀才不遇的诗人张继。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共计落榜8次。他自幼十分聪明,9岁作文,10岁写出千余字的《乞醯论》。归有光虽发奋苦读,却考一次落榜一次。在他第8次落第之后,便徙居嘉定(今属上海市),开始读书谈道,招徒讲学。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造诣很深,著有《震川文集》四十卷,被后人赞为“明文第一”,是“唐宋派”中成就斐然的作家。他的散文平实简朴、感人至深,其《项脊轩志》还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同样难逃落榜厄运。蒲松龄19岁时考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考举人、进士却屡试不中。这样的打击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潦倒终生;反而促使他更加苦读诗书,深入民间采集素材,写出了鸿篇巨著《聊斋志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便是蒲松龄的座右铭。
吴敬梓也是落榜生。他因落榜而怀疑科举制度,最终不再去参加科举考试,花了近20年的时间创作出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也三次落榜。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之后的9年中,三次考举人都以落榜告终。于是他下决心弃官从医,潜心钻研医药。李时珍走遍大江南北,并参考了800多种医书,历经27年的辛劳研究,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堪称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当然,古代科举不顺、学术成就突出的落榜生,远远不止上述这些人。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风流才子唐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和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贾岛等等,都是科举考试中的落榜生。
在封建落后的古代,落榜生尚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么身处文明开放的现代社会,高考中的一次落榜又算得了什么?其实,落榜的只是考试中的一次失利,而不是你的全部人生!只要努力奋斗,人生未来的路依然宽阔美好。